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剑玲的头像

王剑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22
分享

饺子

冬至要吃饺子,吃饺子终于有了一个正当的理由,不吃饺子要冻耳朵,真的会冻耳朵吗?

或许真的拥有了“不会冻掉耳朵”的勇气,又或是一只大饺子里,丰富的碳水与蛋白质给予了肠胃,非比寻常的满足与踏实。

就连和朋友聊天,第一句也是,今天吃饺子了吗?

今天是周末,大多数人是吃了饺子了。如果正好冬至遇到上班的时候,有的人会买一些速冻饺子,或者买了饺子皮来包饺子,想想这些饺子都是没有灵魂的,想吃好吃的饺子,最好还是自己擀皮,自己剁馅,自己亲自包,这样的饺子不管是素的还是荤的,都是有情感的,是有温度的。

梁实秋写到:冷冻饺子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新鲜的好。据说新发明了一种制造饺子的机器,一贯作业,整治迅速,我尚未见过。我想最好的饺子机器应该是——人。

我是爱吃饺子的,从小吃到大。每次吃饺子,都会想起家里最温馨的画面,父亲在擀皮,母亲在包饺子,我们负责传递饺皮,从厨房到客厅,两只手不够拿,就用盘子端,饺子还没包完,自己已经成了小白人,手上,脸上,甚至衣服上都粘带了面粉,开心啊,当饺子下到锅里的时候,看着小小的饺子慢慢变得鼓鼓的圆圆的,嘴里的口水咽了又咽,肚子的咕咕叫声越来越大,那沸腾的一锅饺子,直到一个个捞出来装进盘子里,端到桌上,迫不及待的吃到嘴里,那时候真的是:好吃不过饺子。小时候,饺子是吃不够的,吃完了还想吃,吃到肚皮鼓起来,还是想吃,从来没有想过这世上还有不爱吃饺子的人,那该有多傻啊,这么好吃的饺子都不爱吃,那爱吃什么呢?

小时候老家过年,是吃素饺子的。那时候只要觉得是饺子,就觉得好吃。那时候去亲戚家拜年,待客最好的食物也是饺子。去年老爸回老家过年,小侄子竟然因为饺子都是素的,吃不下去,跑去县城大吃一顿美食,才算解馋。还说,老家的饺子一点也不好吃,一点油水都没有。我听得诧异,想了半天,我回老家的时候,年龄尚小,那时候本来也没有什么荤腥的食物,有饺子吃已经是最大的盛宴了,哪里顾得上是什么味道的。其实老家过年吃素饺子不是因为穷,而是习俗。也是现在才知道,过了初五,才吃荤饺子,中国人的讲究还是很有渊源的。

去过很多地方,见过饺子馆最多的地方应该是山东,不管是青岛,还是烟台,威海,走几步,就能看见一个饺子馆,山东人的饺子个大实在,包的不是那么精致,但管饱,大概和山东人的脾性有关,吃几个就饱了,我吃过他们包的鲅鱼饺子,虾仁饺子,地地道道的鱼肉海鲜,吃这样的饺子,真的要整上几口小酒,那才是饺子就酒,越吃越有。

东北人也爱吃饺子,冬雪里藏饺子,这种在电影里才看到的画面,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我有几个东北的同事,总说父母又包了饺子送过来了,看似嫌弃的口气,其实满脸的幸福。

甘肃这边以面食为主,过年过节爱吃臊子面,不过遇到我这个爱吃饺子的媳妇,跟随了父母的习俗没办法改过来了,家里从此也是逢年过节必须包饺子,有时候家里来客人,摆满了一桌的食物,最后的主食还是一盘盘饺子,家宴是对客人最好的招待,饺子是亲手一个个包出来,每一个饺子里都有一份情谊。充满爱意与人情的饺子,就像一只小舟。

饺子,或许是中国人绕不开的味道。

记得夏天的时候,孩子要回来过暑假,问他想吃什么,他想都没想说:吃饺子,茴香的。从小到大的味道,无论走得多远,都是他一直想念的,也许这就是家的味道。

后来他回来,天天要吃饺子,那会儿我们一下班就开始包饺子,包到晚上八九点,他总是会吃满满一大盘子。

那一刻,饺子便由远在他乡的思念,变为近在咫尺的爱。

饺子就像装满故事的行囊,带着故土的风霜。用味蕾擦拭的过程中,我们的脑海浮现出家人忙碌的身影,也卸下伪装与心防。

饺子面前,众生平等。

最会吃的汪曾祺,在国外讲学时,专门嘱咐“包饺子要有一点肥的”。老舍笔下泡得色如翡翠的腊八蒜,也“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莫言更是为了吃到饺子里包着的铜钱,一口气吃了三碗,直到获了诺贝尔奖都心心念念再吃一顿饺子……

就像三毛作词,齐豫唱的那首老歌——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不论我们身在何处,只要端出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我们就不再流浪。因为饺子的味道,就指向故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