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慕凡生的头像

慕凡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04
分享

赭山最美的风景

月初,因公往安徽芜湖,工作完成后多出一日,便安排在附近游玩。说来我也算安徽人,虽生长于昆山,但祖籍总是安徽的。对于安徽,我又是非常陌生,这便有些矛盾,每每与人谈及此事,都觉着不合适。此次既得了时间,是该四处转转,不枉过来一趟。看着地图寻了许久,考虑到交通等因素,决定第二天去游赭山公园。

赭山因土石殷红而得名,有大小两座山头,树木葱茏,芳菲萋萋,古称“百尺浮图”,被视为芜湖象征。清胡应瀚《一览亭记》有述:邑北诸山,自赤铸横亘而西,起者、伏者、属者、独者、厜㕒而峍屼者逦迤不断,而作屏斯邑、出云降雨、与万家烟火相接者,莫若赭阜为雄,山迤北益高,陟其巅则大江在襟带,而遥睇诸山,皆罗列如儿孙。

赭山公园内景点颇多:一览亭、广济寺、翠明园、动物园、儿童乐园、健身广场等。更有“赭塔晴岚”为芜湖十景之首,久负胜名,古往今来无数文人为之倾倒,泼墨挥毫。本来我也是抱以游玩心态前去赭山,所了解到的也都是这些相关。直到我站于刘希平先生墓前,久久不能挪步,此做后话。

翌日清晨,乘车至赭山公园东门,独自步入赭山怀抱。沿主路入山行百步有余,见指引牌,左侧儿童公园和广济寺等,右侧健身广场和动物园等。其他景点我是没什么念头的,唯有广济寺是一定要去观摩拜谒的,想着先去山上一览赭山风光,下山再往。

步入山路,因膝盖不爽避开台阶走的坡道。入山间,见苍木环绕,茂林修竹,杉树参天,虽是冬季,依旧郁郁葱葱。“四时不谢之花,终年常青之树。” 诚如古人言。又闻灵鸟清啼,婉转悠扬,其音延一尺阳光直达天际,又似天外余音复洒下来,同阳光星星点点铺满山间。置身其中,如入九天玄境,一时再无俗世烦扰,妙不可言。

我一边享受这冬日仙境,一边徐步上山。终登山巅,只见一阁一亭。近一看,阁在装修,便去登最高处的亭子一览芜湖风景。刚走两步似被什么绊住,驻足亭阁之间,眼前是一处静卧的墓茔。

墓四周一圈栏杆,墓前有一展开书页形态的石雕,上刻“一九二四年秋友人学生暨家属葬先生于此”。墓碑是仿南朝陵墓神道柱,柱上石榜四面刻有刘希平六安同乡、北大教授高一涵撰写、祁门方绍武所书《刘希平先生墓碑》。

刘希平此名我是不知道的,出于对先人的尊重,正对墓碑默哀片刻。抬起头后还是挪不了步,我素来不信鬼神之说,但此时确是被什么束住了。惊诧于自己的固步,我开始端详起榜上所刻,因时光痕迹看不分明,于是上网查看。顿时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自惭形秽,为先生之高义敬佩不止,也为历史的残酷唏嘘不已。

刘希平先生,原名畹蘅,字兰香,安徽六安人,人称“安徽圣人”。青年时期,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运动。后留学日本时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回国创办安徽江淮大学。1920年,经省立五中师生一致推举为校长。刘希平一生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平民教育,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

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而且还是知名的民主爱国主义者。“五、四”运动期间,在他倡议下,芜湖成立“学生联合会”和“教职员联合会”组织游行示威,并通电声援北京学生。安庆发生著名的“六·二惨案”,消息传开后,刘希平和光明甫、李光炯等教育界前辈,立即组织发动“安徽六·二惨案后援会”,震动很大。先生还亲上北京,向大理院(即最高法院)控诉安徽军阀贿选。1923年被迫离开芜湖,前往南京,继续在白下区创办新民中学。

刘希平先生一生乐于助人,倾囊教育,家中清贫如洗。逝世后,家人连安葬的费用都拿不出来,灵柩长期厝于芜湖法华庵。直到1929年春,在友人和学生们的资助下,才得以安葬于芜湖赭山。

午时的阳光正好,墓茔周边升起了一道神圣的光晕,我大致知道了为何之前不得挪步,那是历史传承下关于文化的吸引。我理了理衣服,放下包,低头从心里去哀悼。这次我清空了思想,只悼念先生。风雨飘摇岁月,先生挺身而上,不畏强权,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为民智之开启奋斗一身,为中华之复兴鞠躬尽瘁。历史是残酷的,多少先贤不为群众所知,追究起来,他们奋斗一生的辉煌,也不过一页纸甚至只几句话。作为新时代的的人,我是幸福的,生活在先贤们奠基的富强新中国,我不该忘记他们。当然,那许多先贤我怕不能一一认识,可只要我认识的,我是应该记住的,是可以去宣传的,最少也能写下些文章,让多一些人知道的。

不知过去多久,睁开眼身边已有不少游人在围观,我笑着道:“这边睡着一位圣人,大家可以来拜谒下。”向四周点头示意,径直朝山下走去,身边美景依旧,但此时我已少了游玩的心境,多了几分思考,也没再去看广济寺或其他景点。

但,我已见到了赭山最美的风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