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甲春的头像

孙甲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12/02
分享

大地之子——《大地》随笔

《大地》这部书恰如土地的记忆,将中国农民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背景下的生活全景式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深刻地阐释了土地与人类命运之间那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紧密关联。它仿若一幅恢弘壮阔且细致入微的历史巨制,还原了那段历史风貌,见证了命运的轮回和时代的变革。 

美国作家赛珍有着很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可以说这些扎根于她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的中国思维从年幼的时刻开始几乎影响了她的一生。 她出生在美国家庭,随着传教士父母来到中国,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因长期生活在中国安徽,对当地的风俗人情极其了解,所以她以其细腻而饱含深情的笔触,精心塑造了王龙和阿兰这对令读者难以忘怀的农民夫妇形象。王龙,出生于极度贫苦的家庭,在那个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灾荒肆虐的年代,生活的重压犹如一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却让他瘦弱的身形里磨砺出对土地的炽热渴望。书中描述他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土地时,“那土地在他脚下,黑油油的,散发着温暖的气息,仿佛在向他召唤。”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倾洒在荒芜的田野上时,他便毅然扛着锄头走向那片承载着全家生存希望的土地,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执着。他辛勤劳作,每一滴洒落在干裂土地上的汗水,都仿佛是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声誓言。

王龙的妻子阿兰,这位朴实无华却拥有无比坚韧内心的女性,犹如大地般深沉而厚重。她身材矮小且略显驼背,那是常年劳作和饥饿留下的印记。她那被岁月与苦难雕琢得粗糙且布满皱纹的面容,在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环境中显得愈发沧桑。可那双眼睛却始终闪烁着坚毅的光芒,在家中,她操持着一切琐事,缝补破旧的衣物,精心准备简单却充满爱意的饭菜。在田间,她弯腰插秧的身影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双手虽然布满老茧,却能熟练地侍弄庄稼,在艰难的岁月中顽强地支撑着家庭。书中提到阿兰生孩子时,“她咬着一块破布,一声不吭,汗水湿透了她的额头。”

随着时光的缓缓流淌,王龙凭借着自己和阿兰的不懈努力,以及对土地的深情耕耘,逐渐积累了财富,在那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成为了令人羡慕的地主。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动荡、人心的浮躁以及财富带来的虚荣和贪婪,让他的内心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财富的增加让他开始追求奢华的生活,他穿上了绫罗绸缎,出入于豪华的场所。曾经对土地的敬畏之心渐渐被虚荣和贪婪所取代,他不再像过去那样亲自下田劳作,与土地的距离越来越远。后来,王龙良知发现,又回归本真,成为土地忠实的儿子。写作至此,诗人艾青的那句诗浮现于我的脑海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书中描绘的农民们与土地之间那种生死相依、灵魂交融的深情,在当时恶劣的环境衬托下,显得愈发珍贵和令人动容。在那个战火纷飞、灾荒不断的年代,土地是他们在乱世中唯一的避风港,是他们心灵的寄托和生存的根基。每一次播种,他们都怀着虔诚的心情祈祷;每一次丰收,他们都会用最质朴的方式感恩。而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物质至上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在忙碌与追逐中迷失自我,忽略了土地所赋予我们的最根本的恩赐,忘记了它是我们生命的源泉和根基。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言,“土地是我们的母亲,她孕育了生命,滋养着我们成长”。因此,几千年形成的农业文明不应完全被工业文明所取代,应该依然坚守对土地的膜拜。其实,这也是对优秀文明的最好传承。

关于人性的复杂和多面一直都是古今中外伟大作品所触及的话题,在《大地》中同样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揭示。王龙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既有为改变命运而奋力拼搏的英勇时刻,也有在欲望的诱惑下迷失方向、背离初心的脆弱瞬间。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在人生的漫长旅程中,当面临种种诱惑和无常的变化时,坚守初心、秉持道德底线是何等重要且艰难。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不被虚荣和贪婪所吞噬,守护住内心的那份纯净与安宁。

赛珍珠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叙事能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她以真实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苦难与希望的时代,感受到农民的喜怒哀乐和土地的厚重力量。同时,通过王龙和阿兰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变革对个体命运的冲击以及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坚守与迷失。

《大地》这本书出版以来,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它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窗口。赛珍珠以真实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农民的生活、情感和命运,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误解,激发了更多作家对跨文化交流和不同民族生活的关注与创作。在文学风格上,《大地》的写实手法影响深远。其对农村生活细节、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生动刻画,为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范例。许多作家受到启发,更加注重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呈现,以增强作品的深度和可信度。

综合以上所见,读者眼中的《大地》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农民生活的史诗,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土地、时代的深沉思考的佳作。它让我们对过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都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当代现实也有更多的反思,急剧变革的时代,土地依然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村的社会改革仍然要谨慎处理,让广大农民始终做土地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处理一些社会问题,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从这个角度而言,《土地》也对未来提供了更清晰的方向,只有处理好了土地的问题,中国农村的改革必将拥有光辉灿烂的前景。

《土地》如同一盏明灯,时刻提醒着我们,农民是土地的子孙。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我们都应当珍视脚下的土地,呵护内心深处那份最初的纯真与善良,坚守做人的原则和底线,以真诚和敬畏之心对待生活、对待世界,让善良的人性照亮未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