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思乡远梦的头像

思乡远梦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2/24
分享

老沔阳结婚花轿迎娶习俗

轿子,是由人抬着行走的一种旧式交通工具,古时轿子分官轿和民轿两种。  

民轿中的花轿,专用于百姓婚事。在老沔阳乃至江汉平原一带,旧时盛行结婚用花轿抬着新娘子进门的习俗。抬花桥是婚嫁文化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性,而且还有着独特的趣味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此习俗虽被彩车迎娶所取代,然而,这一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情,却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花轿的主体颜色除了是大红色之外,我想再也没有其它颜色了。一般来说,喜庆的时候大都采用红色,红色是传统婚礼的主色调。花轿大约高约1.6米,宽约0.9米,红与黄相间。用了上好的樟木、红木做骨架,轿体采用浮雕、透雕等多种手法,雕刻出各类吉祥喜庆的图案和字样,如“天作之合”、“举案齐眉”、“福禄寿喜”等。    

俗话说:“丑女不可贱嫁”,用花轿把新姑娘抬进门,才显得风光,故花轿是传统婚礼的重要部分。老沔阳结婚花轿,有四抬花轿和八抬花轿两种。  

四抬花轿是纵向双杠,前两人和后两人抬着。八抬轿也是纵向双杠,但前后加了两根横杠,横杠上又前后加了四根纵杠,前四人后四人抬着。  

婚庆雇轿,要提前预定,写请帖下聘礼,不然会租不到,租轿,也叫“写轿”。那时,也时兴新姑娘坐马。有条件、讲理性的人家,儿子结婚,是租不到花轿去雇马,也要把婚事办得风风光光。出租轿子的或抬轿子的,在农村,是没有固定的轿铺垫,有轿子出租或抬轿子的,其实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个团队。马则是村子里擅长驯马的人喂养的,多是枣红马,马不放响,也听牵马人的话。  

四抬花轿比八抬花轿要小,不富裕的家庭多是雇四抬花轿。孩提时,我进过老家娶亲的花轿,很是简陋,轿门为双开,上有锁。大红洋布装饰着花轿的内壁,中间摆一条凳子,轿底用木板封闭。两根轿扛中间方、两头圆,夹着轿身,轿顶是葫芦形状,寓意“福禄寿喜”。轿帷的红布上绣有龙凤图案。轿门上往往贴上有如:“百年好合结良缘;五世其昌成佳偶”之类的对联。  

新姑娘骑的马匹高大,马脖子上系有铃铛,马头上扎有大红彩条、樱花,马毛梳得光滑,马背上放有块红毯子,缰绳勒住马口。马匹性情温顺,禀性灵敏。  

旧时的娶亲队伍,除去抬花轿的之外,还有搬打着堂号旗子的、灯笼的;开道的两片大抄锣;两吹鼓手;“五箭头”锣鼓;放鞭炮的、打土铳的;提敬酒壶的;牵姑娘的;抬盒的、挑洒货的;陪红人先生的姑爹、舅爷……一般的娶亲队伍少则十几人,多几十人,很是壮观。草葽子编成的大锣捶,敲一锤大抄锣十里闻声。  

说起婚庆搬灯笼,堂兄结婚我搬过。婚庆灯笼是两把,就像现在堂前挂的大红灯笼一样大小,丝皮纸裱糊,杉木杆刷红,上端连接着两根粗铁丝穿着灯笼,铁铺打的插脚可立在地上。灯笼上用红绿品珠画有蝙蝠等图案和花纹,写有堂号,如我们张姓写的是“清河堂”。娶亲队伍行走在路上、村子,别人看到灯笼上的堂号,知道是张姓迎亲的;如是本姓族人,他们会在家门口放鞭炮恭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搬灯笼不简单。遇到外姓的,他们讨彩头,如香烟之类,如礼套不周,专用碎砖瓦片扔向灯笼,直到砸烂为止。好日好事,又不能去理论,更不能去打斗。这时,就全凭搬灯笼的人会躲开、会跑了。所以,娶完亲回来的灯笼,往往是四眼六穿的。  

老家乡村旧时的婚庆典礼很是繁琐,要请三日的客情,行各式各样的大礼。坐花轿尚含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女子一生只能坐一次。老沔阳夫妻吵嘴,妻子嘴边上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你用轿抬进门的,又不是我自己行来的。  

“新姑娘上花轿——半推半就”。娶新姑娘的当天,到了新娘家,起轿吉时将至,红人先生要拿赏钱(封同)进闺房催新娘上轿,要催三次,谓之“催轿”。这时,迎亲乐队则立于门外高奏乐曲,三吹三打,鞭炮震耳欲聋。新娘哭哭啼啼,戴凤冠,顶盖头,敬神来拜别祖先、父母后才上花轿。最后,轿夫将轿门锁住。路途遥远的,轿子里放有新娘解手的马桶。锣鼓、吹鼓手在前,轿子在后,送亲的舅姥爷跟着轿子。  

抬花轿要求步调一致,行路途中,如遇转弯、过沟坎等障碍时,均由前行轿夫喊出行话予以提示,如起肩走,轿夫齐喊一声“起轿”等。轿子不得左右摇摆,只是平稳起落,新姑娘坐在轿子里才安稳。抬轿,力气加技术活,一般人干不了。  

在我的家乡,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结婚骑马、坐轿子。60年代以后旧式的婚礼少了,年轻人结婚是革命化的步行,“文革”后,少数青年人用自行车来迎娶新娘,新郎骑着脚踏车将新娘接回家。到了70年代以后,结婚开始兴起用手扶拖拉机、大货车,当时的汽车较少,一个镇里只有那么几辆汽车,所以想借一辆汽车做婚车,还是比较困难的事情。80年代用面包车、小轿车了,面包车是“万山”,轿车多是桑塔纳。到了21世纪,婚车是高档轿车,彩车扎得特有个性。  

社会在改变,人的观念在改变,对生活的追求也在改变。现在,迎娶新娘虽已不用轿子了,可结婚的风俗没变。婚礼流行穿戏服,挂醋瓶,涂花脸,游大街,公公背儿媳,婆婆戴高帽……太平盛世,人尽其乐!  

轿子不单是一个交通工具,而且是地位与身份的象征。官轿鸣锣开道,用于公务,相当于现在的公车。听老人说,旧时的官轿,若途中遇到娶新娘的花轿,都要给花轿让道,至于原因,笔者不谈说知其一二,就连官轿也没有见到。民轿中也包括自备轿,自备轿多属富绅人家乘坐的。  

小时候过家家,游戏的名字叫“嫁姑娘”,女孩头顶衣服,二男孩的一只手抓住自己另一只手的胳膊上,去连对方的一只胳膊,四只手形成一个正方形的座位,蹲下后让女孩坐上去,二男孩再抬起来往前走,姑娘就“嫁”出去了。这仅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童年时代玩游戏中的一种,两小无猜的朦胧,如今想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俗话说:“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在传统的婚姻礼俗中,花轿就是婚礼的道具,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繁文缛礼,把整个送嫁迎娶活动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如踢轿门等等。在我的家乡,花轿娶亲回来到达男方大门口的台阶上,礼房先生在此之前就摆有一张供桌,上面放有四面玻璃长方体的二个灯箱(也叫镜子),玻璃上带有花的装饰图案。牵姑娘的摆上一个筛子,里面放一把剪刀,一对红蜡烛,为牵新娘子出轿作准备。新姑娘牵出轿后,点亮蜡烛,放进灯箱里,新娘围着供桌绕三圈。红蜡烛象征贵人相照,剪刀象征蝴蝶双飞。寓意是在夫妻团团圆圆的同时,为新娘子照亮前程和剪除姑娘的一切杂念,成家立业。礼毕,新郎新娘双双才能步入大堂,去行拜天地父母礼。  

东家付给轿夫的工资,花轿租用费用另计,不少分文。轿夫们得了礼钱,然后分账。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如今抬着花轿娶姑娘已不多见,古代迎亲队伍一路吹吹打打也渐行渐远,花轿在农村早已成为历史,已成为了我们曾经的记忆。“风物长宜放眼量”,让古香古色的民俗婚礼,沉浸在浓浓的古风古韵民风之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