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有人走的地方就成了路。
我家西面的巷子原来是泥路,下雨天很难走,因为我们是在下河,下河的泥土是粘土。粘土的特性是保水性强,适宜栽种水稻,但透水性差,不适宜栽种山芋和胡萝卜,上河是沙土,透水性好,但保水性能差,不适宜栽种水稻。
我们下河人家最怕下雨天走路,夏天可以赤脚走路,但路滑,脚踩进泥土里要用劲才拔得出来,就像在水田里走路,因此走一段路要花费好长时间,好多老人小孩雨天由于路滑容易跌倒。那时我们当地商店里卖的雨鞋都是矮帮子的,冬季在雨天走在泥泞的路上,烂泥总漫过鞋帮进入雨鞋里面。我们庄上有人到上海去做生意,他们就从上海带回来几双高帮子的雨鞋。穿着高帮子雨鞋,泥土就不容易进入鞋里面去。后来我们溱潼商店有高帮子防滑雨鞋卖,我家人就每人买了一双,至今雨鞋还放在柜子里。
改革开放后,大队里可以烧土窑,有了土窑就有了砖瓦,所以我们下河人家居住的草房子都改造成砖木结构的瓦房了。
人们有了瓦房居住,也就想把路修好,大队干部就组织社员们用砖头铺庄上的主道,砖头是大队窑上供应,需要多少就运多少。
庄上的主道修好了,走在砖头路上不需要穿高帮子雨鞋了,老人小孩在下雨天走在庄上的巷子里再也不受粘土走路影响了。
我家居住在闸桥西面,我们巷子里几户人家就商议把小巷子用砖头铺起来,这样也像庄上巷子一样,下雨天在小巷里来回好走路。
买好砖头要花好多钱,我们几户人家就撑着五吨的水泥船到窑上去拾碎砖,邻居们齐动手,先用锹把巷子铲平,然后用石榔头夯实,最后铺碎砖。砖头铺好后就用碎泥填砖头缝隙。
小巷子铺上了砖头,邻居们走在小巷里心里都很高兴,一日三餐捧着碗在巷子里一边吃一边天南海北的聊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巷子里的砖头松动了,下雨天踩在上面直冒泥浆,弄得身上沾满了泥浆。大队干部们就到水泥预制厂买了好多水泥板块铺庄上的巷子。我们居住的巷子是庄上人下田干活,居住在田里的人家上庄的必经之路,所以大队干部也把我们这条小巷子用水泥板块铺好,用水泥砂浆把缝隙镶嵌好,下雨天走在小巷里很舒服。
现在我们这条小巷子用混凝土浇筑的,每天都有各种三轮车从巷子里经过,因为混凝土浇筑的路面很结实,至今没有损坏。
我们小巷子路好走了,村里把田里的泥土路也修成了硬质水泥路,路两边还栽种花草树木,村民们下田干活来去可以骑着三轮车,电瓶车,自行车来去很方便。
农村里的路好走了,反映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很快,生活的水平提高了,所处的环境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