雪夜,窗棂呜呜作响,一如我的阴郁。第四节课的那一幕,还在脑海不断浮现,即便我有意去忘却,然而愈有此想,反愈加难以抹去。
强行不顾,先冲一杯清茶,用鼻头嗅嗅,将那丝缕淡香吸入昏涨的大脑。或许因为淡香的冲击,烦闷仿佛弱化许多;又或许手头的动作占据了神经,思绪也渐趋平稳。啜一口茶,静坐于案前,回顾起事情的始末。
曾细心准备,我信心十足地步入课堂。对于酷爱语文的我,很享受每次和孩子们在交流中的点滴获得。我很期待这节课,能畅快地引导孩子们去体味《母爱深情》,从而以感恩之心写一点感悟,我的预想是那么清晰,并对他们利用情景材料去感悟亲情的过程有着充足的把握。但是,最终,我失望极了。
难得的热烈气氛在原作的内容探讨中同期望吻合,我也就自然地抛出预设的情景:图片上是一个父亲在雨中推自行车接放学的女儿回家。女儿坐在后面,身上披着父亲的外套,而父亲穿着单薄的内衣;图片里可以清晰感受到斜飞的细雨喷洒在父亲的身上,脸上的水滴那么刺目!这幅图片好像在网络上也曾疯传,仿佛参与讨论留言者不计其数。我天真地以为,无论是哪个人,只要心存良知,都应该情不自禁地为这位父亲伸手点赞,而这样的情景当然是体味父爱的绝佳题材。在观察图片片刻后,我提示孩子们在小组里自由交流,于是各种议论甚嚣尘土。我微笑抬手下压,提醒他们举手分享。
高举着手的男孩星雨简直出语惊人:“那个男人真差劲儿!下雨天骑自行车接女儿,自己浑身都搞湿了!他为什么不开轿车呢?”
我不觉发愣,星雨关注的点竟然在那个父亲开什么车上。这和需要体会父亲的默默为女儿遮风挡雨的爱,有何干系?而显然,在他看来,图片中的父亲居然是“差劲儿”的,这与我设计的思路简直背道而驰。但我没有表露出心中隐约的失落,在鼓励孩子们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的一贯作风下,出现背离设计意图的答案是正常的,至少我不会无端地斥责他们的真实表达。另一个急切想要发言的女生被我一指,一头站起来。虽然我只接手这个班级月余时间,但我早已经记住了喜欢回答问题的晓琳,我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她,我期待的观点应该从她口中可以说出来。
然而,打脸实在太快了:“这幅图片反映了旧社会生活条件的艰辛。接女儿的父亲,还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还脱掉自己的外套搭在孩子身上,连打两把伞都没有,那么穷,肯定是在旧社会。”说完,昂着头,似乎期待着我的表扬。
我一阵失望。我感觉,男孩星雨第一个发言,误导了其他同学,把大家的思路引入了错误的泥沼。必须正面启示一下,我想,否则还不知这些孩子会说出一些怎样的“离经叛道”的东西。轻咳一声,提示教室需要安静,然后缓缓问道:“你们注意到父亲的外衣脱给女儿了吗?下雨的天,他自己淋湿了,但他保护着女儿没有受到凄风冷雨的摧残,这难道不让我们有些新的启发吗?”
男孩甲:“他没有手机吗?不会看天气预报吗?下雨天,不打伞,是脑残吗?”
我让男孩乙评论一下男孩甲的说法,结果他认为,那个父亲太傻了,就算自家穷没有伞,难道不知道借一把吗?
我无奈地指向女生甲,她大声说道:“那个女孩儿真可怜,穿着那么大的衣裳,虽然能遮雨,可是连脸都看不见。”
我简直无语了。我的学生的七嘴八舌,就像针,刺得心里难受。如果说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值得肯定,可话里话外透露出来的意思就不免让人心寒了。一个尽职尽责的好父亲,宁可自己受苦,却不愿孩子经受一点风雨,这颗滚烫的心,却被我的学生们如此践踏,我不觉愤怒起来。
我制止了学生们的发言。我用严厉的目光扫视了全体孩子,决定再从正面引导他们。“不管出于何种情况,这个父亲,宁可自己淋湿全身,甚至因此感冒患病,也依然脱下外套保护自己的女儿,他的做法不好吗?你们难道不认为他很了不起吗?”
或许由于我的口气有些严厉,又或许孩子们多少有些惭愧,教室里那些高昂的头悄悄低下了。
我还是控制不住情绪,冷冷地继续谈到:“这个父亲可能出门时太匆忙,毕竟要赶着去接孩子,大概准备不会充足;他的确没有带雨伞,可他仍然没让女儿受苦。我甚至以为,可能在他心中,只要女儿不淋雨,自己淋不淋雨,他根本就不在乎,因为作为父亲的他,心里在乎的本来就不是自己,而是家人。你们不是那个乘坐自行车回家的孩子,你们难以理解,但那个女儿,那个身穿充满父亲体温衣裳的女儿,心里是那么温暖和安全,是那么甜蜜。”
我难掩激动:“女儿坐在父亲身后,有父亲如此呵护,她心中肯定一片火热。拥有一个用滚热的心去爱着自己的父亲,那是多么幸运多么温暖的事情。世界上也有一些孩子,从小被遗弃,呆在孤儿院,不知父母在何方;呆在街头巷尾,乞讨为生,不知能否活下去。这样的事并不鲜见。这个女儿,有父亲为她守护为她默默付出,这不是一种幸福吗?”
我又加重语气:“这个父亲在那种情况下,尽力去爱护女儿,不值得尊重吗?而我们的父母无时无刻关心爱护我们,就是天经地义吗?”
孩子们的头垂得更低。
我不能自已:“别以为父母关注我们吃穿,陪伴我们散步聊天,满足我们各种愿望,就是那样理所当然!凭什么父母就该对我们那么好,凭什么我们就可以漠视父母的付出?连父母对我们的好都体会不到,或者说都不放在心上,那样还算是人吗?连狗都知道,对喂养的主人要报恩,作为一个人,难道不懂感恩父母吗?”
教室里安静极了。
然后,孩子们写出了读图片的感受,关注的重点落在了应该关注的地方。
当夜,情绪依然难掩激动,我为图片里的父亲感到一丝悲哀。为何孩子们体会不到那浓烈的父爱?物欲横流,用自行车接孩子放学,居然成为学生们讨伐的对象,不知这是这些思想不成熟的孩子的悲哀,还是娇惯了孩子的父母们的悲哀,亦或是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老师们的悲哀?
是夜,我也不免反思。再精心设计的预案,都可能出现突发状况,我的心理准备还是不足,所以出现失态。出现预料不到,理应成为课堂交流的常态,活生生的人,思维天马行空的孩子,任何可能都有可能。与其愤怒斥责,不如放松心态,教育的本质就在纠错返正。出现错误想法,就须正面引导,这总比闷在心里的可怕想法,没被发现没被纠正最后形成毒害要好。但是,那些无视亲情付出,沉溺物质享受的孩子,的确需要掰正思想。越是想通了,我却越觉得,肩上的担子,对我,对所有站在讲台上的人们而言,就越沉重。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