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村里人常这样说:“外面的饭好吃,家里的觉好睡。”其实,说这句话是有其它时代背景的。大兴水利的年代,人们一冬一春基本都在挖河筑堤工地,人是铁,饭是钢,各生产队都有专门做饭的食堂,条件好的生产队是不需要社员出米出柴的,吃的是大锅饭。一日三餐的干粥焖饭,茶水均匀,有时候还隔三差五地加一回餐,有肉有酒,所以人们总结出“外面的饭好吃。”“家里的觉好睡”是说挖河筑堤在外,住的是工棚,四眼六穿,冬天里冷风嗖嗖,睡的是地铺,跳蚤、虱子到处都是,当然比不上睡觉在家有干净的床铺,热热乎乎的,何况还享受着怀抱娇儿脚蹬妻的天伦之乐。
外面的饭好吃,回想自己在外漂泊这些年,酸甜苦辣味我都品尝过,但对家乡饭的滋味总有着刻骨铭心的喜爱。因为,我是吃家乡饭长大的。
我的家乡在江汉平原农村,那里是鱼米之乡。家乡饭抚育了我,也培养了我的性格和品质。当年的一粥一饭,一汤一水,简单而好吃。因为日子的清贫,杂粮粗粮,青菜萝卜,土灶铁锅烧出的一日三餐,都是些家常便饭、粗茶淡饭,但能充饥,养人活命。昔日的炊烟,一缕缕飘向家乡那明朗或暮合的天空,也化作成我一缕缕温柔与香甜的回忆。
家乡的一日三餐分为烧早火、烧中火和烧夜火,即早餐、午餐和晚餐。
早起三日当一功,庄户人起得早。当天边露出鱼肚白,公鸡还在鸡笼里热闹地叫着,各家各户的炊烟夹杂着草木灰的味道,在空中缓缓升腾,主妇们忙着烧早火。早餐多是煮粥搭饭,稀粥是早上的主食,搭起来的干饭则是为中餐做准备。我地是白田乡,种稻谷少,小的时候,吃的最多的就是小米和麦米。煮粥搭饭,有小米掺大米去做的,也有煮麦米粥掺大米搭麦米饭的。
单说这小米掺大米煮粥搭饭,烧开一锅水,先将淘好的大米放入锅里,煮开后,再去放入小米,用锅铲慢慢地撩几下,就可以搭饭了。搭饭,就是从锅里用锅铲或勺子去捞出还没有煮烂的米粒,放进接在锅沿的筲箕里,沥干米汤,用筷子打松,搁在盆子或饭架子上,以备中饭。锅里剩下的米粒和米汤,煮几个把子后,就是早餐的稀粥了。如稀粥搭得太稀,或往锅里撒几把米粉子,或去交几把菜叶。
煮粥搭饭米汤稠密,比单独煮的稀饭好吃。早餐主妇们一般很少炒新鲜菜,以家里的腌菜为主,常见的有盐菜、豆豉、鲊辣子这些。条件好的家庭,也有给孩子们煮几个坛子里腌的咸鸭蛋。
吃过早饭后,主妇把完猪食,晾过衣服,男人准备好生产农具,一切安排妥当,这时,该下地干活的去干活,该念书的上学校,村子里只留下几条守家的狗。太阳把雾露还没有收起,空气中散发着潮湿的烂杂草气味,袅袅炊烟也拥入了天空的怀抱,也看不见了。
那时,农村的孩子们都会烧出简单的饭菜来,家里有老人的则是年轻人的福份。他们把中饭烧熟,下地的回来直吃的。中饭的一餐是干饭。瓜菜半年粮的年代,也不是尽米饭,叫菜饭、苕饭、萝卜饭、南瓜饭等等,最好吃的是豆角焖饭和嫩豌豆子焖饭。
小时候,我也不知焖过多少次的菜饭。把早上搭起来的小米掺大米硬心饭打散,把切好的蔬菜(用到最多的是辣旮菜)先下锅,加盐炒死,再倒进筲箕里的饭,用锅铲压一压,插上气眼,盖上锅盖,焖一会后,揭开锅盖,用锅铲抄一下锅边,沤一圈水盖上焖一会,最后用口去吹,米饭呼呼的,证明饭熟,抄匀就是一锅菜饭了。
记忆中,这菜饭虽香,但吃起来也难咽,不懂事的我,总是背着大人去偷坛子里炒菜用的猪油,放进饭碗里一拌,这样菜饭吃起来穰馓。吃完后,嘴唇上油光光的,小妹妹总在大人面前去告状,说我又偷吃了猪油。最后,大人将猪油坛子放在了我找不到的地方。
中餐吃菜饭,各家各户也少不了要煮上一钵子黄瓜、南瓜、红薯、萝卜、白菜来贴补菜饭的不够吃。一年四季,我喜欢过夏天的日子,因为菜园里会长出许多样的时令蔬菜瓜果。
麦米饭的原料是大麦米,是杂粮中的一种,光麦米做出的饭硬,热吃起来有一股糠味。那时也有用麦米掺大米做饭的,也多是让饭变冷后,用水去泡饭吃,酸盐菜是最好的下饭菜。
傍晚时分,太阳快要落山了,缕缕炊烟,在夕阳的反射下,缭绕在村庄的小河边,出现一道雾幛,展示着村庄的脉气,这时的村庄也显得宁静。人们紧张地劳作一天,日落而息,赶着牛,扛着农具,走在回家的路上。主妇们开始烧起夜火,不多时,暗淡的煤油灯下,一家人围着饭桌吃着晚饭。庄户人的晚饭又以干粥为主,如苕粥之类。把苕切成块,随米下锅去煮。苕粥甘甜,也撑肚子,但吃多了也胀气,打屁打嗝。
经济的贫困,粮食的缺乏,庄户人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过着稀汤寡水,粗粝简单的生活。缕缕炊烟环绕着朵朵白云,一起做着甜蜜的迷梦。
除了鱼肉买不起,乡村里也有些好吃的东西,但那时都舍不得吃。人口消金,庄户人的持家传统就是精打细算,细水长流。鸡窝里鸡下的蛋,换了油盐钱。菜园种的菜嫩绿新鲜,油盐吃百草,但因为舍不得放油,炒菜时也只是放了几勺子盐,水煮盐焖的,炒出的菜也不好吃。那些水产品的烹调,如鱼虾,莲藕,由于很少用调味品,也没有味道。
记忆中,平常好吃的家乡饭菜有菜蒸菜、蒸糯米饭、豆腐、千张、豌豆粉条、米酒汤圆、炒米、咸鸭蛋、油盐豌豆、腊肉土豆汤,鸡蛋丝瓜汤、韭菜炒鸡蛋、发糕、煮水包、火烧粑,馏粑、糍粑等等,这些都是家乡饭中经常可以品尝到的美味。
乡村里也有一些比较稀罕的吃食,如团子、锅盔、塌豆饼、玉兰片、麻叶子、合页子、京果、麻枣、糯米粉等等,煞是逗人喜欢。
“吃尝火”(也叫吃酒席),一是走亲戚,二是请客喝酒,三是过年过节。
走亲戚是去做客,自然就有好的吃,进门是一碗荷包鸡蛋,接着的正餐是好几个碗的大菜,荤素都有。乡村里请客喝酒,酒席丰盛,十二大碗一堆桌。蒸肉、蒸鱼、蒸菜是不可少的,还有珍珠圆子、肉丸子、鱼丸子、蛋粑、卤鸡、炒肉丝等等。酒席当然不同于家常饭菜,那是不可多得的菜肴,得先赶人情再去喝酒。过年过节,过年的团年饭,象征着团团圆圆,是一餐特殊的家乡饭,也是一种习俗。十碗酒菜象征十全十美,一碗煎鱼,一直端到年过完才动筷子,也象征着年年有余,吃团年饭前要先敬祖神。
出门在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怀乡的情结也显得渐浓。一方麻雀吃一方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也在发生改变,小米南瓜粥也好,大荤肉鱼也罢,我已经说不清楚什么是纯粹的家乡饭了。但始终忘不掉的是儿时的家乡饭,最好吃的饭还是家乡饭。家乡饭简单朴实,滋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