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政富的头像

张政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05
分享

那个织梦的地方

川甲村,我心心念念的家乡。

合村后,这里叫仁和村,但行政区域上的合并,并不能代替心灵上的认同。我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在“仁和”二字上找不到家的归宿感,在我们心里,我们永远是川甲村的子孙,所以现在我们依然对外称川甲村。

村子位于普定西北方向,距县城5公里。这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山村,但她身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

村子原来叫穿甲寨,村里95%的村民都是姓张。整个村子四面环山,只有西北方向有一个豁口,这样的地形,造就了易守难功的军事地位。据老人们讲,三百多年前,这里住着一伙200多人的土匪,危害四方。因为四周都是高山密林,只有西北方向有一条小路可以进出,凭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优势,这伙土匪稳居山林多年,多次打败前来剿匪的地方官方力量,气焰极其嚣张。土匪的横行,群众深恶痛绝,地方力量无可奈何。在这样的情况下,时任贵州府卫队长(具体名称已无从查证)的张家祖上,受命支持地方进行剿匪。

经历了两次进攻失败,损失了30多名军士(其中20余名是张姓子孙)之后,终于在第三次进攻中成功拿下这伙土匪,全歼土匪有生力量。

为防止有人占山为王,土匪横行的悲剧再次上演,张家祖上将家属全部迁到此居住。因为是穿着盔甲征战于此,定居于此,故取名穿甲寨。从此,这里成了张家的世居之地,张家子孙在此繁衍生长。

村子的来历都是一代代老人们口口相传而来,没有实物依据,但作为“穿甲”的子孙后代,不管别人如何质疑,“穿甲”精神都在我们心里生了根。

小时候,听四老祖公、五老祖公(曾祖父)和爷爷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很不理解。那时候,整个社会的经济条件都不是太好,村里人都是靠天吃饭,每天在温饱线上挣扎,吃的是包谷饭,穿的是补丁衣,住的破瓦房。

我还记得,那时候我很疑惑,高头(读平声)院子、巷巷(读hang)头、大路边、唤相坡、上头(读平声)院坝、下头(读平声)院坝、下院坝……为什么每个院子住的都是内亲的人。那时我跟下院坝的二发关系特好,我就想,如果我们两家挨着住,那该多好。那时我还不明白,并不是大家不想选择自己的住处,只是因为穷,无力建新房,结婚分家后只能住在老辈传下来的房子里。比如我家住的高头(读平声)院子,就住了我家小家族(五服之类)的10余户50余人,每家10多个平方,多放一间床都是问题。

那时候,我们院子里条件较好的是我金林大爷爷家,我记得那时我大奶奶说他家一个月吃一斤菜油,院子里的人都非常向往;那时候,要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大米饭,我们那帮小孩子都特别期盼过年,每每进入农历冬月,我们就要开始过年倒记时。偶有同伴记错了时间,大家都会争论一翻。那时候,大人去其它人家帮忙,吃饭的时候主人家都会叫上帮忙人家的小孩。请人帮忙饭菜都要好一些,我们这帮小孩就盼着有人请爸妈去帮忙。虽然我妈总给我们说,我们虽然穷,但要有羞耻之心,不能去人家吃饭。但那时的我哪懂这些,“美味”的诱惑根本抵挡不住,有时还是会去吃,到现在我还记得我三奶奶,他家每次请我爸妈做事,三奶奶都会真心实意的来叫我和弟弟,我在她家吃的“帮忙饭”最多。

我记得,早些年间村子里白天是没有电的,只有在天黑后才会送电,送电的早晚要看管电人好久从地里回来。每每天黑还没有送电,我们院子里的一群小伙伴就会不约而同的在院子里聚集,口里喊着“张文化(管电人),吃巴巴”,从院子游走到大地坎(村中心),为此没少受家中老人的责骂。但是我们都是记吃不记打,老人们也是无可奈何,想来也是调皮。后来白天也有电了,为此我们一帮小孩还兴奋了好一段时间,无它,只因白天可以看电视了。

那时候,看电视是一项全民活动。全村几百户人家,有电视机的不超过10户。电视机还没开,房间里、窗户外早已挤满了人,甚至有的人家直接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我们这帮小孩早早地就去占位置,没有板凳就席地而坐,那场景就像办酒席一样热闹。那时可看的台很少,我记得最开始的时候只能收看两个台,一个中央一套,一个六盘水电视台。大家看电视那个专注劲头,用言语难以形容。电视剧中间插播的广告,大家都能倒背如流。后来隔壁的朱官村装了一个大天锅,巷巷头,小寨角落等少数地方能接收到信号,能够多看四五个台,这些地段有电视机的人家也就成了我们这帮小孩追捧的对象,中午、晚上,只要找到机会就往那边跑。那时看过的电视剧,白眉大侠、射雕英雄传、小李飞刀、白蛇娘子传奇……那些剧情,现在都还记得。有时候剧情太精彩,忘记了上学的时间,等到发现的时候只能一趟跑到学校,2公理的路程,跑起来也没发现太累。

那时候,看到周边的村子地势都很平坦,听着同学们说他们吃的是大米饭,吃厌了包谷饭的我就很讨厌村子前面那片山。我在心里想,等有一天我赚大钱了,我一定要把这片讨厌的山推平,填成水田,那样村里就能吃大米饭了。爷爷听了我的想法,笑着对我讲,这片山是好山,他用手指着前面的山形,问我像不像一只握着拳头的手,我仔细看还真是。他说,那是“五爪抓龙”的风水,这里人杰地灵。我不明白爷爷的意思,一头雾水。

那些年,物资匮乏,我们这帮小孩子不知道什么叫零食,我们只知道谁家晒了豆豉,谁家晒了盐菜,谁家晒了葵花,然后瞅准一个没人的机会,迅速出击,将口袋装满。天黑听到被偷人家扯着嗓子骂街的声音,不仅不以为然,还暗自窃喜没被发现。当然也不是每次运气都这么好,有时不小心被抓住,被拎着上门告状,免不了挨一顿揍。水果成熟的季节,毛针坡(种有许多李子)成了我们高头院子几个小伙伴经常偷偷光顾的地点,偷水果成了我们乐此不疲的活动。白天去,晚上去,自己一个人去,约起大家一起去,找到空闲就会去,想方设法跟主人家斗智斗勇,成功和失败的比例大概各占一半。成功的时候就和其它同伴吹嘘,失败的时候被追得遍山跑。我记得一次弟弟和桃生去偷李子被抓住,主人家让他们吃了几颗李子核,巧的是那家人有田就在我们院子后面,两人回来气不过,往人家田里放了几块破碗碎片;我记得一次我和光妹大半夜去偷杏子,听到主人家起床的声音,吓得我从树上摔了下来。虽然树不高,但树下是活麻,手上脚上全起了大包,还暗自高兴脸没着……

那些年,入村公路,一直是村里人的一个心病,通路,是几代人共同的期盼。这个梦,一直到我上高二(2003年)的时候才实现。那一年,修路是我们村最大的一件喜事。村里人按人头集资,每家每户出工,在外工作的人全力资助,全村齐心协力,不论老少齐上阵。每天,几百人同时工作,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马车的用马车拉石头、水泥,会石工手艺的砌路沿,没有技术的挑水、拌沙、抱石头……那震撼的场面,至今无法忘怀。路通后,一些人家买了三轮车,在车上搭两块木板当座位,跑起了到县城的客运,1块钱一个人,生意出其的好。从此,村里人进城就不用再步行两三里路去坐车,三轮车直接到家门口,当然,还有一小部分人舍不得花这个钱,宁愿走20分钟的路去坐5角钱1个人的马车。

那时候我在心里在想,如果当初老祖不搬到这穷卡卡,留在祖籍贵阳,那现在大家都是城里人,多好啊。多年后才明白,有些牺牲是必须的,有些坚守,不是物质可以衡等的。

那些年,我们上学很热闹。学校在2公里外的朱官村(村里原有村小,只到三年级,后来撤消了)。那时候没通公路,路是泥土路,村里人也没有车,能有个自行车的人家都算是富贵人家;那时候,家长们都不担心孩子走伤、走丢,也不会担心孩子出安全事故;那时候,学校没有营养餐,吃饭只能各回各家。全村三四十个小孩子,小的六七岁,大的十二三岁,上学没有家长接送,不论大小都是自己步行,半个小时的路程,每天都要走4趟;早上7点,路上能看见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下午5点,还有调皮的孩子在放学的路上玩耍;每天上下学的路上,孩子们三三两两,成群结队,你追我赶。

记忆深处的上学路,下雨天尤其深刻。在2公里的上学路上,有一段100米左右的黄泥路,村里人叫黄泥巴大地,坡度在30度左右。一阵雨过后,极其坚硬的路面变得很滑,大人走在上面都得小心翼翼,一不小心都得摔跤,我们这帮小学生更不用说,走在上面像穿了溜冰鞋,能走多远不摔跤,全凭个人技艺。还有一些调皮的大孩子,把这段路作为他们作妖的工具。遇上下雨,他们会来得最早,用他们脚上的解放鞋底,把路面抹得更光滑,然后就在下面悠哉悠哉地等着,看后面来的人摔倒再起来,起来再摔倒。大雨连续下几天后,黄泥全被雨水侵透,一脚下去,黄泥没过脚踝,用力一拔,鞋子没了,路上都是躬着腰用手找鞋的身影。遇上这样的天气,我们披的简易“雨衣”(化肥袋子内膜),穿的衣服裤子都是黄泥,但是也没有人会笑话。

求学的路上,留下了时代的遗憾。记得我去上初中的时候(90年代末,00年代初),村里在县城上中学的也有三几十人,其中在县二中(普定当时最好的初中)有七八个,我和弟弟也在此列。那时候很穷,我们这帮学生的生活费大多是一星期10块钱,有的甚至还要少,但就是这样,也是家庭的一个重要负担。一些同伴因为成绩不理想,中途家里就让退学了。我和弟弟是幸运的,因为爸妈都吃了教育的苦,所以他们比较重视教育,但大多数人就没这么幸运。我们那一届升高中的时候,村里考上高中的有五六人,但最终只有我和弟弟上了高中。当然,现在那些当初辍学的、没能上成高中的同伴,他们生活过得都比我宽裕,但这终究是一个遗憾,是一个时代的遗憾。

现在想来,很多同伴没能完成学业,除了经济上的困窘,更多的还是思想上的贫穷。

日子一天接着一天过,生活一年连着一年活,村子也在一天天一年年里发生着变化。

那一年,第一批打工的人回家来,听他们说在外面能拿到七八百块钱一个月,那时的米才卖两三块钱一斤,村里的年轻人都心动了。后来,那些最早出去打工的人建了新房,更多的人在他们的带领下离开了土地,走上了打工之路。随着政策越来越好,市场越来越活跃,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开化,有的人继续打工,有的人做了建筑,有的人做起了生意,有的人搞起了养殖……之后,村里建的新房越来越多。房子也从开始刷白灰、006,结构简单、装修单调、空间狭小的老三间,逐渐转变刮磁粉、贴瓷砖、室内冲水卫生间的结构多样、装饰精美、宽敞亮丽的套房。那些一家人挤在一个小房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小轿车、电瓶车或摩托车已经成为标配,有的人家还在城里买了房,孩子们的娱乐也不再是看电视,都是在家电用电脑上网或玩手机游戏……

那一年,村里的入村路重新硬化,串户路硬化到家门口,新建了文化广场,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四米五宽、15公分厚的入村路,让垃水泥等建材的大货车跑得更顺畅,让刚拿驾照的新手司机跑得更放心;修到家家户户门口的串户路,摆脱了下雨天堂屋或客厅一地泥水的现象;上千平方的文化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篮球、乒乓球,还有老年娱乐室。每天吃过午饭,老人们就聚焦到老年娱乐室里,打扑克、打麻将、下象棋,吃过晚饭,又三三五五的约起去散散步,锻炼锻炼身体;天晴的傍晚,年轻的小伙子们在球场上驰骋,来一场友谊赛,较较劲,炫炫技、出出汗;晚归的人,夜里串门的人,不再担心夜路不好走。

那一年,村里修通了机耕道。野沃冲、后头坡、洋猫坝、牵坟、田坝头……地之所及,路之所到。交错复杂的机耕道一端直入山巅,一端与入村路和通组路连接,形成了一张繁杂的道路交通网络,从天空俯瞰,就像一条条仰头盘旋待飞的巨龙。务农的人,不再担心没有劳动力成熟的庄家不能及时收回,被无情的雨水浸泡坏掉,一个电话,五十块钱一趟的小货车或二十块钱一趟的三轮车,随叫随到。那些肩挑马托的日子已经成为历史,成为老人们在广场上闲聊的光辉话题,成为他们教育子女要勤俭节约时的标准教材,成为穿甲发展史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一年,有人把孩子送到普定上小学。为了接送孩子方便,他们不得不在普定租房子。他们说,虽然花销大了点,但为了孩子,艰苦点就艰苦点了。有的人家为了孩子的教育,一个家长直接不上班。比如我大堂哥家,三个孩子从小就是各种补习班,我七堂哥家,自从两个孩子上了小学,我堂嫂就辞职在家管孩子。他们说,孩子教育花的钱是他们家庭开支的大头。村里像他们这样的人家为数不少,辍学的现象已然不复存在,参加各类课外培训的孩子越来越多,花高费上好学校的孩子也不再少数。近些年,村里每年都会考上几个大学了,一本二本都有。没上本科线的,有的选择了复读,有的上了大专。重视教育的理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可。

过年的时候,年轻人都会回家过年。平时各忙各的,这时候免不了就要约起来搞一场老酒,吹吹散牛,侃侃大山。关系较好的兄弟伙也会把我叫上。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并不满足于现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划。有人想打几年工存点钱回来创业,有人想在自媒体上搞搞事,有人想成立自己的建筑团队包更大的工程,有人想借乡村振兴的东风做做文章……他们的规划有思路,有具体的操作流程,每个人都说得头头是道,让我感觉有些无地自容。我不知道他们的追求有多少能实现,但我相信,只要找准了方向,沿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终究会有那么几个幸运儿。村里已经有了几个上千万资产的小伙子,想当初他们也是一个普通人,这不正是最好的证明吗?

闲下来的时候,我会跑到广场上,陪老人们下下棋,打打扑克,听他们讲他们的故事。闲聊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们喜悦的心情。老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你们赶上了好时代,要好好珍惜。你看,现在国家帮忙修路、安路灯、修广场,没让个人出一分钱一分力;种地不仅不用上粮,还有补助;读书不用交学费,还有饭吃,有补助;老火(困难)的人家建房子还有补贴(危房改造),特别困难的人家还有低保;看病有合医也不用超心钱的问题;还有人上门(脱贫攻坚)宣传政策,为发展解决实际困难,出谋划策……只要不像某某某某一样好吃懒做,一年挣过七八万块一点问题都没有。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们还会为哪个小伙最有出息、哪家今年挣了多少钱、哪家应不应该吃低保、哪家孩子上的大学好等这些看似和他们无关的事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他们叫我作评判,我能咋办,我只能说我最没出息。

今年春节过后我去了一次广场,刚坐下,一个老人就问我:“今年过年你们搞的冲龙活动,中航集团给了多少钱?”说实话我当时特别惊讶,在我印象中,这些老人不应该会关注到这些事。我忍不住问了一句“您老怎么会知道中航集团给了钱?”这位老人平时就喜欢开玩笑,他一脸不屑回道“你是看不起我们这些老东西了,我们也刷抖音,也看新闻,我们晓得的你还不一定晓得!”我只有尬笑,是我格局小了。

每逢清明或者有酒席的时候,老人们总会抓住机会给我们年轻人上上思想课。他们说,年轻人有追求是好事,但你们要有家国情怀,就像当初我们老祖的选择一样,懂得大河不满小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满的道理;更不能浮躁,万丈高楼也是一块砖一块砖地垒起来的,万事不可急于求成,一点一点的积累,终能成事。他们举例说,就像我们村子,三四十年前是什么样,后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你们小年轻人些也努力,一年改变一点,一年改变一点,现在你们不是都开上小汽车了!

我不知道其它人有没有听进去,反正我是深有感触。个人再怎么努力,大环境不好,你又能有多大的成就,就算你成功了,你又能帮助多少亲人朋友或邻居改变命运?国家政策再好,个人的思想不转变,推着你向前你偏要站在原地,你又如何能发家致富?所以说,只有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指引和帮助下,个人又努力去拼搏奋斗,才能开创更好的未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