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一个从荒原闯入山林的人。
我的家乡在冀东平原,记忆中村东有个林场。林场很大,被吴代庄、崔庄、李寺、绳庄等几个村庄包围着,大概有几百亩,好像走进去就走不出来的样子。
小时候的我总喜欢站在村口向着林场里面张望。林场远远看去全是枝桠交错的槐树,大人们常常在初夏背上柳筐进去摘槐花。他们手里拿着用木棍和铁丝做成的工具去钩槐花。钩子钩住树枝,槐花一嘟噜一嘟噜地垂下来,只听得嘎巴一声脆响,树枝断了,大人们把树枝放在一起晾干等冬天生炉火用,把槐花采下来放进柳筐里,回家后摘洗干净蒸槐花饭。
我总是站在村口,槐花的香气沁人肺脾,整个村子都弥漫在浓郁的花香中。阳光洒进林场,里面是清脆的树枝断裂的声音和啾啾的鸟鸣。我站在村口,向往着林场,跃跃欲试,想探个究竟。
那天,我在母亲的柳筐上面发现了几只盘旋的小蜜蜂,黑黄相间的肚皮鼓鼓的,似是吃饱了花粉。我高兴极了,跑到小伙伴家告诉了小伙伴这个消息。伙伴很兴奋,我俩研究着小蜜蜂从哪里来?又将到哪来去?它们的花粉怎样能变成花蜜?我们绞尽脑汁猜想着,无果。于是相约,第二天要跟着小蜜蜂走一趟林场。
小蜜蜂总是跟随着母亲的柳筐而来,吃饱了花粉又翩翩飞去。那个午后,我和小伙伴趁父母打盹儿的空,一路跟着小蜜蜂走进了林场。
林场对于两个五六岁的孩子来说犹如原始森林。槐树肆意的生长着,绿绒绒的狗尾巴草像望不到边的地毯。偶尔会看到一两棵柳树,竟然还有榆树。鸟儿在枝头筑巢,扑簌簌飞起惊落了朵朵槐花。小蜜蜂越来越多,耳边的嗡嗡声越来越响。
我们在树林里奔跑起来,小蜜蜂开始追我们。我们和小蜜蜂赛跑,担心小蜜蜂蛰着我们,我们越跑越快,越跑越远。
终于,一排蜂箱出现在我们眼前。一位叔叔穿着劳动布的大褂正在收集花蜜。他戴着奇怪的帽子,纱巾遮住了脸。他被小蜜蜂包围着,小蜜蜂飞回蜂巢将蜜吐出来,再飞去。他像蜜蜂一样忙碌着。我和小伙伴一时看呆了。直到放蜂人叔叔发现了我俩,招手示意我们过去,我俩才回过神来。
他俨然是蜂王。我和小伙伴叫他蜂王叔叔。坐在蜂王叔叔的帐篷里,他拿出一瓶蜂蜜,用小勺挖了一点让我俩吃。好甜好香的蜂蜜啊,比水果糖还要甜!我贪婪地舔着勺子,眼巴巴地望着蜂王叔叔。
第二天,我和小伙伴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又偷偷跑进了林场。我俩一路狂奔,再次出现在蜂王叔叔面前。这次蜂王叔叔用热水给我俩每人冲了一杯蜂蜜水喝。没有昨天的蜂蜜甜了,可是感觉更清香了。
连着几天,我和小伙伴都会跑进林场去找蜂王叔叔玩。蜂王叔叔说,他家在南方,具体是哪个省市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蜂王叔叔说,他一年四季都带着小蜜蜂在流浪,哪里有花香就到哪里去。只有春节的时候他才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我好羡慕蜂王叔叔啊。带着小蜜蜂流浪,哪里有花香就到哪里去。我开始向往蜂王叔叔的生活,憧憬着远方。
槐花落尽,蜂王叔叔要带着小蜜蜂走了,去到另外一个开满花儿的地方。我不舍,蜂王叔叔说,要不跟我走?我带你们去瑶乡,去看油菜花,去看森林,去看湘江大桥。
“真的带我们走?”我和小伙伴开心地跳起来。
“但是要和你们的父母商量好。明年槐花开时,我再送你们回来。”蜂王叔叔笑眯眯地说。
我和小伙伴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跑回家告诉父母,我俩要跟着蜂王叔叔带着小蜜蜂去流浪!哪里有花香就去哪里!
是去流浪还是馋花蜜?父母不会将两个五六岁的孩子的话放在心上,笑我们不知羞。
我和小伙伴终没能跟着蜂王叔叔带着小蜜蜂去流浪。蜂王叔叔走的那天,我失落极了。我无精打采地走在槐树林中,槐花落在草毯子上,如梦如幻。我踩着这梦,希望这条路能够一直走下去,走下去。
林场那条路的另一端通向远方。
多年后,小伙伴留在了故乡,我则选择了远方。我用一支笔走出了冀东平原,走出了万亩林场,走出了十几部长篇著作,走到了毛泽东文学院,走到了一见倾城的城——汝城。
2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原始森林,见到九龙江的奇观异景。蒙蒙细雨将幽谷深林绝石灵泉洗刷得越发干净,我没有打伞,在细雨中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这里有300万年前的冰川遗址,有江南最大的相思红豆树,有雌雄合抱的千年古杏树,有亚热带一百座山上才有的珍稀植物。
我在细雨及山林间穿行,忽然想起我小时候穿过的林场,它曾经同此时的森林一样神秘。我也忽然想起来自南方的蜂王叔叔,模糊地忆起他曾说过他来自湖南的瑶乡。“要不跟我走?我带你们去瑶乡,去看油菜花,去看森林,去看湘江大桥。”
3
我是一个从荒原闯入山林的人。
唐山大地震后,距离市区三十公里的我的家乡变成看一座废墟,与之一起消失的还有祖上留下来的吴家书院。
我儿时的第一个记忆,就是地震后的一个午后,不到两岁的我和祖母一同站在废墟前,祖母告诉我,“房塌了,我们没有家了。”
祖母坐在地上哭号,隐约中我也断断续续知道了村子的来历。
我的村庄是由祖先的姓氏命名的,名为“吴家代庄村”。最初,村里姓代的人居多,姓代的人家自打商朝末年就居住在这里,村子在当时也叫作代庄村。
到了明末清初,有姓吴的叔侄俩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逃荒到这里,叔叔在代庄村扎根,侄子在几十里外的另一个村子落脚,从此代庄村便有了他姓。
再后来,吴家出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后人叫他老祖宗,这个人就是当时被称为铁嘴钢牙的吴凡。
关于吴凡,村子里流传着这样两个故事,一是铁嘴钢牙名号的由来,二是吴家代庄村的由来。
据说,吴凡是康熙皇帝老师的老师。他足智多谋,能文能武,深得皇上喜爱,在朝廷里难免遭人嫉妒,也时常有大臣在皇上耳边说吴凡的坏话。
有一次,皇上大宴群臣时,拿尖刀扎起一块肉,问吴凡:“爱卿,朕赏你一块肉,你敢吃吗?”吴凡说:“皇上赏的,臣肯定要吃呀。”皇上一笑,拿起尖刀便向吴凡扔过去,只见吴凡张开嘴,听得“咔嚓”一声,将尖刀咬断,吐到一旁,然后将肉吃到嘴里,咀嚼几下便吞了下去。皇上见了,忍不住竖起大拇指,道:“爱卿真是铁嘴钢牙啊!”吴凡见状,马上跪谢:“谢主隆恩。”
“铁嘴钢牙吴凡”的名号由此而来。而大臣们经过此事以后,也再不敢在皇上面前胡说八道了。
还有一次,皇上带大臣们狩猎,来到代庄村,因皇上对吴凡宠爱有加,便让他跑马圈地,把这个村子赏赐给了吴凡,从此村子就变成了吴家代庄村。
青龙河水滋养着这片土地,吴代庄村从最初的几十人变成了两千人的村庄。吴家祖上有德,祥瑞之气遍地,子孙昌盛,世代都有文人墨客,吴家也成了大户人家,太祖母的子孙都居住在“吴家书院”里,“吴家书院”也是我出生的地方。
1976年,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将吴代庄村变成一片废墟,“房塌了,我们没家了……”两岁的我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4
在濂溪书院,我仰望着北宋时期著名文人周敦颐先生的铜像,聆听着雨滴从屋檐落下的轻歌,抚摸着古老岁月雕刻过的一砖一瓦,默念着先生的“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恰是祖父从小教育我的家训,也是当年刻在“吴家书院”影壁墙上的诗句。
在理学古镇,我努力在祠堂群里寻找吴氏祠堂。汝城现有祠堂总数近千座,分布在全县14个乡镇,而吴姓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姓氏,发源于江苏无锡,今已遍布全球。
行色匆匆中,我没有见到吴氏祠堂,却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司令所题的“世界一家”而感动。同样让我感动的还有专题陈列馆里“半条被子”“一张借据”“两个红薯”“一只藤碗”的故事。
汝城县委书记马书记一行陪我们行走于细雨中的古镇,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为同行人撑伞而被雨打湿的半个肩。
5
我是一个从荒原闯入山林的人。
汝城之夜,月亮藏匿于轻纱之后,恍惚中我身处的正是我找寻了多年的故乡。
一直喜欢三毛的《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而此时,我变成了天空之境飞翔的小鸟,变成了九龙江林间的山泉,变成了古道旁的一棵茶树,变成了濂溪书院的一页书,变成了青砖黛瓦中的一段历史,沉入了汝城……
汝城是一个让我一见倾心的城市。
汝城是一部厚重的大书,此行匆匆,我未敢掀开。但汝城这部厚重的大书,我必将用一生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