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索建光的头像

索建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12
分享

登鹳雀楼访王之涣

因为参加在永济市鹳雀楼下举办的一次公务活动,让我有机会登临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感受登高望远的意趣,赏黄河落日胜景,重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思古慨今。

鹳雀楼巍峨雄壮,气势不凡。外观三层四檐,重檐翘角,隔扇木墙,四出十字歇山式抱厦。楼顶有脊五条,四角飞檐处瓷制六兽蹲踞。楼门入口处一副“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的对联,是鹳雀楼峻拔超群的生动写照,大有气贯长虹之感。

鹳雀楼内有六层,楼内大厅面阔大,进深长,四周回廊,廊柱圆润光亮,挺拔粗壮,厅堂轩敞。楼内每一层的陈设,都有明确的主题,第一层为“千古绝唱”,用巨型壁画展现古蒲州的繁华盛景;第二层为“源远流长”,用壁画展现河东五千年的文明史和独特的根祖文化;第三层是“亘古文明”,用雕塑展现中华民族用火、制盐、冶铁、酿酒的场景;第四层为“黄土风韵”,介绍北方人民生活、生产情况;第五层是“旷世盛举”,介绍鹳雀楼的历史变迁和复建过程;第六层是“极目千里”,意即登顶望远,览山河之胜,遐思飞扬。

当我登上鹳雀楼的六层,极目远眺,在片片绿洲中,黄河已收敛了往日的汹涌狂放,如一条明媚的玉带,把连绵起伏的中条山和云雾缭绕的秦岭连接在一起。回首回廊处,铜铸的王之涣全身像卓然而立。他衣袂飘飘,意气风发,执笔抚纸,眺望远方。我肃然立于铜像一侧,感觉王之涣已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身旁。我一时感慨万千,默默地向他诉说,与他交流。

先生,中国的文人墨客大多有一个爱好,那就是登高望远,极目抒怀,揽山河之胜,发阐理明道感悟。在众多登高篇章中,您的《登鹳雀楼》冠绝古今、脍炙人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短短四言二十字,直白平实,一意贯通,既表现了您的博大胸怀,又有深远的哲学意境,更张扬着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您的诗句在许多重大政治场合还被国家领导人引用。

先生,您可知道,许多人为了不朽、或把名字刻入石头,或著书立说,但这些都经不住时光的风吹雨打,很快湮没在历史云烟中。而您的《登鹳雀楼》历久弥新,被时光打磨得熠熠生辉。您因此得到了永生,鹳雀楼实现了不休。在先生千古绝唱的熏染下,加之一方水土的滋养,河东大地文脉延续,名人辈出。鹳雀楼已不仅是一座物理意义上的高楼,更是一幢诗意阑珊的文化大厦,也是一栋令人景仰的哲理之楼。真可谓:“笔落成高楼,诗成润河东。”“虽无百篇传后世,独有一首冠古今。”

先生,您看到了吧,在这次活动的开幕式上,主办方用无人机灯光秀把您的《登鹳雀楼》在天际演绎得美轮美奂,您如天外飞仙,神采飞扬,指点江山,俯瞰众生;鹳雀在上空展翅翱翔,扶摇直上九万里;鹳雀楼流光溢彩、金碧辉煌,成天上宫阙。这是现代科技与历史文化的完美融合,现场的人无不惊叹:诗意盎然的美妙和精彩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

先生,您可听到了,有人对鹳雀楼内安装电梯略有微词,认为这样让游人丧失了登高之趣。我倒觉得,楼内装有电梯和步梯,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登高需求和选择——既能感受一飞冲顶的快乐,又能体验一步一台阶登高的意趣,还能照顾腿脚不便者登高。也有人认为,鹳雀楼内陈设反映古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冲淡了这座建筑的诗意,有点累赘和别扭。我倒认为,楼内这样设置不是多余,却是独具匠心。它告诉我们:优美的诗意在人间烟火中孕育,深刻的哲理在实践的汗水中诞生。先生,您说呢?

先生,我向您汇报了所见所闻和浅见,像是完成了一件大事,周身通泰,妙不可言。此次到永济参加活动,登临鹳雀楼,接受您的文润德泽,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