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书剑无为的头像

书剑无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28
分享

故园旧梦

很久没回斯栗,在城里工作这几年,每个梦里总会出现斯栗的山山水水,和我在那里近30年的片段回忆。我知道,对斯栗,我有太多抛舍不下的情结,因为她是我的故乡,是我童年的乐园。

故乡斯栗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

那里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植被丰富,生态良好。那里,有阔如绿海的千亩林场,林间沟壑纵横,泉水叮咚,百鸟清唱,显得宁静而安然。林场里有粗壮笔直的杉树,有耸入云天的苍松,还生长着无数的大、小杜鹃花,兰花和许多珍贵的药用植物。杜鹃花开的时候,森林里一派花团锦簇,绿意盎然的景象,映衬着蓝天和不远处炊烟里的人家,这是怎样一幅充满诗意的乡村风景画啊!

梦回童年,故乡是一个童话的世界。

梦里,一片风雨吹过,有几只毛色鲜亮,尾羽很长的野鸡在林间追逐着,胆小机灵的野兔在松树后偷偷张望。一群山羊来到林中的小溪饮水,尽情享受雨后暖暖的阳光。梦里,阵阵山歌在风中荡漾,而我正坐在老黄牛的背上吹着笛子,牛儿站着不动,正望着远山、白云出神……

山脚下,一条小河日夜不停地流淌,接纳着沿途的溪流,奔向远方。那是条从未断流过的河流,一年四季水量丰富,尤其夏季水量最大,水势汹涌。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河水曾漫上堤岸,淹没石桥,几处河堤曾被冲毁,两岸的农田遭到毁坏,雨季过后的一个多月里,人们一直在清理田里厚厚的积沙。但很多时候,小河显得柔情、温婉。澄澈的河水里,映着形如弯月的石桥倩影,映着两岸的青山绿树。水波微漾,水中的一切便跟着动了起来,最后变成模模糊糊的一片。水中游鱼来往不绝,有的还从水里跳出来,漂亮的身子在水面上方来一个漂亮的“弧形”舞后,一下子又“扎”入水里去了。故乡的人们,喜欢把这种常跳出水面的鱼儿叫“花公子”,大概是因为它们的鱼鳍和很多鳞片上有鲜亮的色彩吧,这种鱼比河里的普通鱼类个头大些,大的有一斤左右,它们行动敏捷,比较警觉,很多来垂钓的人,一天也难得钓上几条。

晴朗的午后,姑娘们来到河边浣洗衣裳,把洗净的衣物晾在沿河生长的灌木丛上,不一会儿,河岸边就成了花花绿绿的一片。多少年后,看到这样的景象,我还写下了《洗衣少女》这首诗歌:

在小石桥旁,柳阴下,石墩上。

你伫立水边,注目凝望。

请别拂影挪步——

我在勾勒你的肖像。

我要描绘这天蓝水蓝中骄傲的脸庞。

我在描绘这天蓝水蓝中骄傲的裙裳。

我要绘画春的芬芳。

请别娇羞顾盼——

你伫立水边,看那方向。

在石墩上,柳阴下,在小石桥旁。

孩提时,我们总在小河水面宽阔的地方游水,故意将河水打得“噼噼啪啪”响,也有“斗水龙”(打水仗)的,有搞“跳水”“潜水”比赛的,河面上充满了欢乐的空气。玩累了,孩子们便到河边的沙地里,有的“砌城堡”,有的躺在沙地上晒太阳,有的将沙子擦在身上,弄成一个“沙人”,煞是有趣。

斯栗的山水给童年的我们无尽的欢乐,无论是一碧如洗的天空,清亮见底的小河,还是弥散着松香的树林和满山坡的山歌,都是那样的迷人,那样充满情趣,总在每个午夜梦回的时候闯入梦里,抚慰心灵。

记忆里,总觉得斯栗是个边陲之地。

80年代的斯栗是一个公社,物质和精神方面还比较贫乏。那时人们常背着自家种的包谷、红薯一类的农产品或当地盛产的李子、梨一类的水果翻山越岭到很远的外乡集镇,换回砂锅、水壶、碗一类的物品。一大清早就出门,到黄昏时分或晚上才回来。我们五、六岁大的孩子总会缠着父母带着一起到10多里外的层台或小吉场的集镇上开开眼界,顺便可以要三两毛钱,买点饼干、馒头或糖果等吃的东西。就这样,几个小孩一起在集市上东游西跑的,玩够了,回到集市父母卖东西的地方,见到还有水果之类的东西没卖完,又不顾大人的训诫一溜烟似的跑出去。从集市回来的路上,人们有喜有忧,有些人背的东西卖完了,赚了点钱回来还一身轻松,高兴自不必说;东西没卖完或卖得不好的人们,累了一天也饿了一天,还要把没卖完的东西背回家,自然高兴不起来。我还清楚记得有一年,我们那里李子结得很好,我家一棵树上的李子摘下来足够装一背箩。那次,父母背着李子去小吉场街上卖,由于集上李子太多,卖5分钱一斤都没人要,只有背回来,人是吃不了这么多的,后来全喂猪了。那时,人们劳累一天就为挣5、6块钱,能挣上10块钱就已经是很多的收入了。

尽管如此,人们似乎都知足快乐。生活简简单单,幸福实实在在。

偶尔,公社里会在晴朗的夜晚放几场电影,附近村寨的人们奔走相告,然后聚集在斯栗公社的场坝里,等待电影开幕。我的一个远亲,他家住在离公社七八里外的地方,每逢放电影,他都会风雨无阻准时到来。电影还没开始,公社场坝上空灯火明亮,场坝里挤满了人,周围的田埂上、马路上也满是人。放映机那里是“禁区”,显得稍有空隙,人们也不围在那里,只有少数几个和放映员关系好的坐在放映机旁的长凳上。小孩子们一个劲地往里挤,直挤到那块挂在公社二楼墙壁中间的白色大幕布前。只见放映员打开投影灯,挂起喇叭,幕布上人影就开始晃动起来,越来越清晰,人们顿时沉寂下来,只听见电影里的声音和放映机“哒哒哒”的响声。看完第一场,群众都会要求再放一场,如果有人和放映员关系好,这些要求一般都会得到满足,但一晚上最多就放两三场。那时的电影,多半是黑白的,有印象的是《白毛女》、《刘三姐》,偶尔也放《野火春风斗古城》之类的战争片。

最好看的《八仙过海》,是我喜欢的神话故事,还是彩色片。现在还隐约记得电影里八仙渡东海,斩妖除魔,造福人类的故事。这电影在那时是有一定影响力的。看完电影后的几天里,人们都会谈论“神仙”“法术”之类的话题,年轻的人们更念念不忘“蓝采和”“何仙姑”的模样。大一点的孩子会在放牛的时候,用镰刀削出一把吕洞宾的“桃木剑”,然后整天舞弄,让我们羡慕不已。在“八仙”中,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角色,因为我六岁时就学吹笛子,所以我最喜欢的是韩湘子。那时,我们也幻想着有一天也能得道成仙,逍遥自在。然而,多少年过去,所有人依旧身在红尘,终没有成为“天外飞仙”的。但那些老电影里的故事,却是我们童年时代珍藏的浪漫情怀,像陈年老酒,时间越久越甘醇。

除了看电影,我们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过年除了有好吃好玩的,更重要的是,可以去看戏。过去,斯栗的乡土戏几乎每年春节期间都在表演,因此我们称之为“年戏”。此外,也有其他地方来斯栗“唱花灯”“耍龙灯”的。这些热热闹闹的场合,总少不了我们的欢声笑语……

故乡斯栗就是这样承载着幸福的回忆。

在那里,我6岁就走上了长达9年的求学之路,18岁师范毕业后就开始了时长9年的教师生涯。那里,曾留下我的青春和爱情,留下我奋斗的脚印,留下我的苦涩与幸福。

如今,我已近而立,离开了故园,身在人流熙攘的城市,开始艰辛忙碌,开始竞逐人生。但只要想起故乡,心就会宁静安然。

斯栗,我永远怀恋的故乡!我幸福的精神家园!

2012年1月于毕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