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英林的头像

王英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07
分享

寻觅中秋的味道

车子行驶在乡间的水泥小路上,两边绿树林立,间或有几棵枣树,枝头红枣累累闪烁诱人的光芒。摇下车窗,枣香就飘了进来。“还是那个味道”我深吸一口气。

车子拐进那条熟悉的胡同,娘已经在门口等着我了。“现在村子里的治安是越来越好了,路边的枣子都没人偷了?”我感叹道。

“你多少年没回来了?”娘叹了口气,“村里的年轻人都搬出去了,逢年过节的回来一趟,在街上都懒的下车,谁还有功夫去偷枣呢?”

小枣和水梨是我老家的两大特产,鲜枣脆甜干枣能拉出金丝,梨水分大酸酸甜甜不打渣,小时候只有在八月十五这一天才能敞开肚子尽情享受这两样美食。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有枣树和梨树,很多家庭还有梨园和枣园,但大人对枣树和梨树看管很严,每到果子成熟季节家里的老人就会搬个马扎或是搬几块砖坐在树底下一看就是一天。

“三哥,今天我奶奶去走亲戚了,爹和娘去地里了,让我看家,你们来我家玩吧!”木柱在街上叫住了我。

“你们家有啥好玩的?我们说好了去钢蛋家,他家有羊,我们骑羊玩。你家有啥?”我问。

木柱长得又矮又胖,憨乎乎笨嚯嚯的,我们都管他叫“母猪”,没人愿意跟他玩。

“我、我、我家……”木柱使劲地抓挠着头皮。

“三哥,我们走吧,他家啥也没有。”二蛋催促道。

“走!”我一摆手,七八个小屁孩屁颠屁颠地跟在我身后。

见我们要走,木柱急了,大声喊道:“我家有肉包子!”

没等我喊停,队伍就戛然而止。

“你家真有肉包子?”我问。

“嗯!”木柱点点头:“是我奶奶昨天蒸来走亲戚的,给我留了几个,就在笸箩子里。”

“走!”大部队朝木柱家开拔。

“这两个归我,其余的你们分了吧!”我一手拿一个大包子开吃。

人多包子少,有吃到的也有没吃到的。没吃到的觉得委屈就盯上了木柱家的枣树。那也是我唯一一次不是中秋节就饱餐了一顿枣子。

“你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咱去园里把枣子打了吧,你们不在家,我自己打不了。”娘递给我一根长竹竿和一个跨篮。

跨篮是用塑料打包带编的,“怎么用这个,荆条编的呢?那个结实又环保。”

“荆条在洼里呢,都长疯了,村里都是老人下不了洼,年轻人谁还干这个呢,又不挣钱。”

我不禁有些怅然了。

“还记得这是谁家吗?”娘指着一栋两层“小洋楼”问。

“木柱家。”我笑了,“忘了谁家也忘不了他家,他家这棵枣树恐怕是咱村最大的。”

“木柱他爹娘前几年进城看孙子去了,这些枣好几年都没来打了。有钱了也不在乎这些了,想当初这棵树可是一家人的油盐钱呢。还记得你小时候几个孩子打了他家半树的枣,他奶奶心疼的坐在地上骂了三天……”

还好木柱嘴硬没供出我们来,否则……。打他家枣那年我七岁。

“去打枣吗?”新枝娘坐在高高的院门口石墩子上问。

“是啊。”娘回答:“你在这干啥呢?”

“明天(八月)十五了,我在这里看看有没有孩子回来。再不回来,梨都烂在树上了。”

新枝娘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她每生一个孩子就让男人在院子里种一棵梨树,她说那是孩子的学费,于是她家院子里就有了五棵梨树。她的孩子从懂事起就知道哪棵树是自己的学费,对梨树也是加倍的呵护。后来她们家出了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

“官身不自由。孩子们都忙。”娘安慰道。

“是啊。”新枝娘看看了满院子的鸡鸭鹅笑了,“孩子们都要接我进城,可我舍不得这些活物,还有这几棵老梨树。孩子们小的时候家里穷,梨不舍得让孩子吃,现在过好了,孩子们又都没时间回来了,梨掉下来都让鸡鸭鹅吃了……”

枣树园子有一百多棵枣树,是十几户人家的,有打了的,也有没打的。

“娘,我记得枣园那边是一片野坡,是谁用狼牙钢丝围起来了?”

“咱村的几个年轻人回乡创业,租下了那片地建绿色庄园,听说有养猪场、养鸭场,还有绿色蔬菜大棚,好像还有养鱼塘。”

“不错。”我使劲打了一下枣树枝,噼里啪啦枣子落了一地。“现在国家正在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年轻人回村创业是大有前途的。”

“以前打枣,孩子们在树下捡枣又蹦又跳的。年轻人回来,那种热闹场面就又回来了。”娘说着就笑了,脚步也变得轻快了。

要回城了,娘在后备箱里放了满满一纸箱红透的小枣。

天高云淡,车穿行在绿树红瓦间,小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楼,场院变成了健身场,野坡即将变成绿色庄园……家乡越来越美了。

枣味按捺不住地从纸箱里钻出,肆意弥漫开来,整个车厢都甜甜的。

“还是儿时的那个味道”。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