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石吉刚(笑波客)的头像

石吉刚(笑波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10
分享

雄关漫道换新颜

崤山如卧,依偎在黄河南岸;熊耳如立,雄踞于伊洛之间。崤山与熊耳山皆是八百里秦岭在豫西的余脉,盘亘于中原大地,阻断了关中地区与华北平原之间的往来。正如世界上有阴必有阳一般,发源于秦岭的洛河及其支流涧河,大致东西向的河谷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沟通关中与关东的重任、联系长安和洛阳东西二京的桥梁。

地处河谷绝壁之中的函谷关,天然地成了东西二京的锁钥。于是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函谷关声名鹊起,响彻华夏大地,频现古籍文献,在冷兵器时代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雄关。

和平时期,涧河谷是长安洛阳之间的交通要道。官宦商贾络绎不绝,文人志士东来西往,布衣百姓摩肩接踵,涧河谷成了一条沟通东西的大动脉。战争时期,阻断崤函要道卫戍京畿皇城,便成了当务之急,函谷关的作用便凸显出来。

崤函古道,说的就是位于崤山之南,一条两岸绝壁高耸谷底深邃如函的道路。它大致上起于灵宝止于新安,尤其在灵宝段和新安段,地势更为险峻,所以,历史上的秦函谷关便修建在灵宝县的王垛村,汉函谷关则位于新安县的东关村。这也就是函谷关一关二址的缘故。

历史上比较险要的关隘,一旦择址,即便关城被毁,基本上还会在原址上重新修建关楼。可是,灵宝市的秦关与新安县的汉关,足足隔了一百五十公里,是谁迁移了函谷关?为啥汉关要东移这么远?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访了汉函谷关遗址公园。

初冬的一个清晨,我从新安县城沿洛新快速通道驱车向东,大约十分钟,来到了汉函谷关遗址公园门口。

驻足涧河桥头,极目北眺,整座关城遗址尽收眼底,汉函谷关就坐落在脚下的山谷中。关楼的北侧是凤凰山,南侧是青龙山,西侧是慕容山,东侧不远处还有八陡山,形成了四山拱卫群山环抱之势。

关楼的东侧是涧河,神奇的是,原本东西流向的涧河,遇到奎楼山,绕行东南,在青龙山的东麓款款而过,形成了一个近似于九十度的大拐弯后,一路向北,横亘在崤函古道的东侧山口处,恰似一条玉带漂浮而至,完美地成了函谷关的护城河。

如果山环水绕的形制,从宏观上诠释了函谷雄关的险要,那么,“H”型的关城布局,则从微观上印证了什么叫高深如函。正是这种如函造型的关城,让我心驰神往。那颗按耐不住的心,拽曳着已过不惑的笨拙身躯,我竟然步履轻盈地跑下了山坡。

汉函谷关遗址公园开口朝南,面对着车流如梭的洛新快速路。冲下一段缓坡,就来到了游客服务中心,跨过去便进入了景区。眼前是一个近乎方形的小广场,东西两边的橱窗中展示了八块在汉关遗址考古的真实场景图片。

穿过正前方的一片修竹茂林,眼前就是哗哗流淌的涧河。它宛如飞天挥舞的水袖,从奎楼山、青龙山和八陡山之间飘过,触及凤凰山后,猛地飞弹,来个九十度的急转身,浩浩荡荡奔着东边的洛阳城。

跨过一座梁式石桥,我来到了凤凰山脚下,丹壁绿树掩映下,那些在崤函古道上遗留在紫红色石英砂岩上的车辙印痕,虽历经千百年的风吹雨打,却依然清晰可辨。

遥想始皇当年,从秦都咸阳通往全国九条驰道,崤函古道当属通往关东的东方道!始皇时期,四海归一,华夏一统,书同文,车同轨,从咸阳出发,携带官印的县令郡守乘坐装饰精美的马车驶往全国各地,从此以后,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奠定了两千年来中国的政治制度,这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任嚣和赵佗就是带领着千军万马驰骋在这条镌刻在红色砂岩上的秦驰道上,带着帝国的意志,将大秦的疆域拓展到了南岭以南,让始皇听到了海浪拍打南天一柱的涛声。始皇感念其功勋卓著,命令他们镇守百越,任嚣摇身一变成了南海郡尉,赵佗也成了龙川县令。

任凭谁也想不到,庞大的秦帝国竟然二世而亡,刚平定的南越,再一次面临与帝国裂土分疆而治的危局。

秦末天下大乱,各路豪强揭竿而起,刘邦和项羽占据上风,四年楚汉相争,刘邦最终胜出,成立了大汉帝国。可是,镇守岭南的任嚣病重死前,竟然把整个南海郡托付给了赵佗,让他依山傍海据险建国。赵佗顺势而为成了南越国的国王,自称南越武王。从此拉开了与大汉帝国九十五年分庭抗礼的序幕。

赵佗死后,赵家在南越国延续了四代。汉越虽没有战事,但南越国实际上却是割据政权。这怎么了得!武帝时代,大汉迎来了高光时刻,眼前的崤函古道上先后走来了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终军,一个是杨仆。注定了要打破了南越与大汉这种貌合神离的局面!

终军本是济南府的一介书生,因博学有胆识被太守举荐给了武帝。他从济南郡府去长安路过函谷关时,守关官吏送给了他一块叫做“缛”的布帛。终军问,这是干什么用的。官吏告诉他,这是他从长安返回济南府的出关凭证。终军眉梢上扬,将缛布丢在地上道,“大丈夫到京都大展宏图,绝不无功而返!”终军来到长安,拜见了武帝,慷慨激昂地自荐道,“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至之阙下。”武帝欣然允诺。这就是终军弃缛和终军请缨的典故。

公元前113年,南越明王赵婴齐去世,其子赵兴继位为王。赵婴齐曾在长安做过宿卫,娶邯郸樛氏为妻,樛氏就是赵兴的生母,因而母子二人对大汉感情深厚,武帝想趁着这个时机,让终军和安国少季出使南越国说服他们效仿汉室王国对朝廷定期贡拜。终军马到成功,樛氏和赵兴同意归附大汉,但作为三朝元老的丞相吕嘉坚决不同意,他发动政变杀死了终军等汉使,诛杀了樛氏和赵兴,另立赵建德为王。武帝大怒,派出王后弟樛乐和武士韩千秋带领的庞大使团,前往南越国兴师问罪,不料在半道上也被吕嘉伏击截杀。

消息传到长安,举国震惊,武帝发出了“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怒吼。来自新安的杨仆应声而出。

杨仆是宜阳县南湾人,也就是今天的新安县铁门镇玉梅村人,他以关东缉盗有功担任军正和监御史,旋即擢升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位高权重,却是关外侯,杨仆很郁闷。元鼎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14年,他上书武帝广关。武帝将秦函谷关从西边的灵宝县搬到了今天的新安县,历时一年,率领家丁,散尽家财,修建了气势如虹的汉函谷关。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汉关关楼高大巍峨,完全仿照秦关修建,扼守崤函古道。在关楼的两侧,南依青龙山,北依凤凰山,修建两条东西向的城墙。城墙连同中间的关楼构成了“H”型格局,营造一种高深如函的感觉,构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形制。从关楼向北延伸到黄河南岸的盐仓,向南抵达宜阳县城所在的洛河散关,南北绵延上百里,宛如万里长城。关楼的西边修建了一个功能齐备的城池,居住着守城将士及其家眷,还有供应粮草的市场,这就是关城。

杨仆为大汉重建了函谷关,深得武帝厚爱。于是武帝就把讨伐南越国的重任托付给了他,任命他为楼船将军,带领大军从豫章郡沿水路直奔南越国。任命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从桂阳郡出发绕道西江进攻,另外还有戈船将军、下厉将军和驰义侯三支军队协助进攻。

公元前112年秋天,杨仆大军从正面出发,一路披荆斩棘攻克关隘,先后攻下了寻峡、石门等战略要地,直到第二年冬,才与路博德的大军会师于番禺城。在两军夹攻下番禺城破,吕嘉和赵建德西逃出海被路博德擒获,杨仆带领大军彻底肃清了南越残敌。为了瓦解南越国,杨仆和路博德分南越国为九郡,这才班师回朝,为祖国的大一统立下了汗马功劳,杨仆被封将梁侯。

怀着对杨仆将军的崇敬,我走近了关楼。

不远处,一个长条形的凉亭建筑陈列于驰道北侧,名曰接官亭。接官亭的北侧,正对着便是高大雄伟的两座阙台。北侧的是望气台,它与凤凰山下的北城墙相连,如今只剩下一个夯土丘,据说古时非常巍峨,关于望气台,还有一个紫气东来的典故哩!

公元前491年清晨,函谷关令尹喜看见从东边都城氤氲升腾一团紫气,正在徐徐前来,惊呼道,“紫气东来,必有异人过关!”果不其然,不多久,大周柱下史老子李耳骑着青牛缓缓而来。尹喜知道老子掌管着国家图书,是个博古通今的学者,就连孔子还向老子请教哩!于是,盛情挽留,款待老子,老子在关城停留数日,写下了举世闻名的《道德经》翩然而去。

与望气台相对,青龙山脚下的南城墙的尽头也有一座阙台,名叫鸡鸣台。鸡鸣台,也有一个有关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孟尝君的门客鸡鸣狗盗救主的典故。

这两个典故均发生在秦函谷关,杨仆感念于函谷关的厚重文化,移关新安后,仿照秦关在新关东面重新修建了这个两个阙台,依然叫望气台和鸡鸣台。

如今的阙台,历经风霜雨雪的洗礼,只留下两个低矮的残土丘,早已没有昔日的巍峨雄姿了。

沿着秦驰道从两个阙台之间穿过,径直前行,道路南侧出现了一组青铜雕像,他们是移关新安的楼船将军杨仆以及他的两个随身侍从。可以说,没有杨仆就是没有新安汉关的一切遗存。沿着驰道向着关楼继续前行,两边出现了整齐排列的八个持戟青铜武士,他们表情肃穆,忠诚地守护着汉关古道。

大约百十步,我来到了关楼跟前。这是青砖包裹的夯土城楼,据《新安县志》记载,它是1923年最后一次重修的关楼,并不是两千多年前杨仆移关而建的那个关楼。这一点可以从关楼上面的匾额可以看出。正门上方的“汉函谷关”就是明证!杨仆移关过来不可能写上汉函谷关,而是直接书写函谷关。这四个字据说是康有为所写!城门洞两侧的对联也能证明。东门为“功始将粱今附骥,我为尹喜谁牵牛”;里面的“将梁”指的就是曾被封为将梁侯的杨仆。西门为“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里面的“汉楼船”指的也是被任命为楼船将军的杨仆。即便杨仆移关功劳再高,也不可能如此自我表功!

重修后的关楼,分为上中下三层,通高八十三米。下部是一座正方形的城门洞,门洞为拱形,东边比西边稍微低矮一些,宽度约四米,仅供一辆车马通行;中部为方形阁楼,内设南北东西四个门洞,中间为十字顶,十分罕见;上部为四角亭,亭顶为飞檐斗拱攒尖顶,凌空飞扬,高耸入天,活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

杨仆移关的史料,这里可以提供三点明证。明证一:一九九七年考古工作者在黄河小浪底库区古漕运遗址发掘时,发现了距新安县城以北约三十公里的盐仓村的古仓遗址,据出土的刻有“关”字的瓦当考证,其建筑群为汉关系列建筑之一。明证二:在汉关不远处的窑场村东千家岭60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由窑道、窑室组成的烧窑19座,以及大量红烧土和板瓦、筒瓦残片,这与当时建汉函谷关有着密切的关系。明证三:关楼南侧考古发掘出土了汉代夯土城墙以及排水系统,这些遗址遗迹正在保护性展示。

函谷关的地理位置险要,受到了历朝历代的重视。东汉时期函谷关成为京畿八关之首,光武帝曾经在关城修建了大驾宫。隋朝大业年间,把原本位于今天义马渑池一代的新安县城也搬迁到了汉关关城。唐高宗和武则天非常重视函谷关,在这里修建了合碧宫。

不过,函谷关作为冷兵器时代的防御重镇,随着唐宋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军事价值式微,关楼逐渐荒废。虽然在明万历七年,也就是公元1579年,新安士绅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琪和时任知县王铉联合其他乡绅集资重修了函谷关;清顺治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58年,新安知县再次重修函谷关;但千百年的风雨洗礼和战火洗礼,到了清末,依然是废墟一片。

我们今天看到的函谷关,虽是民国时期修缮后遗留下来的,但关楼进行了保护性复原和加固。南北城墙的墙砖早已经流失,里面的夯土墙也被附近村民挪作他用。在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将从洛阳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时,新安县委县政府投入巨资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性修缮,园林式绿化,这才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汉关遗址公园。

从关楼下来,返途中,南城墙脚下的皂涧河依然在潺潺流淌,无声地诉说着汉关的漫长历史。而汉关东边的涧水河畔,我却发现了大片新植的桑树林和梓树林,默默地告诉后世来人,一定要像杨仆将军一样,厚植家国情怀,维护国家统一,建功立业荣耀桑梓!

走出汉关遗址公园,望着川流不息的洛新快速通道,我不由得想到了当年老子骑着青牛走过的羊肠小道,虽为东方道的秦驰道,也不过是沙石铺就的泥巴路,曲折泥泞高低不平。而眼前的柏油大马路,宽阔平整形态优美,双向六车道,中间绿植繁花隔离,两边还有宽阔的慢行道和绿色长廊,驱车日行千公里不在话下,即便千里马在世也望尘莫及。当年老子骑青牛而来耗时大半天,如今一脚油门二十分钟抵达!真叫一个爽!

脚下的涧河更是旧貌换新颜,河水清澈见底,河堤卵石铺砌,河畔绿树成荫,鱼戏水草间,鸥临碧波上。研学的孩子们紧随老师身边,认真地聆听,忙碌地记录。不远处,还有成群的儿童在家长的陪护下,打闹嬉戏做游戏,天真稚嫩的笑声回荡在空灵的山谷间。

回望美丽的新安县城,早已今非昔比,那个逼仄破旧的小城,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长河中,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时尚城区接天连日,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大街小巷密如蛛网,公园绿地花团锦簇,汉关西侧的关城,宛如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是那样的孤独无助。

孤行者天来助!别急!你瞧!为了传承汉关文化,保护汉关遗址,新安县委县政府正在联手香港奥特莱斯公司,大手笔高起点规划一个以汉函谷关为中心占地9.8平方千米的文旅新城。本项目旨在加强对汉关遗址的保护,共分为汉关、汉道和汉城三部分,其中,汉关和汉道是遗址保护区,汉城是文旅开发项目。

2022年的5月8日,汉关文化城项目已经正式启动。我相信,不远的将来,汉关文化城必将成为一个“文旅+康养+智慧城市”的文旅新城,与西边的新安主城区,北边的龙泉山城以及南边的涧河水城一起共同打造为一个有山有水有韵味的美丽新都市。未来的雄关漫道必将枯树逢春,焕发出勃勃生机,迎来函谷关真正的辉煌时刻,恭迎八方宾客!

暮然回首,在公路旁边的山坡上发现了两个巨型的标语牌:一边是,“丝路汉关,山水新安。”一边是,“来到新安,自然心安。”我会心的笑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