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至今还记住邻居大叔讲的一些动物的故事,有“狗熊吃糖稀”,说的是猎人为了抓捕一只山上的大黑熊,知道大黑熊爱吃甜食,就想出了用糖熬成糖稀,放在盆里送到大黑熊经常出没的地方,然后轮班蹲守,发现大黑熊吃糖稀来了,用爪子掏盆里的糖稀吃,不时的用吃糖稀的爪子理挡住视线的长长的眉毛,结果被糖稀粘住了眼睛,于是,猎人就冲上去把大黑熊抓住了。孩子们好奇,追根问底总是问:“后来呢?”邻居大叔狡黠的说:“送动物园了呗。”
大王后来长大了,懂事了,想起邻居大叔讲的故事,有了疑问,真的这样做就可以抓住熊了吗?还有就是,真的把熊送动物园了吗?不会杀了吃肉了吧?蒸熊掌是满汉全席的大菜呢?
后来,大王也讲故事给孩子听,他也讲邻居大叔讲的“狗熊吃糖稀”听,他发现效果如此的相似,孩子好奇,追根问底总是问:“后来呢?”大王狡黠的说:“送动物园了呗。”
大王明白这是听来的故事,无从证明故事的真伪,他甚至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了,可是,这故事确实吸引人,大王孩子时爱听,特别是大叔惟妙惟肖的讲述至今都记得清楚。还有故事的结尾,总是能让孩子好奇的追问“后来呢?”还有讲述者的回答“送动物园了呗。”邻居大叔说的,大王也这样做答。大王想大叔是善良的,不想打破孩子的天真和善良,也传递着爱护动物的真谛。这份真诚和爱的传递才是重要的。都少年来,大王都爱护着动物,是邻居大叔的爱心传递吗?孩子也受大王的影响爱护动物:一次,大王抓住了一支刚会飞的麻雀,带回家给孩子玩,孩子着迷了,每天都给小鸟喂水喂食,和它说话。孩子那么喜欢小鸟,可是,他还是把小鸟放飞了,看着飞到树上的小麻雀,一直都依依不舍的在门口的树上和屋檐下飞来飞去,“啾啾”的叫着,孩子仰着笑脸逗着它。大王就想这“狗熊吃糖稀”的故事多么的影响深刻啊。
大王不仅讲故事还创作故事,他逐渐总结出来:记实、加工、虚构的方法了。
他的故事一般是对往事的回忆,找寻最有趣儿的事,如实的写出来,“狗熊吃糖稀”的故事就是按照邻居大叔的版本讲的。这样的故事富有真情实感,往往靠真情打动人心。再就是对回忆的往事进行加工,就是自圆其说,给一个事情加工,为什么要加工呢?为了突出故事的意义。大王想,“狗熊吃糖稀”可以把结尾处加进“送动物园”的环节,这不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吗?完全虚构的故事,就是通过想象来完成故事的创作,大王想,“狗熊吃糖稀”的故事在前人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可是,故事虚构有其合理性。可是,狗熊爱吃甜食,糖稀的粘性,吃糖稀的样子等等,都具有合理性的,是讲述者创作者都观察到感觉到的,于是,就可以惟妙惟肖了。虚构实际是对讲述者和创作者观察积累生活功力的考验,也是对思想感情的考察,大师讲:“做意要紧,不要拘泥于事实。”就是强调做意的重要性,“有意则灵”。“是个拼凑起来的人和事”,就是强调观察生活的细致。细节决定成败。就是故事的感觉,就是强调有血有肉。
大王就是这样每天回忆生活,发掘生活中有意义的往事,每天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然后,进行创作,或记实,或加工,或虚构。
大王在创作进行构思,在作品发表后进行总结,特别注意作品的问题,怎么可以写的更好,接近完美的追求。
大王还经常从别人的作品中进行阅读分析研究,吸取经验和教训。
大王还天天要求自己阅读精品及点评,指导自己的创作。
大王做梦都想写出家喻户晓的精品,可何时梦想成真呢?
“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功到自然成。”大王相信这些话和话里传达的道理,他坚持这样子做,他坚信会成功的。
大王还有个心愿,将“狗熊吃糖稀”的故事改成精品,他决定去找山里的为数不多的猎人采访,把事情的真相搞清楚,然后创作,谁知道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大王还想创作好之后就给小朋友们讲、改,再讲,再改,怎么不出精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