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岚县县城东街制售蛤蟆含蛋的一处餐车上,贴着一副对联:宫廷盛宴不抵蛤蟆含蛋,祖传秘方味绝海北天南。横批:独此一家。这副对联道出了蛤蟆含蛋在岚县美食中的地位和人们的喜爱程度。蛤蟆含蛋之名非常奇特,其实这一食物不以两栖动物蛤蟆的肉为主料,也不包含任何蛋类。它只是在一种半圆形的烤面饼(岚县人称作锄片饼子)上缘切开口子,夹入煮好的肘子肉,因其形如蛤蟆的阔口中含着大蛋而得名。
蛤蟆含蛋的关键在于所夹之肉的制作过程,从食材选择、下料、腌制、煮熟等每道工序都极其讲究,配料中还有多味中药。许多制作高手对此密不示人。
食豪气犹壮。大口吃肉一直是草莽英雄的标配。蛤蟆含蛋的形状饱满圆润,食者只有咬住烧饼的两面大口嚼食,才不易形成豁口,包的肉才不易掉落。再者,蛤蟆含蛋的肉香醇厚浓郁,冲击着人的味蕾,让人垂涎欲滴、无法抗拒,食者大都不顾斯文,大快朵颐,先食为快。不知是蛤蟆含蛋塑造了岚县人的性格,还是岚县人的天性创造了蛤蟆含蛋,岚县男人大都心直口快、仗义豪爽,女人大都不拘小节、落落大方。
岚县人在多种场合都要吃蛤蟆含蛋,把它作为奋进前行的神秘力量:无肉不欢者解馋要吃;离乡创业者把它作为饯行宴要吃;外出求学者把它作为加油鼓劲之物来吃;久别回乡者把它作为抚慰乡情亲情之物来吃;重体力劳动者把它作为补充能量的打尖美食来吃;到县城购物办事者把它作为犒劳自己、祈愿美好生活的美食来吃……
相传,蛤蟆含蛋首创于光绪年间,那时中国饿殍遍野,无粮可食的岚县人就从河里逮到蛤蟆,处理干净后再把苦菜塞进蛤蟆肚内进行火烤至熟而食。184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平,慈禧太后携家眷弃家逃离,西行路过岚县,饥饿难耐之下,命令随从向当地人讨要食物,当地人奉以烤蛤蟆充饥。北平事态平息后,回到宫中的慈禧多次提到烤蛤蟆。宫中御膳师就传岚县人进宫制作。在慈禧大寿之日,慈禧又一次吃到了救过她身家性命的美食,心情大悦,就给这种美食赐名“金蟾含珠”。几经演变,岚县人就把带有珠光宝气的名字改作更通俗形象的方言“蛤蟆含蛋”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这种食物的食材也得到了改良:蛤蟆肉包野菜变成了烧饼夹熟猪肉。蛤蟆含蛋的故事,已无从考证它的真伪,权且作为美食之中的一道精神佐料。
在岚县县城的闹市区、四面八方的路口,设有制售蛤蟆含蛋的摊点,餐车窗明几净。身着干净的厨师服的摊主,从锃光瓦亮的保温桶中捞出油光鲜润、香气四溢的成块肘子肉,麻利而有节奏地切成小肉丁,接着再把绿白相间的葱段和青绿的菜辣子切成碎末,然后拿出外黄里酥、面香清幽的烧饼,在烧饼的上端划开一道口子,把肉丁、葱末、碎辣子填入烧饼中,再浇淋少许煮肉的汤汁,一个让人垂涎欲滴的蛤蟆含蛋就做好了。食者迫不及待地拿到手,就地享用——这是味觉的盛宴、心灵的慰藉,每一口都陶醉不已、畅快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