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村子叫村里,这个村,在望虞河西面不远处。最早,张桥境内,望虞河上只有一座向阳桥。读初中时,某日,听几何老师周新南满脸自豪地说,向阳桥是张桥建筑公司建造的,全部用的是砖头,没用钢筋水泥,建成后,有很多外地人专程来参观。
原先以为,望虞河中的“望虞”,是仰望虞山之意。虞山上,埋葬着吴国第二位国君——仲雍,他又叫虞仲,虞山因其墓而得名。仲雍和其兄太伯为让父王实现灭商的愿望,让国南奔,落脚于无锡、常熟一带,建立吴国。他们把王位继承权主动让给弟弟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周文王,让位,为灭商建周奠定了基础。呵呵,后来才知道,错了,望虞河,因流经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和常熟市虞山镇两镇而得名,“望”,望亭镇的第一个字,“虞”,虞山镇的第一个字。
小时候,夏季天气炎热,我们经常一天要淴冷浴(游泳)三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傍晚一次。淴冷浴,大多就在村里的那条小河内。也有几次,我们数位男孩结伴,走到望虞河那里,脱掉汗衫、短裤,精赤精地下去淴冷浴,河床硬邦邦,踩上去挺舒服,不像寻常的小河那样满是烂污泥。记忆中,我只游到河的东岸去过一次,望虞河太宽了,怕游到中途脚牵筋,发生意外事故,一命呜呼什么的。望虞河的河水急,动不动就有浪头,钻没头羾羾(潜泳)只一小会儿,我就要耳鼓疼。这条河里,飞扇蚌较多。还记得,有一次,远远望见望虞河的那边有三四个女人在水中嬉戏,她们的年纪应该都比我大。
当年,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说,望虞河是人工开挖的,尽管如此,我对开挖的具体情形所知甚少,好惭愧。
最近,在网上查找到一些有关资料,下面抄录两段。
其一:1958年,常熟县政府根据区域水利规划,为确保虞西灌溉水源、减轻阳澄圩区洪水压力,组织民工开挖望虞河。是年11月,常熟成立望虞河湖东控制工程指挥部。12月初,各路民工纷纷开赴水利工地。随即,望虞河水利工程大会战拉开了序幕。常熟仿军事建制,建立8个兵团、24个营,先后投入了十余万民工,会战在望虞河水利工地。时值国家物质匮乏、经济困难时期,但常熟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开挖河道全凭人力,民工们肩担手推,把泥块从河底运到河岸。一天十多个小时,多装快跑,提前完成工程是每一位民工的坚强决心。隆冬时节,北风呼啸,工地上层层坚冰。凌晨两三点钟,工段上出现点点灯火,伴随着吆喝声和“啪啪”的响声,一支由党团员组成的破冰队,冒着零下天气的严寒,在开冰凿土,清除障碍,为工程按时施工甘当“开路先锋”。
另一:1959年1月,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施工处于最艰苦阶段。在广大干部的带领下,全体民工扫去地表积雪,破开工地冰面,顽强拼搏奋战。但阴雨绵绵,施工困难,民工们便赶制稻草蓑衣,大雨躲一躲,小雨、中雨披上蓑衣照常开工,天天在泥水中奋力拼搏。那时候,民工中的一位老中医有感而发,写下了《浪撼耿泾坝》这首诗:“长江蓦地掀狂潮,风急浪高坝撼摇。众志成城龙退去,望虞初捷数今朝。”
妻子是南湖陈家塘的,她曾说,她们家原来的那个村庄“水南”被开望虞河开掉了。妻子的爷爷参加过开望虞河工程,他告诉过妻子,开河时,泥土是人们用泥篮挑的。《张桥镇志》记载,汝南庙坐落在欧泾村十保里东的原汝南村北端,1958年开挖望虞河,此庙连同整个汝南村全部拆除,现为望虞河与羊尖荡交接的河中心。王利嘉告知,汝南,据县志记载应为水南,村民口语也称水南,水南庙在开望虞河时拆除,材料用作工地建设。姐姐说,她的亲家公家那个村子原来也在水南的。
又在网上查到,古代的望虞河,乡人俗称蠡河,相传由越大夫范蠡率众开挖,是漕湖至太湖之通道。《梅里志》载:“蠡河为运河分支,东行到漕湖。”千年时间流转,望虞河渐被堵塞。如今的望虞河,1958至1959年开挖,沙墩口至鹅真荡(上段)河段是拓浚老河道,鹅真荡以北37.6公里为平地开挖,1996至1997年,又全线拓浚。如今的望虞河,比古代的望虞河长得多了,也阔得不少。
想起了一条成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