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冬天的北京。窗外,松柏青翠。室内,一枝苍劲的“墨梅”凌寒独芳。一位白发鹤颜的老人凝视着“墨梅”,刚毅的眼神渐渐泛出泪光。这位老人就是中国妇女运动先驱、国务活动家、著名画家何香凝。这天,她刚完成国画作品——《梅花图》。老人又饱蘸浓墨,落下一行款识:“淡庐同志雅正甲辰冬于首都。”这幅何香凝国画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如今珍藏在重庆三峡博物馆,并引出一段与中国现代革命史相关的故事。
1936年,日本策划并配合伪蒙匪军举兵进犯绥远地区,天空乌云密布。南京,一则“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义卖宣传海报轰动海内外,据民国《中央日报》《申报》报载,何香凝“痛感国难日紧,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义”,约集社会名流积极捐赠书画,于11月20日在首都南京中山北路华侨招待所举办9天书画义卖展。义卖现场,人山人海,观展总数近十万余人,购书画者络绎不绝。义卖期间何香凝还慷慨演讲,藉以不断唤起广大民众的觉醒、思索与共鸣。
1878年,香港富商何家喜得千金,取名香凝。1897年,何香凝与廖仲恺成婚,一对璧人白天研读诗文、谈论时事,夜晚一起观赏清净明澈的月色。何香凝曾有诗云“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 ,故为其爱巢命名为“双清楼”,终其一生都在追述“双清楼”的伉俪情深。1902年,何香凝追随夫君赴东京留学,投身辛亥革命,以画笔为投枪,成为著名的革命美术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香凝离开上海迁居香港,同时奔走海内外,呼吁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援抗战。香港被日军占领后,何香凝曾到广西农村以养鸡、种菜、卖画为生,坚持团结抗日主张,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政策。她拒绝接受蒋介石当局的金钱资助,并在退还其支票时写下“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以表达不食嗟来之食的气节。1948年元旦,何香凝与宋庆龄、李济深、冯玉祥等人发表宣言,成立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和内战政策。
淡庐,全名徐淡庐,重庆人,老家在江北县沙坪乡(今渝北区沙坪镇),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在上海从事隐蔽战线的情报工作。他曾只身冲破国民党特务层层关卡,运送电台到长沙,为中共中央与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程潜直接取得电信联系,最后促成程潜和陈明仁起义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建立后,徐淡庐先后在西藏军区政治部、中共中央调查部(国家安全部前身)以及外交部驻瑞士使馆工作,曾参与保护西藏宗教领袖达赖、班禅进京与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会见并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秘密会见李宗仁并协助其返回祖国,以及与台湾有关人士接触,为两岸和平统一奔走努力。在此期间,徐淡庐与何香凝多有交往。正是有感于徐淡庐不平凡的经历和为中国解放事业做出的贡献,何香凝以《梅花图》相赠。
何香凝在从事革命和国务活动外,终生没有放下过画笔。“直到94岁,她仍旧作画。”廖承志曾回忆。1995年,中央批准兴建何香凝美术馆,它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1998 年 6 月27 日,我国发行一套《何香凝国画作品 》邮票,全套 3 枚。第一枚是“虎”图,第二枚是“狮”图,第三枚是“梅”图。美术史家评论何香凝的画作“气度恢弘,立意深邃,抒情明志,充满斗争意志,记录着20世纪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
一枝凌寒苍劲的寒梅,既是对淡庐的赞赏,也是何香凝自身情怀的写照。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何香凝是一个独特的个案,她的政治实践和艺术创作都是艺术史家和历史学家反复研究的对象。重庆三峡博物馆珍藏的这幅何香凝题赠淡庐的《梅花图》,正是一件最好的研究素材。
(本文首发《重庆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