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生长在农村,家里有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容不得自己挑。五年级那阵,一本《天龙八部》抱着看了三遍五遍愣是舍不得放下,那时候,很向往城里的图书馆,想看啥就看啥,想啥时候看就啥时候看,那得多惬意!
后来我上了初中,遇到的第一位语文老师,看上去是那种平淡无奇的人,但是,只要他往讲台前一站,便像换了个人一样,讲历史、品三国、引经据典、绘声绘色,有时候你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听课,倒像是是在听评书。我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心想,以后一定要成为他那样的人,骨子里散发着能量,让人快乐、授人知识、给人力量。只要是他在的地方,总会汇聚无数双崇拜的眼光。很多人也曾问他,如何才能成为他那样的人?他说:“多读书”。但是,那个年代,大家日子过的都很拮据,平时买新衣服的钱都没有,哪还有闲钱买书呢!我们读的书,大多是家里哥哥姐姐借来的书,那时候,家长尤其没有阅读意识,甚至很多家长认为阅读是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成绩,买书根本就不是一件能摆上桌面的消费理由,阅读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上了大学,第一次走进大学的图书馆,我惊愕的差点说不出话来,那么多的书我从来都没有见过。每天放学后,我迫不及待的赶往图书馆,走进书籍的世界,寻找自己渴望的生活,从梁晓声的布老虎丛书到金庸的武侠系列;从钱钟书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围城》开始到英国夏洛蒂·勃朗特的现实主义小说《简爱》结束;从冰心、三毛、路遥到安徒生、格林兄弟等,我把从小落下的文学书籍全部看了一遍,发现越看越放不下,越看越觉得知之甚少,慢慢的读书似乎改变了我的性情,那个自卑、懦弱、矮小的自己,尤其是看了《简爱》以后,渐渐变得智慧、坚强、勇敢和自信了,那个从小地方走出来,不善言谈的自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以随时出口成章,娓娓而谈了,我知道,这一切源于书籍的力量。
毕业后,每当我遇见陌生人,她们总会觉得我的职业是教师,教师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有着强大的传道解惑的气场,我想也许我是看过的那些书,都转化成文化,根植于气质的缘故吧。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而今,我拥有了一张常年阅读的图书卡,每周送孩子上舞蹈课,她去跳舞,我去看书,等孩子下课后,我接她一起到图书馆,我们娘两并肩而坐,一直看到天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读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也让我教育孩子得心应手。孩子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前茅,而我结合专业撰写的几篇论文,先后在各级建筑学刊物上发表,自己也通过自学考取了专业领域的建造师证书。坚持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优质的生活习惯,犹如熏香、品茶,在闲暇时光,享受读书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