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玺星的头像

李玺星

网站用户

小说
201808/22
分享

秋天来了

秋天来了

德云一大早起来就到楼下转弯儿。

经过了夏天炎热的人们,享受着初秋的凉爽。

秋天来了,走在河边的石栏旁,看着清亮的河水里,不时的出现涟漪,那是河里的鱼儿,在水里欢快的游动,不时的游到水面喘气、找食儿、争夺,跳出水面,鼓动出的景象。河边的公园的树上,叽叽喳喳的鸟鸣,不时的在树林里飞来飞去,银杏树的树叶发黄了,不时飘落到地面。天空是灰白的颜色,在东方可以看见太阳从乌云中透出的光芒,把周围的云层染上了淡淡的彩色。

秋天来了,早晨是凉爽而宁静的,一切都如画面:那早晨的东方,平静中喧闹的河面,大部分还绿色的树林。

德云呼吸着秋的气息,看着秋天的景色,想着自己的心事。

这些天,他都在准备着讲课的材料。

这是在区文化馆工作的老同学给他布置的任务,让他给区文学爱好者讲大课,盛情难却,赶鸭子上架吧,德云答应不答应都没关系,架不住老同学的热情推荐,自己同意不同意都无济于事。

其实,德云的骨子里是愿意做的,还是老同学了解自己的心思,谁让他总是在微信群、朋友圈发自己的作品呢,当然,是一种炫耀了,在手机上,老师和同学们都可以看到他的作品,总得有人在群圈发东西不是,要不大家看什么呢,更何况德云一直都是积极者,且发表的都是原创作品,这一呢是自己所做,且爱好,这二呢是有人来看,一蹴而就,一来二去,德云一发不可收,大家看不到就想,这就形成了群圈的特色了,也形成了德云的风格了。

事情就是这样促成的,不仅形成了群圈的特色,德云的模式,还连锁反应,有了人的关注和联想,以至于发展到老同学从自己的工作出发,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德云讲课。这其实是于老同学和德云都是有利的事情,且互惠互利。

既然答应了老同学的请求,就一定把这件事做成做好,更何况这是德云有能力做好的事。

可是,让德云始料不及的是:讲什么,怎么讲,煞是费了许多精神的。

老同学只是告诉他“上课”、“给文学爱好者上”、“结合自己的创作谈”这样几个关键词,可是,德云想的太多了,这个班的规模是百十人参加,据了解水平参差不齐,完全是一般的群联性的讲座活动,就是说,老同学负责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组织,讲什么由他安排,可以讲的题目太多了,让德云讲文学创作,一个是老同学认为他能讲好,一个是有这样一些人想听,选题也得到了馆里的同意了。事情就这样促成了。

离讲课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德云也是越战越勇了,他在接受任务后,几乎每天都在想着这件事,甚至于放弃了创作的事情,还搭上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可以说全力以赴的进行准备。

德云是做事情有责任心的人,他知道自己面临机遇和挑战。他当然是要把事情做好做成了,一来不辜负老同学,二来要对得起这个平台,对得起听课的人,三是要对得起自己,这样想来,压力大了,不亚于完成一篇大作,而且还要难,怎么呢,毕竟这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还不是太多和有底气。

“苦战能过关”德云把压力化作为行动,只有在备课上下功夫了。这样想,德云的压力反而小了。

“讲什么是关键,给文学爱好者讲,一个共同的课题,就是让文学爱好者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有所收益,就成功了。”德云想。

德云开始想讲“为什么搞文学创作”。这是一个爱好的初衷和归宿。就自己来说,怎么就爱上文学创作的呢?究起根本不就是在上学的时候,老师让大家做作文,德云的作文让老师当范文在作文课上读了,还讲什么地方写得好,或不足。老师是用范文讲作文的方法,目的是通过讲,让大家受益。德云想:“这个方法可以用,我就通过自己的作品讲,也可以通过谈得失,让听课的人受益。”

按照这个思路准备,德云把自己的作品翻出来,逐篇的看写感想,然后归类,逐步形成了“积累素材、提炼主题、作品线索、详略安排、语言表达”等,他忽然发现这不就是在上大学写作课的内容吗?等于是把大学写作知识进行了一次复习,其特色就是讲了自己的在作品中的运用。这些可以做讲课的素材,可不能作为讲课主题吧。

德云的讲课提纲准备流产了。他在否定和肯定中,再次陷入了重新的思考。

“文无定法”,“是个拼凑起来的人物”,“做意要紧不要拘于事实”,“创作的最高技巧就是无技巧”等等大师的话在耳边响起。德云通过回忆自己的走上创作之路的历程,明确的认识的搞创作是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攀登的过程中,一刻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德云回顾自己不也正是这样经历的吗?

开始的时候,就是爱好,爱好就是动力,是老师的鼓励和引领,让自己一步步的提高,有大师云“鼓励就像柴火,让理想的火焰熊熊燃烧起来。”后来,德云参军,复原分配到工厂都坚持爱好,系统的学习了文学创作的知识,不断进行创作。后来,“功夫在创作之外”的名言,让德云注意观察思考生活。再后来,德云系统学习了哲学,读了“哲学简本”、“唯物辩证法”、“四书五经”、“道德经”。这些学习如同攀登者的阶梯,现在看来如此分明:爱好、系统的学习文学创作知识、观察积累生活、民族文化、世界文化、博大精深。至此,德云明确了讲课的主题了:“创作和理论并行”。他想现身说法把自己的创作过程,以及在这个创作过程中的理论学习指导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让大家明白理论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或许能够让大家受益吧。他又围绕这个讲课的主题开始了新的准备。

可是,德云把准备的材料通览时,发现太理论化了,空乏不说,有些方面自己都觉得没有完全吃透,要是讲给大家听,效果也一定不会好,是不是讲深了呢,自己有的懂,给别人能讲懂,可是,还不大明确的东西给大家讲,大家也云里雾里的。德云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看着自己写字台前的书、笔记本、创作作品堆积的满满当当的,德云在电脑前不知所措了。且讲课的时间就快到了,想到这里,他不禁身上冒出了冷汗来。懊恼涌上心头,他后悔自己答应老同学的事情有些唐突和草率了。他甚至打退堂鼓了。

老师的电话来了。老师知道也知道德云准备讲课的事情了。惦记着德云准备的怎么样了。

“老师,要不您讲?”德云无可奈何的说。

“什么?你说什么呢?呵呵。是不是提纲准备的不顺利了?讲讲吧。”老师平静的说。

德云就把自己准备的情况和盘托出。

静了好一会儿,老师才回话说:“恭喜你,讲课提纲准备好了。”

德云莫名其妙了。

老师接着说:“任何事情都有过程,你这些天的准备没有白费,你开始准备的是具体的创作谈,你后来准备的是创作理论谈,这两方面结合不就是一堂有实践有理论的讲座吗,有血有肉的,可以讲的生动具体又有理论的高度啊。这不就是艺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经验谈吗。”

“老师,真高!是啊,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谢谢老师。”德云感慨的说。

挂断老师的电话,德云立即着手再次准备,一篇“创作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讲课提纲一气呵成了。按照老师说的,德云把第一稿,自己的创作体会和第二稿,理论指导创作有机的合并起来,把讲课的重点划分为:“爱好、积累:学习、实践:理论、实践”三个章节串讲,选取了自己最关键阶段的代表作和学习运用理论指导创作最关键的认识结合起来讲,效果不错。德云看着自己的讲座稿,心里说,怎么似曾相识啊,奥,不就是哲学讲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吗?碰上了!我就是要讲这个。

德云遛弯儿回来时候,看见太阳升起来了,太阳的光照在河面上,波光粼粼的,依稀看见河面上游动的鱼群;树林的鸟儿飞舞着、鸣叫着、嬉戏着;晨练的人们在唱歌、跳舞、打太极拳。

“这是秋天,丰收的季节,是对辛勤耕耘人的最好的回报。”

“文章是写思想的,思想的是生活。”

德云心里有了这样的心得体会,他要把这两句话,作为讲课的开头和结尾。

德云很快的洗了澡,换好衣服,准时参加区文化馆文学讲习班讲课去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