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腌菜
出门在外,思乡情盛,想起故乡的腌菜来。
故乡的腌菜多为乡亲们自腌自食,闻之令人垂涎,食之爽口开胃。一年四季中的这些腌酱菜:春季有旮菜咸菜、土榨菜、腌藠头、腌大蒜、腌韭菜;夏季酱黄瓜、酱油瓜、腌豆角;秋季晒辣酱、甜酱、豌豆酱、腌豆豉、腌东瓜;冬天腌萝卜、腌洋姜……..实话说,这些腌菜在外边到处都可采购,对于家乡的腌菜,更多的是怀念家乡的味道。
故乡的腌菜最常见的是腌咸菜(盐菜)、腌豆豉和鲊(zha)辣子(胡椒)了。
腌咸菜非常简单,选四季成熟的上好青菜,如辣旮菜,榨菜,萝卜菜等,在太阳下晒两三天,将其洗干净切细,撒入食盐,用手把菜中的水份揉出,再装进坛子里,用擀面杖压紧,封好口,切呵风,放置于阴凉处,腌制十多天后即可以食用了。要吃就抓些去炒,不误农时,很是方便。咸菜交肉炒,咸菜塌蛋粑都是可口的佳肴。
腌豆豉的原料当地多选用黄豆制作。先把黄豆煮熟,晾阳干用簸箕摊开,盖上南瓜叶,用野蒿压住使之发酵,长出霉菌后晒干洗净,就可以腌制了。腌制时,加以姜末、红辣椒、大蒜、五香粉、食盐,在盆子里搅拌均匀,然后放入罐中(俗称坛子),淋些芝麻油,压紧密封罐口,放置于阴凉处。月余后取出,豆豉色泽褐黄色,香味浓郁,增加食欲,除此之外还可做其他菜的调料。
鲊辣子用料广泛,有鲊藕、鲊萝卜、鲊冬瓜、鲊红薯…….当然最好吃的是鲊肉了。但不管去鲊什么,都少不了用米粉。原料切好后,拌以食盐、辣椒、佐料揉搓搅合,装坛封口腌制十天半月,就可以炕熟用来下饭了。家乡的鲊辣子配之于卤回肠一起炕,更是堪称精美绝伦 。
家乡的腌菜除了这些湿腌菜外,还有干腌菜,乡亲们把菜园里扯回的萝卜,挖出的苕洗净,切成片、丁或丝,在太阳下晒两三天后,收好备用。
“萝卜皮子”是把晒干的生萝卜皮用木甑蒸熟再晒干,交豌豆粉烧汤,清凉解暑,健胃消食;“苕片子”炒辣锅炸着吃,香脆可口,沙中带甜;黄花菜、干豆角、干酶渣、干茄子……用时加水泡一下,即可下锅了。
仙桃蒸菜颇具特色。不论荤素,喜用米粉拌和蒸制。蒸鱼、蒸肉、蒸鸡、蒸藕、蒸萝卜、蒸茼蒿等。人们总以吃蒸菜为对乡情的美好回味。干鱼腊肉,为春节家宴上不可或缺的佳肴。仙桃宴筵菜肴也有特点,以“十大芦碗”(用芦花大碗盛菜)为丰盛,其中又以沔阳三蒸为头菜。
啊!故乡的腌菜味最美,时时在我记忆里总是不能忘怀!
鲊辣子
儿时的农村,每当季节进入初冬,庄户家有老人的或家庭主妇总要去腌几个样的腌菜,以备过冬。
腌菜,是一种古老的蔬菜加工方法。在我国,据说早在周代就有关于腌菜的文字记录,可见中国人懂得腌菜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腌菜最初的意义不是腌菜,而是贮藏,蔬菜经过腌制能耐久保存。腌制过的蔬菜带有咸香,吃起来也很是下饭,是庄户人家一日三餐常备的菜肴。
过去家里穷,厨房里总摆有那么几坛子的腌菜,家里的饭桌上,总少不了一两个碗的腌菜。母亲在世时,腌菜全是她在腌制,母亲走后,腌菜的事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父亲的头上。老话说:“宁可死当官的爹,不可死叫花子娘。”这话说明了女人在家庭里的神圣地位。古人造字也很贴切:“家中有女方为安”:“安”字是由象形的“家”与“女”字构成的,可见母亲在儿女的心目中无可比拟的重要。那时,我们姊妹多,脚头肩膀的一个个又小,没有了母亲,家里有如一盘散沙,生活更加捉襟见肘,腌菜度日必不可少。
家乡的腌菜大多有腌咸(盐)菜、腌萝卜、腌洋姜、腌豆角,腌豆豉、鲊辣子这些品种。其腌制方法也简单,把蔬菜洗净,挂起晾吹或支帘架晒干,待蔬菜变蔫后,切成丝或块或丁,放入盆子里撒上粗盐,拌以辣椒、五香粉等,反复揉过,装进坛子,把口用浠泥巴封严,腌制一二十天或个把月后便可食用了。
那时腌菜用的是粗颗子盐,人们把它叫“海盐”,在供销社买后用棉布袋子背回家。我孩子们的外公叫“易太炎”,久而久之,人们都叫他“一袋盐”,想起这“诨号”来也蛮好笑的。海盐不仅颗子大,晶体也坚实,用时要用碓去舂散或用锅铲把捣碎。海盐也咸得很,吃起来会有一种比较新鲜的口感。腌菜使用海盐既可抑菌、防腐,又增添了蔬菜的香味。
过去,每家每户腌菜用的坛子都是土陶的,双面涂釉,正面刻有各种简单的花纹。坛口和坛底差不多大,坛身为圆柱形的坛子叫“石磙坛子”,肚子大的叫“榨菜坛子”,即供销社卖完榨菜后剩下买回的,口径小的又叫“紧口坛子”,也就是娘屋的陪嫁那对坛子。还有一种坛子,坛身不高,靠口处有坛沿,盖上坛子盖,并在坛口沿处加上水,坛子里保持着真空,这种坛子人们都叫它“荷叶坛子”,现在多是玻璃制品。“石磙坛子”装干货较多,如大米、粟米、麻叶子、合叶子、炒米等,“榨菜坛子”适应于腌咸菜、腌洋姜、腌萝卜丁子这些,“紧口坛子”盛豆豉、甜酱和辣酱,而“荷叶坛子”则用于腌乳豆腐、装鲊辣子之类,只是这“荷叶坛子”需要经常地添水或换水。
腌菜要打过霜后腌得才好吃,譬如这腌咸菜用的辣嘎(ga)菜、萝卜菜、榨菜叶,没有打过霜腌出来的咸菜,总是有一股苦涩味。腌咸菜是把辣嘎菜、萝卜菜、榨菜叶这些叶面菜切细,拌过盐后腌一会后,再揉出盐水来,装进“榨菜坛子”后,再用擀面杖塞紧,不要装得太满。塑料纸封口,扎严实,最后是抹上泥。
腌咸菜讲究“手气”,汗手腌出的腌菜不仅不好吃,而且容易霉烂。我母亲是枯手,她腌的菜,从坛子里抓出来腌菜颜色亮黄,多远就可以闻到腌菜的一股香味,一看就让人开胃。我父亲是汗手,腌出来的腌菜总是有一股烂味,我不爱吃。稍大后,我也学着去腌咸菜,也同样是一股烂味,不是淡就是咸的,想来,这“手气”也可能是遗传。
我写文章喜欢东扯西拉的,儿时学写作文,老师告诉我,写文章要紧扣主题。写鲊辣子怎么扯到了“手气”,又不是打麻将,斗地主要凭“手气”去抓牌的,让大家见笑了。闲话少叙,还是回到正题鲊辣子上来。
鲊辣子,地方口语,鲊(zha读上声调),其字意是用米粉、面粉等加作料拌制的切碎的菜,可以贮存。鲊辣子就是把有些梗茎蔬菜,配上辣椒,拌上生米粉,用食盐和其他调料去腌制的一种地方菜食,是一种佐餐的小菜。我爱吃家乡的鲊辣子,回味起那迷人的香味,有时会流出口水来。
说到鲊辣子,先得提到辣椒。辣椒即是一种蔬菜,又是一种非常好的调味料。在家乡,辣椒被人们广泛种植,春季栽种,夏天辣椒成熟,家家户户的菜园里长满各种各样的辣椒,绿的、红的、圆的、长的、尖的、辣的、不辣的……又鲜又嫩,油亮发光,非常惹人喜爱。人们除了去摘新鲜辣椒炒菜外,习惯于让辣椒红透了,切后用盐和芝麻油去腌泡,故叫“麻油辣子”或“麻辣子”。“麻油辣子”用坛子装着,要吃就夹几筷子出来,放在炒熟的菜肴上面,非常好看,也增进食欲,如家乡席面上的那碗鲊(煎)鱼,成条的鱼鲊熟后盛起来,最后去夹几块“麻辣子”来摆在上面,是一道不可少的环节。腌透的“麻油辣子”生吃也不辣。尖椒适应去晒干辣椒或推辣沫子。对于那些秋后红不了的辣椒,卷园摘回家洗净,去蒂后,放进木桶里,用铲草皮的铁铲捣碎腌制,平时用作调味料,当然也少不了用它来腌鲊辣子。
鲊辣子的原料不仅仅只有辣椒,严格说来,辣椒在其中只是辅料,谁受得了吃这光辣椒。鲊辣子也被人们称之为“鲊胡椒”,胡椒是树上长出的一种小果实,晒干后通常可作为香料和调味料使用。足以说明,鲊辣子中的辣子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调味料而已。
鲊辣子所用的原料较广,就地取材,如萝卜、红薯、土豆、冬瓜、莲藕等都可用做鲊辣子,鲊肉、鲊回肠是鲊辣子中佼佼者。物质紧缺年代,一年到头都吃不上猪肉,又哪来的鲊肉?鲊肉所用的肉都是病死猪肉。这病死猪肉经过盐腌,多放些辣椒、生姜、大蒜、陈醋,再到热锅里经过烟火炕熟,病菌就会杀除,不会传染人会生病,如痢疾等。其实不然,都怨那个贫苦的年代,人们的肚子里缺少油水,有鲊肉吃,权当是“日本矮子吃猪油——开洋荤”而已。
小时候,看到妈妈从袋子里撮出一碗米粉来,把我从湖里挖来莲藕的尾部,刮皮洗干净后,拿到桌子上用刀拍破切成丁,藕断丝连地装进缸钵里,倒进米粉,放些盐,再在“紧口坛子”里舀出腌辣椒,拌匀后,装入“荷叶坛子”里。母亲总是装到大半坛子就不装了,我问母亲为什么不去装满,母亲告诉我:生米粉遇水会发胀,不然坛子里的鲊辣子就会煮起,搞的不好坛子也会被胀破。
鲊藕,腌几天盐融化后,就可以抓出来炕熟吃了。锅里先放油“洸锅”,倒入鲊藕,添加些蒜苗,把鲊藕米粉炕得起皮,略带金黄,这时鲊藕香味扑鼻,然后出锅盛碗。
俗话说“油盐吃百草”,鲊辣子之所以好吃,主要是油盐的味道,辣子也开胃下饭。所以,家乡美食鲊辣子,无人不爱。
儿时学写作文,老师交待说,文章结尾要首尾呼应,照应全文,要用优美的词语加以衬托,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我的故乡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也是腌菜味的故乡,沙湖的腌鸭蛋扬名在外,郑场的豆豉堪称经典......家乡的鲊辣子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故乡有我割舍不下的眷恋。“叶落归根,来时无口”,这也许是我最完美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