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物老则成精,谓之:“鬼也,老物精也。”旧时,乡民讲迷信,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存在,人死变成了鬼。“人死如灯灭”,其实人的生命就像烛火一样,烛火一熄,火就消失了,照样人一死,生命也消失了。人都怕鬼,鬼象征着死亡,人怕鬼,归根结底是人怕死。旧时,人们尤其惧怕疫疬与恶鬼,故人们在岁时节令时间,举行隆重祭祀,去敬鬼神,祈求好运,禳除灾祸。
人们一向把生死看得很重要,把死亡看得太可怕,谈“死”色变。为了避免死,对“死”等凶字段言讳也有许多讳称,在我的家乡,把人死谓之老、故、逝、终等。
说到鬼魂,在我的老家过去流传有这样的丧葬习俗(乃现在也是),即在死者尚没有入殓(进材)前,双脚忌分开,要用索线拴住,为的是防止死者的游魂四处乱跑,闯入阳宅去危害活人。但到进材后,应解掉绊在死者双脚上的索线,否则,死者到了阴间就不能正常行走,会成为鬼中的跛子。
冥衣,即祭奠给死人的衣冠,也就是给死人烧的纸衣,制作者属于民间手工艺人,也叫赚“鬼”的钱一行当。古人认为人死之后,到了阴间,也需要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生活用品。这样专门以扎糊纸活冥器为业的冥衣行业便应运而生。在民间,传统节日较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祭祖节、腊八节、小年等等,其中,冥衣又是节令祭祀活动中不可少的祭品。
由于季节的不同,冥衣在冬季被称为寒衣。“十月一、烧寒衣”。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十月初一,也是季节进入冬季阴历十月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阴间的祖先缺衣少穿,于是举行祭祀。祭祀时除了香烛纸钱等一般供品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就是烧寒衣。在祭祀时,人们把用纸制作的寒衣焚化给祖先,在我的家乡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有关送寒衣的由来,民间都知道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人们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成为人们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十月初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农历十月初一,给亡属送寒衣的日子又到了,这几天,街道两旁的马路上,隔不远就有人们在黄昏给死去的亲人烧纸钱、送寒衣的纸灰,一圈一圈的。无意中问上一遛弯的老人,讨教烧寒衣的方法,老人告诉我:是散烧。来到市场里的早市上,卖烧纸的也多了好几家地摊,远远看去,花花绿绿,摊主的生意也很繁忙。看到这一切,不由我想起在我的家乡早先烧寒衣的情景来。
家乡的习俗,人们给祖宗烧寒衣,是要把寒衣包起来,包上写着故人姓氏地址。这样才能确保送到。记得父母给祖宗送的寒衣,父亲买回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几张纸,母亲用剪子去一件件去剪,小时候我最喜欢看妈妈剪寒衣了,她很娴熟,剪的跟真的似的,很漂亮。太阳倒阳去烧寒衣,我地多是选择在门前的菜园子里去焚烧,凡送给死者的衣物、冥币等物,必须焚烧得干干净净,倘若有一个纸角没有烧尽,那么就前功尽弃,你所祭奠的亡人将得不到半点用处。烧钱时用食盐撒个圈,是避免那些孤魂野鬼抢了去。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档家具、家用电器的普及和使用,人们除了购买些寒衣、棉衣棉被这些保暖的印刷品外,还新添了冰箱、彩电、手机、录音机、洗衣机、空调、电脑、汽车、甚至组合家具、别墅等作为祭祀,这实际上是实施送寒衣内涵的一种延伸。
家乡还有这样的丧俗,死者睡过的床铺,在死者落气后必须立起,把铺盖扔到树杈上日晒夜露,床铺草要抱到房前屋后的树林或水边烧掉。死者住过的屋子要打扫干净,敞开门窗数日才能再住,但不能让孩子们去住。“复三(山)”(死后三天)那天,死者用过的遗物及生活用品统统都烧给死者,因死者在阴间需要。但没有听说过烧死者的银行存折,金银财宝的。
烧遗物、烧纸钱也好,烧袱包、烧寒衣也罢,焚烧祭物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立冬前,正值天黑得早的季节,走在下班的路上,看到路边的点点火光,我知道那都是给亡人送寒衣的,星星点点的火光中闪烁着无限的思念与哀思。
“十月一、烧寒衣”,这送寒衣的日子,我也该买点纸钱、寒衣,烧给我已故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