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新店的明清石板街是藏在茶马古道源头的一颗明珠,历经岁月风霜,虽然昔日繁华不再,固有的内涵与雍容却随着时光的漫溯愈加彰显珍贵。今年寒露过后的一个细雨纷飞日,赤壁女作协的几位女子相约,如愿成行。
一路,去过几次的江姐姐不停介绍,愈发激起了我们的兴致,狠不得像鸟儿一样直飞过去。
从赤壁城区出发,走乡村公路到达新店新街,不到一小时。为了将初访石板街的情绪调到最高处,我们决定先品尝地方特色美食。听从友人推荐,在一家名为“老四”的餐馆,我们品尝了当地有名的鱼糕,点了据说是潘河里长大的鱼头炖当地出产的萝卜。饭饱之后,沿着餐馆对面的一条小道,直走进去若200米,青砖黑瓦,青石路面的古街出现在眼前。
说实话,初见,新店的石板街不像其它修茸过的古街令人眼前一亮,倒似一些被历史淘汰的遗物,倔强地挣扎在人间。
“哇,地面有一些好光滑的石板,这些石板应该是古代的!”“你看,这座古旧民居,一进三重耶。”不知是谁发出惊讶声,一下将我游离的思绪拉到眼前这些看似沧桑陈旧,摧枯拉朽,染上时间霜色的石板街上。
撑伞走在错缝排列的青石板上,被雨水淋湿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并不滑溜,也没有踏空水溅起的现象。沉浸式置身其中,古老的石板街给人一种静谧神秘极想探究的感觉。
许是长期生活在高楼林立,繁弦急管,霓虹闪烁的城市,眼中已标签式打印上了生活的鉴赏模式,突兀撞入新的环境,快速的适应期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
在一条不知名的道路尽头,一丛丛开得正艳的百日菊与灰黑的古街形成鲜明对比。百日菊处在一片废墟中,旁边杂乱堆着一些旧屋拆下的瓦砾和小木条。二三米处,是湍湍不息的潘河,河水清澈,独自流淌,就像古街一样,执着地守在岁月隧道,任时光匆匆流过,固守初心不改变。
我们在此停留拍照。
五彩的百日菊,灰褐的古墙,青色的石板,穿着红裙的女子,宛如水墨的国画镶入高科技的元素。一静一动,一古朴一时尚,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的新潮交相辉映。就像保存相对完好的石板和老房子,在日新月异的建筑群中超凡绝伦,遗世独立。
沿着一条侧路朝前,是万顺桥。据说,这里以桥为界,桥那头是湖南临湘的坦渡,桥这头是湖北赤壁的新店。一桥跨两省,也算是一种地貌的见证吧!江姐姐笑着说:“你一只脚踩在湖北,一只脚踏在湖南,不用挪步行走两省呢!”
这座桥的下面,就是曾经羊楼洞砖茶外运的重要港口,始与汉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在明清时期被称之为“小汉口”。
行走桥上,感叹流年的故事无论如何辗转,都有它经久不衰的理由。如这座桥,如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古街,风吹雨淋,摧毁的是外表,不变的是内在精髓,是人们津津乐道、流芳千古的历史文化传承。
我们站在桥上与桥下的洞口处拍照。烟黛天空,蒙蒙丝雨,倒影水中,桥洞串串,几许古韵,几许雅致,几许小女子穿越古代的浪漫情怀。
漫步古街,仍可看见老街曾有的辉煌。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雕花窗棂、红木桌椅、青花瓷器上的幽幽釉面,无一不透出前世的锦绣和繁华光泽。狭窄的街道两旁,有一些店面保持着原有的特色,日杂小百货、久远的箱格子式的摆盒等,古老中带着亲切。开店的多半是老人,他们守着清冷的店铺,就像在守着一份基业,守着不舍遗弃的念想。从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我能想像过去逢集日人们从四邻八舍赶来的热闹,以及商贾川流不息的景象。
有一处明清时代的古宅正在装修,在一大片闲置的古屋中格外显眼。主人不在,请问装修工人,说是可能当作茶楼用。行人稀少,古街阒寂,此处修建茶楼,是怀旧还是独具匠心,或信念坚定,“酒香不怕巷子深”?不得而知。
受古宅装修影响,我竟萌生了在此购置一小宅安度余生的“幼苗”。朝起,坐在石墩的门前数日月;暮时,踏着古街的梵音沉沉睡去;下雨天,观滴答滴答的水雨打在青石板上,溅起寂寞的诗意清欢;游人多的时候,在别人的兴致里共情共舞,美哉美哉。可看到遍地腾空的宅子,估计这里是当作古迹保存不便居住,作罢。
不知道是不是雨天的缘故,若大的古街,只有我们四人。尽管没有行人,仍不敢惊扰它的独特。我们文雅地在不同角落,拍下不同角度的留影,似乎想把古街的前世今生全部定格在镜头里打包带走。偶有开着店铺的主人走出,他们笑笑不言不语。问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店主,她说:游人来了不拍照,枉到古街走一走。是啊,正如她人在文字中所写:古街不仅是城市记忆里动态的老照片,更是我们内心深处对慢生活的眷恋和一份质朴的惦记。可以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但不能不留下来过的踪痕。
新店石板街,我们还会来的。再来时,相信会发现更多与众不同的闪耀点,葱郁我们忙碌又疲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