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沈杰峰的头像

沈杰峰

网站用户

小说
202008/15
分享

贫困我要离你远去连载

第六十七章:空巢问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来这里的目的。”苏长青双眼平视前方。

“跟我还卖起关子。”王冰冰不以为然的笑笑。

来到一棵大核桃树,下方是红墙黑瓦的四合院,门两旁栽有两棵垂柳,一只骄傲的大红公鸡正在大门外来回巡逻。门未关,苏长青和王冰冰径直走进去。

院坝里几只黑猪正在来回走动,屋檐下一条长凳上紧挨着坐着两个小男孩,手里各拿着一袋饼干,鼻涕流了出来,看见外人进来毫无反应。

“家里有人吗?”苏长青边说边往里走。

“有什么事吗?”一位老人弯着腰从里屋出来,一看脸色就知道身体难受。

“老人家,你身体不舒服?”苏长青关切问道。

“是啊!昨天淋雨得感冒了。”老人边说边将身子靠在沙发上。

“正好我带了些感冒药。”苏长青放下背包,眼睛示意王冰冰倒碗热开水,弯下腰伸手在背包里寻药。这里虽然有村医,但只能是看些小病小痛,老年人有些小病习惯于熬过去,而年轻人一旦身体不舒服,直接找车到县医院或者直接上攀兴市医院去诊治。所以苏长青他们习惯拿点感冒胃疼之类的常规药,有时能发挥大作用。

“谢谢!老伴出去找猪草了,儿子媳妇外出打工去了。你们再坐会,一会儿让我老婆给你们煮茶弄饭。”老人露出笑容说道。

“老人家,我们带有干粮,就不麻烦你们了。”苏长青看了眼王冰冰,示意她不要再站着,找个地方坐下。

“老人家,你们这个村民小组像常年壮劳力外出务工,剩下老人和儿童的家庭多不多?”苏长青随口问道,在农村,要想摸到最真实的情况,你得摆家常谈龙门阵,否则群众就会对你设防。

“多呢,基本上都是。”老人摇摇头,自顾自的点上杆兰花烟。

“以前我们这里和其它村子一样,早晨踏着月亮出门干活,夜里伴着星星回家,日子过得充实而又规律。但在十多年前,我们这里有个姑娘找了个外地丈夫,他凭着屠宰手艺在县城站稳脚根,接着又带他的几个舅子走村串户的收猪卖猪,短短几年就发了,在县城买房。这样一来,村子里所有人都坐不住了,纷纷丢下地里的活,扔下手中牧鞭,一个个赶着投胎一样急匆匆到外地打工挣钱,渐渐的村庄变空了,偶尔春节回来一下,有的在外地买房,家园直接荒废了,遇到亲戚结婚死人坐车露个脸又回去了。”老人叹口气。

“必竞这方一方水土养育了这一方人,也不能像个陌生人一样不理不睬。每年春节过后,我站在村口,看着熟悉的人满脸是笑坐着摩托车或小车匆匆忙忙外出务工,心里颇不是滋味。剩下我们老弱病残,如果发生什么,就真的心有余力不足。”

“老人家,你得往前看,以前是为了逃避战乱,人们一个个携家带口的往深山里钻,现在国泰民安了,大家自然是外出寻找新的发展机遇。要是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党和政府还专门拿出钱来修房子建产业呢!”苏长青宽慰道,越是年纪大了的人越念旧和守旧。

“可这里的水土养育了我们几代人,去那里能找到这么好的这山这地这水。耕地未承包时,附近村子里的人缺粮时都到我们这里来背粮。有个工作干部还编了首歌,“博江江畔马达响,干部群众齐努力,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我们奇江组是远近闻名的冒尖组,漂亮姑娘想着法儿往这里嫁。”老人一脸陶醉,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神奇的日子。

“也看来奇江组确是有过辉煌的日子。”苏长青伸出大拇指高兴的点赞。

“少年夫妻老来伴,现在好不容易日子好过了,为了子孙教育,硬生生将一对老夫老妻扯成两半。我们这里都这样,好多家长放着政府新建幼教点和学校不上,非得跑到几百里地县城上幼儿园和小学。父母在外县外省打工挣钱,爷爷奶奶一人守家,一人则要跑到县城租房带孙孙上学。”老人语气充满无奈。是啊!现在群众要求高了,想方设法都要把孩子送到更好学校,不愿自己的后代输在起跑线上。这样一来原先规划建设好的幼教点和中心校设施就有些空闲,比如博青学校,去年在校生有四百五十人,今年立马锐喊成二百五十人。相反县城几所学校和幼儿园压力空前,报名时有家长从头天晚上就排队报名。校长园长们被说情打招呼打得没有空闲,只好选择手机关机,家长们纷纷到教育局和县委政府上访。

“家长们在教育上肯下功夫,说明他们明白了贫困和发展的问题症结,是好事啊!”苏长青表扬道,现在好多父母租住在低矮的房屋,每天按时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条件稍好的还送子女上补习班。以前聚会时谈论庄稼收成和畜禽发展,现在却谈论炫耀子女成绩和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

“是啊!这山望着那山高,看不懂了,现在的人。”老人叹气。

“老革命,总得有新桃换旧符吧!”一旁王冰冰忍不住插了一句。

“啥意思?”老人有点不高兴了。

“老人家,她的意思是尊老爱幼,一天天成长变化。”苏长青解释。

“大爷,我们是驻村工作队的苏长青和王冰冰,前几次也到过你家调查了解情况。这次我们是专门了解您们这些空巢老人和儿童的困难及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和意见供上级相关部门决策时参考。”苏长青认真解释道,这几年随着视野开阔,无数对夫妻结伴外出务工,留下作为弱势群体的老人儿童苦苦支撑,给村庄治理和发展留下极大困惑。而奇江组在这方面具有典型的特点,他想专门剖析一番,为破解当下的困局做点探索。

“要不我们召开座谈会,把老人们集中起来,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建议。”王冰冰在旁低声建议。

“不好意思,絮我老眼昏花,知道驻村工作队里有位姓苏男青年和姓王姑娘,却不知道是你们俩个。”老人恭恭手,以示歉意。

“座谈会,我的意思是你们开不起,老人们一边带孙孙,一边忙家务,特别是那些只有一个的老人,更是不敢离家半步。现在是打工在外面牵肠挂肚,老人和儿童日子过得困难。要想寻个两全之策,恐怕是大白天做梦了。”老人摇摇头。

“其实说难也不难,以后国家财力强大了,会腾出手来专门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我们金林,就修建了扶贫加工厂,让回乡务工人员就地打工。再如俢建集中安置点,配套相应教育医疗设施,让村民孩子就近上学。”苏长青开导道。

“我知道国家这么大,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么多,好多事都得缝猪膘肉一样一针针的往前缝,但我真的早点碰上这样好日子,早点让我们过上团圆幸福的好日子。”老人站起来准备向两位年轻人鞠躬。

“老人家,使不得。”这个意外的举动让苏长青和王冰冰吓得不轻,这要传出去,可如何得了。

“我们也不是决策之人,只能反映上去,成不成,得上级领导定夺。”苏长青诚恳解释,虽然政策在推进执行中,但未落板前都不敢妄下断言。

“但愿我能等到那天。”老人神色酸楚。

“一定能等到那天。”两位年轻人对此信心满满,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奋斗的方向。

“两位领导,以前读上中专就如捧上铁饭碗,现在好多地方大学本科毕业才能参加考试,全县只有一所高级中学,远远不能容纳初中毕业生到高中上学。能不能再建一所高中,让有读书意向学生都能深造,最低限度也能让我们孩子能有参考机会。”老人眼睛直瞪瞪望着两人。

“这?”苏长青心在抽搐,作为山里走出大学生,他太明白教育能改变多少人的命运。

“我们一定将您要求如实反映给上级。”王冰冰浅浅一笑,好多事的解决最终得靠发展来落实。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