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石一鸣的头像

石一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2/24
分享

桃花源村三题

1.罗汉素描

傍晚的冷家坝,安静得纯粹。只有淙淙的溪流,发出玄妙的音律,一次接一次的节奏,合唱辽阔的山林,拍打我的内心。在水的柔波里,我没有徐志摩的诗意挥手西边的云彩,而是抬起头来注视。梵净山上的晚霞,不能用美丽的词语来渲染,只能双手合十地撑在额头祈祷,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佛云落下去慢些,再慢些。当最后一束光从山顶的缝隙漏下来,我顺着光的指向,看到一尊八米高大的大理石雕塑,正在似笑非笑地对着夕阳。它秃顶而宽厚的面容,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满载光彩。它右手托住、左手扶着的一只小狮子,依靠在左肩上。小狮子的笑容和它的笑容在光晕中,相互衬托,像在诉说一个神秘的故事。此时我正好走近它。站在它的脚边,低头看下面的文字,知道这就是笑狮罗汉。

我并不急于阅读内容简介。而是坐下来,和它等待太阳落下去。鲁迅说:“太阳落下去以后对你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但在冷家坝,太阳从梵净山落下去,这对于我来说不好的地方在于我开始这样思索:为什么“笑狮罗汉”要塑在这个叫“桃花源”的村庄?这其中到底隐藏怎样的关联?我只是从背包里取下随身携带的一本书,这次带的是《博尔赫斯诗选》。在博尔赫斯深奥的诗句里,我恰巧翻到《一切碑上的铭文》:

不要让鲁莽的大理石

喋喋不休,冒险地违背遗忘的全能

没完没了地回忆

名字,声誉,事件,出生地。

我停下诗歌阅读,重新打量身边笑狮罗汉的简介。此时太阳已经被山头关闭,天色暗了下来。石刻上的字迹有些模糊,我拿出手机,打开电筒光,从字的内容,知道了笑狮罗汉的来历。于是我违背鲁莽,冒险地试着喋喋不休来解读。

笑狮罗汉叫伐阇罗弗多罗尊者,原来是个猎人,后来因为学习了佛法,悟了道,从此不再杀生。在一次人们的狩猎中,救下了一只狮子。狮子有感于他的救命之恩,特地跑到他修行的地方来致谢,因而固有此名。再者由于他经常将小狮子带在身边,所以世人称他为“笑狮罗汉”。据说,由于他往生从不杀生,广绩善缘,一生无病无痛,而且有五种不死的福力,故又称他为“金刚子”。他能言善辩,博学强记,通晓经书,能畅说妙法; 但他难得说法,往往终日不语。他的师兄弟问他:“你为何不开一次方便之门,畅说妙法呢?”他答到:“话说多了,不一定受人欢迎;尽管你句句值千金,却往往会令人反感。我在寂静中可得法乐,希望大家也能如此。”

博尔赫斯在诗中写道:

这么多玻璃珠宝最好由黑暗评判

人既沉默,大理石也无需开口。

笑狮罗汉默默地站在夜色中,身体魁梧,仪容庄严。身后的一棵麻柳树,遮天盖地,荫蔽着他的修为。因此这里的人都认为,这棵麻柳是一棵菩提树,笑狮罗汉就像佛祖一样,日日夜夜地站在树下修行。我也学他在树下静坐,于是想到慧能的悟道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身于桃花源深处,是该想到陶渊明的,但我从未有《桃花源记》的感觉,而有的只是陶渊明这样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其实这尊大理石和他的传说一样,都保持着沉默。直到我的脚步走近它,才使得他在一首诗中呈现出真身。于是在喧嚣的人间,结庐在嘈杂的境地,繁琐的人生追求也仅是:

逝去的生命的本质

——颤抖的希望,

悲痛的无情奇迹和物欲的惊奇——

将长存不灭。

专横的灵魂盲目地追求永生

冷家坝的夜晚,适合旅人哲思。而一位本地老人来到我的身旁,为我解开了“笑狮罗汉”落户桃花源的原故。笑狮罗汉能够定居冷家坝,是因一次视察工作。有一次省委书记来到梵净山视察,在观看梵净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之后,领导说了一句:山上有文化,山下著文章。山上有文化,好理解,因为梵净山自古就是弥勒道场,佛教文化盛传已久;而山下著文章,却一时难住了铜仁的领导们,突然有一天市委书记灵光一现,终于悟出“文章”的内涵,就是在环梵净山的江口、松桃和印江三县,打造“四大天王,十八罗汉”。而处在梵净山东麓的桃花源,就占据了两大罗汉,即笑狮罗汉和布袋罗汉。

布袋罗汉塑雕座于桃花源村的牛角洞。第二天特地起了个大早,车子沿溪而溯,相去冷家坝四五里路,就到了牛角洞。

牛角洞不是洞,而是一条山沟,一座村寨,全寨有五十几户人家,呈梯状修建。顺着一条水泥硬化路走进去,越向上走,越觉得神奇。这里整齐划一的吊脚楼,新装饰的木板壁,在早晨的阳光照射中,金壁辉煌。对于吊脚楼,这些不算什么,因为松桃许多苗寨,都要比它恢宏。我是对这里的一种叫红豆杉的树特别感兴趣。每当看到这种树,我会想起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以前我一直认为“红豆”是大豆之类,直到看到了这种树,才知道它就是我一直相思的树种。在牛角洞一户人家屋前,三棵巨大的红豆杉,在一块大石头上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它们旺盛的生命,象征着这块土地的人们,活得如此坚强。

下得牛角洞寨子,布袋罗汉迎面扑来。它背着朝阳,目光注视着这个寨子和那清澈明净的溪流。从布袋罗汉的形象外观,一眼就可以看出,它有点弥勒佛的相貌。于是走上它站立的平台,认真品读文字介绍:

布袋罗汉叫因揭陀尊者,无量寿佛、乾坤宝袋, 欢喜如意、其乐陶陶。相传他是印度一位捉蛇人,捉蛇是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去毒牙放生深山,因发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原是载蛇的袋。相传他在中国显灵。公元九0七年(五代梁朝时期)在奉化出现,后来在公元九一七年 (贞明三年)在岳林寺磐石上说佛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他便失踪了。

这个结尾不够理想。或许可以加上这么一句:许多年之后,终于在梵净山脚下的桃花源,找到了他。于是布袋罗汉的真身,就在博尔赫斯的诗句中,如此形象地显示出来:

这时他在别的生命中得到了保证

这时候你自己就是那些不曾生活在

你的时代的人们具体的延续

而别人将是(现在也是)你在尘世的不死。

笑狮罗汉,布袋罗汉,菩提树,麻柳树,红豆杉,在我的桃花源一夜,在博尔赫斯一首十五行的诗歌中,昙花一现,或者永恒地迎接朝阳升起,延续尘世中古老神迹的苏醒。

2.穿过雾霭重重的红石板路

一条信仰之路如青龙在我的前方延伸,我努力地抓住龙尾,顺着一块接着一块的红石板,向上走,或向下走。这条在满山苍翠的幕帐下,裸露出来的殷红石板古道,偶然伸进深邃的森林,又可能于一个多雾的早晨,消失在茫茫的雾霭中。

在林中行走,要么是一首诗歌的启示,要么是一篇哲学的沉思。弗洛斯特在其《林中路》诗中写道: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海德格尔在其哲学著作《林中路》中也写道:“林乃树林的古名。林中有路。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这些路叫做林中路。每条路各自延展,但却在同一林中。常常看来仿佛彼此相类,然而只是看来仿佛如此而已。林业工和护林人识得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做林中路。”选择一条人迹罕至的路,是一个林业工或护林人必须要做的事情。

在梵净山东麓,从古镇寨英出发,一条红石板路途经冷家坝向梵净山顶走去。走出这条路的人,只有信仰至上,才会如此在杳无踪迹处延伸脚印。这林中路的信仰,在我的前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佛的,一种是共产主义的。

我所看到的佛路,是一条朝圣路。在形形色色的朝圣者中,有一个人是非常特别,他不光是一个朝圣者,而且还是一个传道者。他叫李颖,是明朝著名高僧憨山德清的弟子,法名妙玄。他年轻的时候,经常从游方和尚的口传民间佛歌中听到:“西南有座梵净山,离天只有三尺三。上是兜率极乐宫,下是净土种福田。”这首偈诗,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1580年的一天,妙玄踏上了这条红石板路。那时的这条路,在战争的摧残下,已是荒废。他一衣钵,一袈裟,在梵净山下周围的村寨,查寻佛踪,宣说佛法。他孤独的身影,时而从林中走出来,时而又消失在雾霭重重的林中。如此经年不殆,感化了许许多多的村民。这些从外地迁徙而来的人,他们无法融入到原著居民当中,本身就心灵空虚,希望有一种寄托,而妙玄的佛法恰好能填补他们。因为原著居民是苗民,有自己的图腾信仰,但战争使然,当他们远离红石板路的辐射,就让别的事物占了空当。妙玄从行走中,悟出了玄机,他就近募集香资,整修旧日佛寺,或组织信众勘察新路,开伐佛道。他的举动引起了屯田兵制下的地方官府重视,于是官府拔粮出资,招工买料,打造一条红红火火的红石板路。并且一修,就从寨英修到了梵净山顶。当妙玄看到这焕然一新的佛道,身心已从雾霭茫茫中出来,登上山顶,那种辽阔的天地,是一个和尚即将悟道的开始。于是他出口而道:“昨天佛从东方来,辰水岸边莲花开。九天飘落朝圣路,月地云阶登佛台。”

十年过去了,妙玄和尚从山顶看去,这条路从寨英经冷家坝缥缈而来,多少信众乘着它,乌乌地唱起佛歌,前呼后拥,响亮了郁郁的树林。雾退去了,路显出来;雾袭来了,路却隐去。妙玄曰:此路沧桑,能行走者,此生可见彼岸花。

在佛路以外,我行走其间,共产主义的信奉,一直在我的内心固植。这条以红为主的道路,恰好也被红军走过,于是我更加相信,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们前进的步伐。

1934年的秋天,感冒虚脱的军官躺在担架上,由两个年富力强的警卫兵抬着行走在这条红石板路。在炎热的天气中,踏进冷家坝的地界,突然被一阵凉意惊动。他下地来,站在一棵大树下,观望这莽莽苍苍的森林,观望头上烈日中天,他坚定的信仰,并不因为眼前高大的山峰而被遮挡。他相信这条路的另一头,贺老总在等着他会师。他就近到旁边的一条沟里,舀了一瓢水饮,一股清凉浸透全身。他感觉身上的沉重,一下卸载了许多,逐渐恢复了体力。他要求坚持走完这段红石板路。当他顺着平整的红石板向前走去,心里头对这条路充满敬畏。红色的石板,红色的旗帜,以红命名的军队,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是夜,军官和他的队伍,扎宿在冷家坝。军官借住在一个老乡家。当夜色降临的时候,他便与老乡打听贺龙的部队。老乡告诉他,听说贺龙的部队正在梵净山以西的石梁休整。顺着这条古道翻过梵净山,一天的时间,就到石梁了。军官高兴极了,和贺老总会师的时间只差一天。然后他又打听贺龙是在什么时候带部队从这里经过的。老乡说,大概几个月前,那时杜鹃花开得正盛,有一支和你们一样的队伍也从这里经过,那个有胡子的军官就是住在我家。军官想,相差几个月,既然能和贺老总借宿同一人家,这种缘份,该是和这座名山心有灵犀;我们将经过这条红色的道路会师,红色的石板和我们红色的旗帜,将在这里成为一段佳话。第二天,军官带着他的队伍,气定神闲地翻越梵净山而去。

从前人践踏的石板,重新回望这条穿山越岭飘红撒紫的道路,在它上面,我看到无数信众举着经幡,口诵佛歌,一步一揖地走过去;我看到一队高举红旗的红军战士,飒爽英姿,浩浩荡荡地走过去;我看到许许多多的乡民,背着柴米油盐,不分春夏秋冬地走过去。如今我也将走过去。不管是朝圣路,还是共产主义道路,都是我的信仰之路。它从雾霭中显现出来,不久之后,它又消失在雾霭之中。但我坚信路一直都在,我坚信青龙的志向会穿过雾霭,飞向前方。我们抓着龙尾在林林总总中行走着,殊途同归。

3.三看鸽子花

在我的人生中,经历了三次看鸽子花的机遇。每次看到,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第一次看到鸽子花,在书本里,这讲的是为什么珙桐叫做中国鸽子花?缘故是这样的:周恩来总理出席1954年4月的日内瓦会议期间,在瑞士见到一种奇特的树——满树开满了洁白的“鸽子”,迎风起舞,煞是好看。周总理被这种树吸引住了,便向瑞士人打听这是一种什么树。他本以为这是瑞士的名贵树种,却从瑞士人的口中得知,这让人着迷开着洁白“鸽子”的树,称为“中国鸽子花”。那是在1869年,法国生物学家戴维斯在中国贵州梵净山深山里发现的树种。它的学名叫珙桐,是第四纪冰川孑遗种类。戴维斯让这新奇的树震撼了,他便把树苗带回法国栽培繁殖。当这种树不断地壮大生产,开出的鸽子花飞舞在法国大地时,轰动了整个欧洲。于是欧洲的一些大城市街头、皇家园林争相引种,之后传到了美国,拉丁美洲。这种树开花,像白鸽展翅,象征着和平友好。它在国外被称为“中国鸽子花”。周总理听后,大吃一惊,当即指示随从人员,一定要对“中国鸽子花”的研究加以重视。

当科考人员按周总理的指示,深入梵净山腹地,不断地发现这种树生长的规模,他们非常兴奋,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于是他们不断地采集样本,记载株数,研究树种。在梵净山方圆,特别是在东麓,随地可以发现“鸽子花”树。据科研人员记载,珙桐属于落叶乔木,树高一般为二十至三十米,树干直径最大可超过一米。它早在距今7000万年前的巩龙时代就已出现在地球上,古植物学家曾在中生代白垩纪(始于距今1.37亿年,结束于距今6500万年)的地层中发现它的化石。在梵净山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珙桐的发现,更加增添了梵净山神秘的色彩。

我第二次看到鸽子花,是2015年从乌罗镇去往冷家坝的路上。在明朝四大名寺之一的天马寺周边的一个寨子旁,一株花开正盛的树,迎风招展,我奔向它的时候,差点摔上一跤。这棵树,我无法估计出它的年龄,它的树状有些南方白杨树、或银杏树的模样,树态端正,躯体笔直,树冠庞大,茂密的枝条向上倾斜,仿佛一个巨大的鸽子笼。它的树皮呈灰竭色,它的叶子长得很密,有些像桑叶,边缘有尖刺,背面长满绍丝般的绒毛。它的花开成鸽子样,洁白优雅。这些花由多数雄花和一朵两性花组成顶生头状花序,在每个花序的基部,都有一对大苞片,分列于花序左右。大苞片长7-15厘米,宽3~5厘米,看上去像白鸽,却又不是白鸽,而是奇特秀丽的花朵,山风吹来,群花摇荡,仿佛成千上万的白鸽点头展翅,美丽极了。

我在这棵树下观花,已经变成了花痴。向当地老乡打听,有没有小的树苗,因为我也想像戴维斯一样,带一些回去栽培。老乡告诉我,这么多年了,在这棵树周围,从来不见有小树苗生长,这棵树可能是公树吧。公树还能开花?我感到很困惑。但随即老乡又说,你知道有些鸟禽,公的长得更好看,比如孔雀,开屏的都是公的。既然找不到小树苗,我只能捡拾被吹落的苞片。我装了一两百片带走,至今有些还夹在我的标本里,有些已被我当着茶泡,喝掉了。

第三次看到鸽子花,是在松桃苗绣里。那是2016年的春天,我来到慕名已久的松桃苗绣公司。走进大门,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鸽子花绣。它已作为苗绣公司的品牌,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这用针线绣出来的花朵,栩栩如生,甚至比鸽子花实物更加耐看。因为实物的色彩没有它那般鲜艳,并且实物在大自然的气候中,想要遇到一个适当的天气,看一场淋漓尽致的美,是很困难的。梵净山的天气变幻莫测,特别是在四月,多雾,多雨,所以当鸽子花开的时候,往往过不了几天就凋谢了。而苗绣把它的灵气全绣进了一块布上,不管任何季节,都可以尽情地享受着这孑遗树种的神奇。

当然,要绣出这神奇的鸽子花,得有深厚的功夫。或许在所有的锦绣中,只有苗绣才配得上它。苗绣的历史是悠久的,虽然比起鸽子花的历史不值一提,但就绣种而言,是所有绣中传承得最好的。松桃苗绣的历史源于战国时期,二千多年来,松桃苗族通过群体记忆和母女的口传身授,世代相传,保留了部分先民遗留下来的生活习惯和刺绣风格,后来渐趋稳定的生活将苗绣用于记录的作用转化为美化生活的装饰物,题材也渐渐从绘制河流山川延伸至日常生活,花草虫鱼,题材更为丰富。这种手工刺绣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历代刺绣高手的不断丰富和创新,以至形成了鲜亮明快、原始古朴、淡雅情趣、移情养性的锦绣。

当鸽子花一遇到松桃苗绣,注定是天作之合。2011年,“松桃苗绣——鸽子花”品牌产品被作为外交部礼品使用,2013年,“鸽子花及旋极图”被作为联合国礼品使用。于是鸽子花,作为象征和平友好的花,以另一种形式绽放在世界各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