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恒太的头像

周恒太

网站用户

小说
201905/20
分享

农家女(第二十七章)连载

人们常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于媛将大队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才智。会理发的理发师,会做鞋子的皮匠,就集中在一起,理发的为全大队的人理发,皮匠为全队人绱鞋子,铁匠为集体打农具,木匠组织起来为集体修船,还有篾匠就为集体补箩筐,做淘箩,这些工匠们工分拿社员的平均数,每个社员都没有意见,因为他们理发、做鞋,找木工修理农具都不要钱,一年到头也能节省好多钱。工匠们也高兴,因为他们的手艺有用武之地,也不躲躲闪闪的在家里做了。

于珍在于媛的指导之下,学会了怎样裁衣服,怎样用缝纫机做衣服。于媛建议于珍收徒,等这些徒弟学会了就可以开个服装厂。姑娘们听说于珍收徒,纷纷前来报名学徒。于珍收了八九个徒弟,于珍教徒弟的顺序跟她姐姐学徒时差不多,先学习锁扣,接着学习撬边,然后学习踏空机,接着是用布条踏直线,这些基本功会后就练习做孩子的衣服。孩子的衣服如果做登样了,就开始做成年人的最简单服装,如老人的本装褂子、裤子等。徒弟们学得很快,于媛就叫于珍开个服装厂,本大队人做的衣裳集体付工资,其他大队来做衣裳的是直接给钱,但钱也不能收得过多,要比在街上做便宜得多,这样才能吸引本庄人来做衣裳,你收工钱贵了,人家就到街上去做。于珍的队伍由原来的十个人发展到二十多人。于珍有时遇到不会裁的衣服就等着于媛姐姐有空帮她裁剪。于珍的生意越来越好,有时饭碗捧在手上,或者吃几口,人家来了,放下碗筷就为人家先量布料的尺寸,再量体裁衣。还有时刚捧到饭碗,人家来了,只得忍心的把饭碗放下为人家裁剪衣服,还有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人家早就吃了中饭,准备煮晚饭了,于珍中饭还没有吃呢。做服装反正没有一天能安静下来吃一顿中饭,顾客不是来裁剪衣裳,就是来拿已经做好的衣裳,或者询问做件衣服要多少布料,买什么布质量最好,买什么颜色的布料做起来好看,什么时候才能拿到做好的衣服。特别到了寒冬腊月,人家在温暖的被窝里睡觉,做服装的话要挑灯开夜工。寒气逼人,没有烘火的炉子,就这样干冻着,手上、脸上都有了冻疮,到了深夜上床睡觉,冻疮发痒真的好难受,特别到了除夕,人家忙着吃团圆饭,做服装的还没有空去帮助家人煮饭,肚子饿得咕咕叫也没有空吃饭,人家大人孩子坐在家中等待拿衣服过年呢,只得硬撑着做衣服,泪水在眼圈里打滚。做衣服的辛酸只有做过服装的人才知道。于珍开始抱怨不该跟姐姐学做衣服了。

于媛与三队的队长商量开个水面店,方便当地的群众用小麦兑换水面。三队队长就召开社员大会,讨论是否能开个水面店。社员们都同意开个水面店,这样社员们如果中饭不够,或者晚饭不够就可以换个一斤或者二斤水面回去一煮就可以了,节省了时间,也比较方便。三队的会计和几个社员一起到县城买了一台机面的机,选派了两个人负责机面、兑面,用小麦兑换水面是一斤小麦兑换八两水面。有时,机面多了就将水面晾干,按标准尺寸切成卷面包装成一斤一卷的,这样,大家用小麦来兑换卷面回去就可以放一段时间了,也可以随时下面吃。机面加工厂是当地独一无二的加工厂,生意当然好,一年下来,机面加工场赚了好多小麦。把赚的小麦卖了换成钱,增加了生产队里的收入,生产队里到年底分红工分单价也就高了,透支的人家也就能有钱进口袋了。

于媛带领群众在大圩上植树时,栽种了许多桑树,现在桑树长大了,于媛就组织有关生产队养蚕。一年能养好几次,春季的蚕茧质量好,卖的价钱也比较高,秋天的蚕茧价钱最低,但总比不养蚕好多了。养蚕的生产队养蚕人员,有了养蚕的经验,就自己也在家里养蚕,起早带晚采桑叶,喂蚕,清理蚕粪,用小麦秆子绞成长龙,供做茧子的蚕儿“上山”。养蚕的人家很多,他们虽然很辛苦,但增加了收入,再苦也感到甜。供销社为了鼓励养蚕人,对卖蚕茧的还返还了批发价化肥,养蚕的人家将化肥卖了也增加了收入。现在本大队的人遇到于媛都主动打招呼,因为于媛带领他们发家致富,生活越来越好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