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上 放弃智慧
停止仰望长空
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
来浇灌大地
生存无须洞察
大地自己呈现
用幸福也用痛苦
来重建家乡的屋顶
放弃沉思和智慧
如果不能带来麦粒
请对诚实的大地
保持缄默 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风吹炊烟
果园就在我身旁静静叫喊
“双手劳动
慰藉心灵”
“家园”乃是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唯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己要素中存在。本己要素乃是一种诗意的栖居。家园给予人一个处所的同时,也赋予了人必须要诗意地栖居,只有这样,家园才会呈现出家园本己要素的命运,人才会在这种命运中把握在家的情感。可是,家园为什么要重建?这是因为,在这样一个无诗意的语言喧嚣的时代中,一切所谓诗意的东西都被喧嚣所遮蔽,甚至泯灭。而所谓重建,就是把遮蔽了的诗意重新澄明,把泯灭了的诗意重新创建。惟此,重建家园乃像一种号召,一种呼唤。其实,诗人正以这样的无能为力来呼唤诗意,可是能够重建的诗意栖居以何为构造?诗人于是写道:
在水上放弃智慧
停止仰望长空
重建家园,并不是以智慧的手段来重建,而要以仁义来重建。当下时代,我们的家园被污染被破坏已是前所未有的。面对生态环境被污染和破坏的严重性,许多生态学家看到了人类的危险。然而,要怎样消除危险,保持生态平衡?我们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抑制了一部分,但是,科学和技术只是智慧的手段,正如法国克洛德·阿莱格尔在其《城市生态,乡村生态》一书中所说:“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已经使我们能够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够利用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显著地降低人生伤亡和物质损失。但是,这些方法和技术确实并没有给所有人都带来好处。……对待我们坚固地球的另一种态度得到了发展。继开发态度之后,出现的是保护态度、整治态度、管理态度。人类既不放慢进步的速度又不降低发展的雄心,而是把这一切纳入整治地球的轨道,甚至速度更快,因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需要空间,人类决定谋求解决一些昨天还无法理解的问题,设法学会预防自然灾害,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改变诸如海岸的侵蚀或演变的自然进程。同时,人类决定和地球休戚与共,亲自管理地球,不再一味忍受。出于此目的,人类运用科学、技术,运用一切人类所能发明和发展起来的东西。这与害怕避让的策略、与科学进步不信任的策略相反,也与无节制的开发策略、与不负责任的学科策略相反。”科学技术乃是一种智慧。科学技术又是岔路口,一条通往天堂,一条通往地狱。人类就生活在这个岔路口中,要么走向天堂,要么走向地狱,或许更倾向于地狱。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态过度的破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生态的破坏,保护和整治的速度跟不上破坏的速度。于是诗人才会说:
放弃智慧
在放弃了智慧之后,真正能够改变生态命运靠什么?科学技术对高空的开发,已使天空不再是天空,再也称不上天空的本质。因为天空中最让人相信的蓝色早已是乌云密布,是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处所,所以我们应该:停止仰望。而停止仰望就是放弃,因此在水上,智慧和天空早已不再能够顺水的要求而服务于人类,它们把人类的栖居推向了人类仅为了生存而在挣扎的途径上。
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
来浇灌家园
生存在当下时代已然是一种屈辱。人类的科学和技术已然能预测和降低自然灾害的巨大损失,可是处在自然灾害中的人的死亡却无能为力;人类的科学和技术已然能够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可是处在幸福生活中的人的死亡却也无能为力。也就是说,科学和技术已然是人类的第一生产力,它规定着人类顺着它的规则进行生存;人的生存已然成了它的附属品,人已被商品化。评价人的生活标准靠GDP来衡量。因此,生存屈辱的人类化本身,人却无法改变这种徒劳。于是诗句中的“你”——诗人只能以屈辱的泪水来浇灌家园,也仅只是以屈辱地生存着。可是泪水作为仁义本质的表现——它是人性处在黑暗时代的一种呼唤。家园的诗意已泯灭,即使用仁义本性来浇灌,来招引,也无法回到当初的本己要素的命运。也许屈辱的生存已无须解释。
生存无须洞察
“洞察”,现代汉语解释为观察得很清楚。面对生存的屈辱,诗人早已弃置了洞察。人类生存本身,无须诗人去观察得很清楚。因为人类无法回到当初的本己要素的命运,所以诗人放弃置于生存空间的明亮双眼。“洞察”和前面的“仰望”都是靠眼睛的功能来实现,而修饰它们的“无须”和“停止”都是一种否定。也就是说,当下人们的生存,我们的眼睛所及之处都是一种肯定,是一种表象的错误,而其本质早已不是我们肉眼所能达乎的。达乎生存的本质,我们只以否定的形态来表明。其实这一切否定,也无所谓我们置入罔闻,我们仅能做的,就是放弃。可是在我们放弃的同时,生存的屈辱本身就会自己呈现出来,在它的所属空间自己呈现出来。
大地自己呈现
他的所属空间乃是大地。“大地是那永远自行锁闭者和如此这般的庇护者的无所足迫的涌现”。当大地把生存置留在个体空间之中,它所要庇护的是存在于其中的人类诗意地栖居的涌现。可是,技术工业的进步和发达,人类生活世界已是一个高度技术化的“文明世界”,而同时,天空与大地当然也将变得更加阴沉灰暗。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现实是由技术规定的,人类的未来也将主要由技术工业及其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来决定。而现代技术的发展已然达到了这样的一个地步:它愈来愈脱出人类的控制而成为一种统治人类的自在力量了。而大地所涌现出来的都是技术工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本质早已被技术控制和统治,因此诗人才会说人类的生存是屈辱。人类屈从于技术而生存,这是迄今为此人类最大的耻辱。当下的人类早已不是荷尔德林时代的“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而是人不仅充满劳绩,而且行尸走肉地生存于大地之上。作为大地之子的人类已经远离了大地。我们生活在水泥和钢筋之中,已经不是在大地上栖居。大地的气息已经无法直接与我们的肉身和心灵贯通交流,甚至我们的呼吸已经变成工业化的了。因此大地(人类的家乡)要得到重新返回最初的本己要素,只能表现在人类自称为幸福的现实生活中。现实生活,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人们在物质文明日益增长的满足中,已失去了精神的真正的家园,在现实物质横溢中丧失了人性,仅存的是人的物质性。可是,家乡的屋顶(大地之上)要得到重建,在现实之中,也只能是人们的幸福和痛苦。要寻回诗意栖居的本质,只有在精神的家园中去创建仁义的真正的人类本性。只有仁义才能挽回人类生存的持续,否则,一切的呼唤都无法召回重建家园的灵魂。重建家园只能:
放弃沉思和智慧
如果不能带来麦粒
请对诚实的大地
保持缄默 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沉思乃是深思熟虑的现实表象,是产生智慧的一个基本前提。如果没有人类的沉思这一环节,那么就不会有所谓的智慧发生。诗句中的“和”并不是一种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沉思是因,智慧是果。可是“放弃智慧”在这首诗中出现两次,一次是在水上,一次是在大地上。在水上放弃智慧,就是要求以仁义的本性呼唤回人性的灵魂,从而产生人类的真正的诗意栖居;在大地上放弃智慧,就是放弃人类的生存的物质性,以真实的人的仁义本性与大地和谐共处。智慧真正能够现身的就是以物质的形态表现出来。智慧乃是一种物质性。但是大地何以得诚实?其实诚实就是大地以仁义的本性给人类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给人类提供诗意栖居的家园。而人类给予大地的是破坏与掠夺。人类的唯物观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不是顺从世界。人类在自然界中首以认识而后改造,而不是顺从自然的自然规律生活着。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发动起来,这对大地来说是可怕的,所以人类的智慧永远不能给大地带来“麦粒”。在这里,诗人只能假设,而真正的人类生存本身是无法回到当初本己要素的命运的。这种假设只能是假设,它不可能成立。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乃是一种幽暗的本性,这种幽暗是人类智慧的果实。这是一种亚当与夏娃的烦恼。人类生活世界已是高技术的文明世界;而大地和天空却变得越来越阴沉灰暗。也就是说,智慧和大地无法形成和谐。因为科学技术的智慧已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面对科学技术的到来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矛盾关系,大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二十世纪就已经洞察。他说:“地球及其大气都变成原料。人变成被用于高级目的的人的材料。”“现代科学和极权国家都是技术之本质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技术的随从。”“不仅生命体在培育和利用中从技术上被对象化了,而且,原子物理学对各种生命体的现象的进攻也在大量进行中。归根到底,这是要把生命的本质交付给技术去制造去处理”。从海德格尔的话语中,我们知道:现代的一切从本质上都被技术化了。人类生活本身,被告知要怎样来生活,才叫做幸福。知识告诉我们,利用计量来规划生活。就连起码的人类“性生活”,都被规定了时间、步骤、节奏、动作等,一切按照计量来行为。可是,当人类的生活本身被技术化之后,最遭殃的不是人类本身,因为人类还有一个“幸福”指标在给人类标码;可能遭殃的是大地,因为人类没有任何的指标来给大地幸福。即使保护和整治,然而它们跟不上破坏的速度。为此,假设“如果”,就是一种否定,否定就是放弃。“保持缄默”,是对放弃的一种表态。“缄默”就是闭口不言说。但是相对于诗人来说,他还是说了。因为最后一节诗,诗人给我们描绘了诗意栖居的本己要素。
风吹炊烟
果园就在我身旁静静叫喊
诗意栖居的本己要素是大地的仁义,特别是人类自身的仁义。只有大地和人类的两种仁义结合起来,在放弃智慧之后,才能改变生态的命运。仁义乃是指引生态走向良好势途的马车,不光是大地要乘坐它,而且真正应该要乘坐的是人类。只要人类用仁义的本性来对待所属的空间,那么诗意栖居就会在栖居上呈现诗意的美好的家园来。或许只有这样,“风吹炊烟∕果园就在我身旁静静叫喊”的美好画面才会把我们引向人类心灵的最初因素:善。可是,现实的真正栖居,而是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一种栖居:“我们今天的栖居由于劳作而备受折磨,由于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由于娱乐和消遣活动而迷迷惑惑。”就现实本身来看,要想去遮蔽以澄明诗意、消泯灭以重建诗意的栖居,这种召唤是天方夜谭的假设。因为自从人类有了智慧开始,一切都回不到最初的生存状态,更何况这是一个以技术工业为中心的时代。诗人所开启的诗意栖居的人类家园,也只有存在于诗人的理想主义罢了。或许一切的最后召唤也仅是:
“双手劳动
慰藉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