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小姑的悲哀
石雪峰
前不久,与友人结伴同游小孤山,一路所见所闻所议所感颇多,而话题最多最集中者莫过于庙主小姑的寂寞与悲哀。
小孤山,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城东南65公里处的长江之中,原本是一座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的石屿,后经万千年的江水消磨,到人们特别关注它时,已出落成万里长江中一座突起的“中流砥柱”。其山,体积甚小,几乎无方圆可言,海拔高度却有百余米,由于经久的风吹雨打,水洗浪拍,除去了赘疣,下剩的便是精英,故山体奇特秀美,素有“南望一支笔,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啸天龙”的四像之说。
这等景致,当可称之为风水宝地,势必会引来高人予以开发。果不其然,唐代名僧马道一捷足先登,他带领弟子披荆斩棘,千辛万苦,于悬岩峭壁之上辟地创立启秀寺,虔心供奉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人借山势,山助人威,小孤山一时香火旺盛,成为驰名天下的佛教名山。
然而,好景不长,至北宋初年便有自称得道成仙的福建莆田女子林默云游至此,当她觅见小孤山如此钟灵后,便驻足不前,顿起据为已有之心,但又恐落下夺人之爱骂名,遂化身溺入江水之中,让渔翁救起。这实际是一个骗术。林默略施小计便博得了善良人的信任,转眼即轻而易举巧妙而又堂皇地入住了启秀寺,并更其寺名为惠济庙。小姑得手了,但悲剧亦由此产生。
林默的出现不仅改了寺名,而且还改了山名,“孤”、“姑”谐音,于是有了小姑山之称谓。小孤山形似古代妇女头上的发髻,早有髻山之名,而今山主又为年轻女性,故小姑之名便自然粉墨登场。
占山之后,小姑林默即有了一种“成者为王”的胜利感,每日坐在梳妆亭前就着江水一边慢理云鬓,一边目送西来东去的楼船,遐想在那江湖之上的富商巨贾中挑选一如意郎君,与之婚配,从此夫妻朝夕相处,尽情享受无忧无虑的甜美生活。
林默的这一构想早被大学士东坡先生洞察了,好事的东坡先生便来当红娘,将其介绍给对岸彭泽之青年彭郎为妻。急于嫁人的小姑林默没做任何考察,在对彭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竞一口应承了。
彭郎何许人也?原是一个只善多情却无所作为的书生,他每日里只在江边长一声短一声地自叹“彭郎,彭郎”,却不愿驾一叶扁舟来江北看看小姑,与小姑一叙体已之活,一商成家立业之计。害得小姑长年累月独守空房,寂寞难当。
千百年来,小姑的相思有目共睹,深深引起世人同情,为之吟诗作赋如泣如诉者不在少数。然而,今者我辈登临之后却有不同感慨,认为小姑的寂寞与悲哀似乎不宜同情。小姑亦是出家人,按出家人语,因果是有报应的。如此说来,小姑的悲哀完全是咎由自取,是因自己的不道德惹来的。故古人早就说过,有人的悲哀是外力强加的,有人的悲哀却是自找的。前一种悲哀当有人同情。小姑的悲哀当属后一种。国人是最重视创业道德的,当初,小孤山上无片瓦,下无寸木,是马道一高僧不辞劳苦创下基业。作为开山鼻祖,马大师理应享受万世香火。然而,你小姑无有寸功,却凭空夺了人家庙宇,这不就是不道德么?不道德最终逃不脱悲哀的结局,这便是因果报应啊。
也许历史上早有贤士看出了这个问题,不知什么时候起,惠济庙名废,重立启秀寺,不过细细想来,这还只是形式而已,那小姑的金身塑像不还呆在寺里没走么?智者云,这便是小姑的悲哀一直延续的根由所在。
小姑的悲哀还远没有结束,孤独将会继续陪伴着他。同游的友人们一致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