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书剑无为的头像

书剑无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28
分享

如诗如画上小河

“十里风光异彩呈,粉墙绿瓦靓新村。最喜白族民风厚,水酒欢歌劝客勤。”这首诗描述的是享有“贵州白族第一村”美誉的毕节市七星关区梨树镇上小河白族村。信步走在上小河村宽阔的乡村柏油路上,只见家家都是“坡屋顶上盖青瓦,白灰墙上作诗画,庭院里面种花草,门窗上面雕格花”,不远处是绿意盎然的白马山,山脚下一条小河穿寨而过,让你不由得泛起美丽的遐想:村庄宁静美丽,小河流水潺潺,聪慧美丽的白族姑娘唱着情歌,那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河水飘向远方……

很难想象,如今一派新农村景象,散发出新时代气息的上小河村,原属省级二类贫困村。过去的上小河村,没有电话、电视、通组公路,也没有卫生室、自来水,村民吃水、用煤全靠人背马驮,上街赶场要走很远的路,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在民盟中央、民盟贵州省委以及各级民盟支部的大力扶持下,自从被列为毕节试验区示范村和七星关区第一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以来,长在深闺人未识的上小河村凭着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民族资源,成为了一个集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和民族风情旅游于一体的新农村,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现在,上小河村已被列入“同心工程”及“五园新村”建设示范村,成为贵州最具魅力的民族村寨之一,展示着乡村靓丽精品景点的风采,彰显出生态家园的崭新面貌和独特魅力。

沿着平整的串户路走进白族农家,家家户户庭院整洁,楼房飞檐翘角,花枋精巧,雕窗古雅,显得美观大方、稳重朴素。淳朴的农家老大爷招呼你坐下,然后端来茶水,边品茶边闲话,何等惬意悠闲!

在白族人家喝茶是有讲究的。白族人家招待客人时有“三道茶”的规矩,这种驰名中外的茶文化,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朝时就已成了白族人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第一道茶叫“苦茶”,茶汁浓酽,香味宜人。因白族人讲究“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所以这道茶只有小半杯,喝茶时五指轻捏茶杯,小口品饮,然后在舌尖上回味茶的苦凉清香,如果你一饮而尽,那就是外行了。这道茶寄寓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让人想起人生之旅,创业之始,苦字当头。第二道茶叫“甜茶”,在茶中加入乳酪、核桃仁和红糖一类的甜品,这道茶甜而不腻,所用茶杯大若小碗,客人可以痛快地喝个够,寄寓苦去甘来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甜蜜。喝着甜茶,享受着苦尽甘来的快意,心情自然旷达、开朗。第三道茶叫“回味茶”,是用蜂蜜加少许花椒、姜、桂皮为作料,和本地土茶一起冲泡。这道茶甜蜜中带有麻辣味,喝后回味无穷,人生的真意尽在其中。和白族老人品茗,犹如和一位智者一起闲庭信步,坐看云起。

除了品茶,也可以喝喝小酒。水花酒在上小河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每家每户都会做香甜可口、性柔的水花酒。虽然水花酒酒性温和,不过如果饮多了,也会“见风倒”的。

几杯水酒,三杯清茶,多少年来,上小河的白族人民用他们的热情与质朴诠释生活的一切,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与习俗。

上小河白族的习俗主要体现在建房、丧葬、婚娶等方面。建房是一家人一生中的大事,从动土砌“基脚”到开工造房都要选择良辰吉日,房子快要建好,到上梁的时候,要吹起唢呐,敲锣打鼓,请主持造房的木匠师傅唱“上梁歌”。老人寿终,一般将丧事作喜事办,要做“道场”,念经超度亡人。婚娶也很讲究,从开亲到结婚都要跳“九礼”舞,唱“九礼”歌。

在上小河,未婚的白族姑娘们常常系着黑蓝布腰带或绣花围腰,穿着绣花鞋,戴着状若柳叶的耳环;婚后的女子要束发髻,髻上有红头绳,别上银簪、玉簪,有的套上网兜,也有用4寸宽、1寸长的黑衣布条围住发髻和顶部的。

来到白族村庄,需要了解一些白族的禁忌:出入人家忌踩门槛,忌用手排门枋等。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上小河村的白族人家在传承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如茶道、戏曲等的同时,也在移风易俗,与时俱进。现在,上小河村还从木叶、快板、竹篱、二胡、摇铃等方面大力发掘民间音乐,培养民间艺人。在三月三白族节、五月端午山歌节、九月糍粑节等节庆日,上小河村还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在活动现场,你会欣赏到难得一见的“白族圈圈舞”。表演这个节目的时候,姑娘们穿得花枝招展,随风而舞,在轻快的旋律里更显得春风满面,楚楚动人,让人忍不住赞叹,原来春天真的藏在姑娘们的笑靥里……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民族风情习俗,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民族风情,为上小河村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机遇。随着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旅游人文景观的进一步完善,上小河村将受到更多国内外游客的亲睐,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让风景如画的“贵州白族第一村”更加绚丽多姿。

(创作于2012年3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