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扬的头像

江扬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2006/02
分享

同一片天空下

同一片天空下

                         江 扬 (香港)

庚子年的春节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刚刚拆下圣诞树的香港人,又忙着“新桃换旧符”,摆上挂满金桔的吉祥树。树上系着的一个个红色利是封,燃烧着人们对新一年盆满钵满的欲望。

走在中环的天桥上,迎來一张张面孔,送走一双双脚步。人们急匆匆穿行在写字楼之间,忙着做完年前所有的事。

这些年的春节,不管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我都要回广州与母亲一起过年。我相信,寄托着感恩和团圆意义的农历新年,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在华人的心目中仍然占着最重要的地位。

除夕上午,我们开着两地车从香港经深圳的皇岗口岸去广州,赶着和母亲去逛最后一天的花市。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一年一度的广州迎春花市,从农历腊月二十八起,一连三天举行。那首“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的童谣,与独一无二的民俗景观,一起留在了广府孩子们的集体记忆中。

幸好,母亲家门口的滨江路上就有一个花市。

陪母亲逛花市,那是春节不可或缺的节目。花市里那清丽娇嫩的白、欲语还休的粉、摇曳生姿的红······一枝枝,一朵朵,总是让母亲眼花缭乱。她一会儿驻足拍照,一会儿买上一束,直到採了满满一手才肯回家。其实,家里的角角落落,早已布置得到处鲜花盛开。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瞬间淡化了以往过年的喜庆气氛,武汉乃至全国的上空阴霾密布。广东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宣布传统花市将在除夕的18时提早关闭。我放下行李,戴上口罩就出了门,没敢叫上母亲。

花市依然繁花似锦,不过,没了人海如潮的热闹。口罩,遮住了所有人的嘴脸,却遮不住降价的喊声。卖花人辛苦一年,谁不想早点把自己种的花卖出去?

在一家人最期待的年夜饭时刻,许多亲人却因疫情而缺席。今年的春节,想必是别的样子。它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春节,无人走亲访友,没有串门拜年。

灾难的出现,常常引起人们对食物匮乏的恐慌。初二的早上,朋友圈传来照片,惊见猪肉档空空如也。没有怠慢,我领着保姆急急忙忙赶去市场。市场里已经到处是人,只见个个举起手机,去扫挂在档口上方的二维码。新的支付方式省去了找换零钱的麻烦,也避免了清洁的问题。跟着人群,我装了满满一车子的蔬菜和肉类。谁知两天过后再去市场,鸡鸭鱼猪肉齐全,菜心番茄青瓜莲藕,要啥有啥。谣传就这样止于事实。

随着香港第一宗境外移入确诊病例的出现,特区政府决定1月30日关闭六个口岸管制区,从而减少两地人员的往返。那天是母亲的生日,为了赶回香港,我们提前了一天为母亲祝寿。出门时,妹妹塞给我一盒口罩。

经历过“沙士” 的香港人,似乎对传染病毒多一些敏感。在特区政府接二连三地颁布“封关”令、“限聚令”后,人们对专家和医护人员的忠告,基本听得进去。几乎每个人出门都自觉地戴上口罩,每个家庭都在想方设法地购买口罩。远在加州的侄子得知香港口罩难觅的消息,专程驾车往返5个多小时,把自己在美国订购的数盒口罩,送去洛杉矶机场,交给在航空公司工作的朋友带给我们。“雪中送炭”的亲情,是我在这场冷酷疫情中最暖的回忆。

从窗户望出去,几条弯弯曲曲通向铜锣湾的路上,车辆稀稀落落,街边行人寥寥无几。整个社会仿佛按下了停摆键。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宅家的日子成为每个人面对的现实。作为个人,你几乎无法控制那些颠覆你的生活,有时甚至是威胁你的生活的力量。

清晨,一声像婴儿發出拉長而高音的尖叫,卻又突然停頓下來,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慌忙拉开窗帘,只见一只身型庞大、霸气十足的麻鹰落在窗户的拐角上。隔着玻璃,我清楚地看到它深啡色的羽毛,呈叉狀的尾部,锐利的眼睛,坚硬的喙,还有一对“大力金刚”爪,模样凶巴巴的。它小憩了一阵,就展开双翅飞走了。

目光跟随着它,才发现天空中有多只麻鹰盘旋,它们拍动翅膀的次数并不多,靠着气流的承托,犹如滑翔机一样保持着平稳的飞行。有时交互盘旋,有时集体滑行,有时近距离地掠过窗前,在钢筋与水泥构造的高楼大厦间往来穿梭。

东边窗外的天幕由暗转为鱼肚色,山峦渐渐被染红,刹那间一个火球轻巧地跃出,在灰色的云海中慢慢升起。中银大厦、国际金融中心、环球贸易广场的輪廓慢慢清晰起來,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唯美。

居于斯,却未曾留意过这座城市在晨曦中醒来的样子,也不知道这座城市原来还居住着不同的生物。平常但不平凡的麻鹰,也许是香港生态自然的最好信物,从觅食到栖息,可以看到一个城市与动物邻居和谐共存的态度。

同一片天空下,谁也不会是一座孤岛。失去了同伴的岛屿,最终将会被海水湮没。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不仅仅是相望,更多的是相守。这个地球上的事,越来越有同步性。

身在香江畔的我,看着长江边那座城市的确诊者从一到百到千再上万的数字,恐怖、着急和无奈,天天困扰着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网络,链接了疫情的即时传送。大数据,不断更新着各种求助的信息。2月初的一天,微信群里的大洋彼岸美中文化教育基金会,发起捐款人接龙,筹措资金购买呼吸机、血氧仪、心脏监视仪等医疗器械和防护用品,送给武汉市及周边区县的20多家医院,为湖北抗击新冠病毒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我马上接龙。虽然我的捐款微不足道,却是我对出生地的深深祝福和默默祈祷。

疫情的发展,越来越出乎人们的意料。死亡数字急剧飙升的美国,让人淬不及防,黯然神伤。圣地亚哥的中国人协会,在短时间里搭建起以微信群为主的信息交换平台,号召华人捐款支援当地医护人员。我接收过圣地亚哥一个个亲人和朋友送来的问候和情谊,也想回馈这座我曾经求学和居住的城市,捐出自己的一点点心意。从驰援国内,到回守美国,故土家园,息息相关的海外华人真的是打了一个整全场,他们正以一种新的“团结”方式来对抗危机。

在大多数人因疫情不能出门的情况下,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一次Skype视讯会议,是在香港与三藩市、尔湾之间的五个人四个地方进行,让我领略了不再受地域限制的科技化进步。那种线上的专注,那种问答的轻松,弥补了人们不能面对面交流的空白。感受到科技正在消解实体距离,互联网越来越凸显出巨大的力量。

每周一堂的舞蹈课,老师为了“停课不停教”, 在线上教授舞蹈,开拓了网路课程新的教学形式。视频上,老师仔细地分解新疆舞中富有民族特色的移颈、立腰、翻腕、旋转等,一个个动作演示得很到位。尽管这种学习少了现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但也许是当下特殊时期的最好方法了。

随着阳台西边山上的最后一道夕阳消逝,迎来的却是无法穿透的黑暗。从“限聚令”颁布开始,逢星期三晚上的跑马地黃泥涌道上没有了比肩接踵的人流,跑马地场外的投注站也暂时关闭。灯光依然明亮的赛马场,公众席的看台上空空荡荡。听不见往日喊声如雷的喧哗,看不到马匹亮相的圈子人头涌动······“马照跑”这一香港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虽然得以继续175年的历史,似乎却在新冠肺炎肆虐下跑得出奇地小心,也“格外”安静。

静得能清晰的看到天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星在闪烁着,耀眼的光显得一点不孤寂。

至少,我们拥有同一片天空。

(本文首发于香港《大公报》2020年6月2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