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地处江汉平原的排湖之滨,我喝着湖水,吃着湖产,听着硪(夯)歌长大成人。
家乡的小镇江河环绕,悠悠流水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记忆中,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出生于1954年,儿时,父母请算命先生给我起名、排八字,说我命中缺水,小名用上了洪水的“洪”字。可就在那年,江汉平原发了百年不遇的大水,我也差点被洪水淹死,看来,算命先生也有失意的时候。
有水就会有鱼,排湖历来是当地渔民捕鱼的好地方,过去这里的鱼多,鸬鹚也多。小时候我见到最多的就是那些挑着“鸬鹚划子”从小镇上经由的捕鱼人。
鸬鹚又叫鱼鹰,是捕鱼人专门饲养着用来捕鱼的。“鸬鹚划子”是由两根硬朗的横木,将两只独木舟前后并排连成一体的小船。捕鱼人撑着小船,两头翘的船头歇有几只鸬鹚,然后赶鸬鹚下水去捕鱼,故叫“鸬鹚划子”,也叫“鸬鹚船”。
后来由于鸬鹚的逐渐减少,编织丝网在家乡农村形成了产业,并有了专业的渔网市场,渔民用丝网捕鱼比较普遍。撑着此划子下丝网去捕鱼,也有叫“丝网划子”的。
丝网,常见的一种渔具。编织丝网材料用到最多的是尼龙线,吃水深度有浮网、半水网、沉网之分,网的疏密以“指”来计算,装网的辅料有浮筒和沉锡等。
鸬鹚划子不同于鸭划子。鸭划子实际上就是船,也是专为放鸭人定制的一种船。这船大约有三米长,宽还不到一米,前有“闷头”,后有艄尾巴,最多能坐两个人。这船不需要桨,全靠用一根竹篙去撑,使用起来其最大特点就是灵巧,其轻便得就连一个人都搬得起。
歇后语说:鸭划子告(上)腰桨——赶快!说的是鸭划子划起来的速度比其它船要快。也证实了连体的鸬鹚划子不是鸭划子,可想像出,鸬鹚划子是决不能告腰桨的。
七十年代,许多生产队都养有鸭群。记得那时,我到范关木器厂去为大队鸭棚定制一只鸭划子,价格是五百元,买回来还得自己涂桐油。
放鸭子时,鸭子游在前面,撑着鸭划子跟在后面,鸭子在水里觅食时,放鸭人坐在鸭划子上,看守着鸭群。放鸭子晚上回来,就把鸭划子往鸭棚里一拖,第二天早晨去放鸭子,鸭食往船上一放,把鸭划子往水里一推就行了,非常方便。
鸬鹚两眼绿光,尖喙弯钩,缩颈敛翅,待渔人持竹篙朝船舷上一抺,便“扑通”跃入水中。它们在水面游来游去,时不时扎一个猛子,在水下潜泳、翻腾、追逐。发现鱼后,鸬鹚以极快的速度潜水,去追逐河中之鱼。叼到鱼的鸬鹚倏地浮出水面,头一仰,嘴一张,鱼儿便停留鸬鹚喉咙里,把脖子撑得鼓鼓的。捕鱼人伸出的竹竿,用竹竿头的夹片勾住鸬鹚脚上绳子的结头,鸬鹚扑腾着翅膀被拉到鸬鹚划子上。渔人一把抓过鸬鹚,掰开嘴,鱼便悉数吐进小船舱。有时捕鱼人会奖给鸬鹚一条小鱼,吞食后,它便心满意足地游走了,神气活现地左顾右盼,去寻找再一次出击的机会。
水花溅起处冒出水面的,是二三只鸬鹚抬着一条大鱼。捕鱼人连忙用系在竹竿上的网兜伸过去相助。鸬鹚通人性,利索地将大鱼抬进网兜,又扎下水去追逐新的猎物。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杜甫的诗很准确地描绘了鸬鹚的习性。鸬鹚歇息在鸬鹚划子上,晾晒着长阔的黑翅膀,或展翅、或昂首、或厮守、或低语……仔细去观察,鸬鹚暗棕色羽毛勾勒黑色的边缘,疏密层叠有序,像是鳞片编织的盔甲,每一支飞羽和覆羽都是那么的鲜亮。
鸬鹚捕鱼是我国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这项技艺一直在排湖渔民中世代相传。随着当今社会发展,鸬鹚捕鱼、鸬鹚划子不见其踪影,水质的污染,鸬鹚无鱼可逮,古老技艺以至到最后慢慢地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