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建敏的头像

孙建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26
分享

老家地名逸事

我们村是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北依峻秀美丽的东西林山,东临古中山都城护城河。据北七汲村庄考记载,全村335户1229人,耕地1893亩,产小麦、玉米、花生等。按这样算起来,每人平均耕地能有1.54亩。加上村东、村西菜园子地、周围岭上旱地以及勤快的老人们在山坡拾荒开发的一小片一小片地,许比这数儿还要多一些。

但散布在村的东西南北的几十个地名,一辈一辈地耕种,一辈一辈的传下来,那可是上百年也没有变过的。每一个地名,村民们熟悉的都像自己的家人,一张嘴就能叫上来。

人们都说我们这里是古中山国腹地,灵山秀水,村里的每个地名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时间的沉淀,都有它的独到之处。

像南园、西沟、北沟、西岸、西岭是按在村子里的方位叫的,名字简单好记,也朗朗上口;雀前、大道上、河东岸、二郎庙、庙东、庙南、水口底下,这些是按耕地的地理位置说的,如村南的二郎庙,传说是纪念二郎神担着东西林山追日,经过我村而建的一座庙宇,于是附近的地就有了二郎庙、庙东和庙南;大坟地、东坟、闫坟是单纯因为那里埋的坟多、坟地的位置和埋有哪个家族而叫的。

另外,铜宝河、鱼石沟、桑树台、椿树沟、杨树岸、牛套(草)沟,是按祖上流传下来的故事或地边多年生树木品种多而叫的。像铜宝河,老人们说就是当年从这块地里挖出过不少宝物,宝物多的像河水一样绵延不断,这块宝地以后就叫成了铜宝河。

鱼石沟在村护城河的北段,是村里孩子们的乐园,里边的鱼多的永远也捞不完。那时河里水清鱼虾多,孩子们一放学就跑去玩儿。其中鱼石沟里有一小水塘,沟沿滑,水很深,家长们怕孩子们出事,就传出去说里边有鬼。护城河过了那个小石桥北边就是鱼石沟,说真的,小时候我们去玩儿,沟两边树木高大,杂草丛生,望北边沟深的看不到边,里边又特别静,偶尔沟里传出几声老鸹叫,听起来很是瘆人。所以,之后除了几个胆子大一点儿的孩子,渐渐去的人也就少之又少了。

百亩方、谷地、顺道地、三角地、花磨昂、小园,这些地名听起来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名字,祖祖辈辈勤耕细作,土地肥沃,地块平整,无论是在生产队那时还是现在,都是村里小麦和玉米主产地和高产地;再听听像沙地、石片、驴脊梁沟、对角垴、龙沿沟这些名字,老祖宗起的名字也形象,大都是与沙石齐名,土地贫瘠,土壤层薄,是庄稼不好生长的地方,好在经过村民经年大力改造,现在也都能春种秋收,地尽其利。

我们村以前有一个大队,四个生产队,从记事起,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耕地,每天去哪块地集中生产,在哪块地领任务,去哪块地分粮食等,生产队长都会在大喇叭上吆喝。记得清的一次吆喝是“二队昂的社员们听着,壮劳力今啦后昂去东岭推粪,妇女们和放假的大孩子去西沟里摘棉花”,记得当时壮劳力工分是一天一毛,妇女们是一天八分,我就属于放假的大孩子,具体忘了多大了,反正是放了假每天跟着队上的大娘婶子们去摘棉花,补贴一下家用。

记得每次生产队上分山药、玉米、花生,都是直接分到地里。通知过去领的时候,队上会计已经按每户人头分好了,一堆一堆的,大小不等,上边用写着户主的小白纸条压着,找好了自己家的那堆后,再装到粗布布袋里,用土车推回来。分蔬菜的时候也是这样,茄子、西红柿、黄瓜、豆荚等应有尽有,但由于产量时大时小,地少人多,分到每户的也就不多了。

那时候,孩子们都特别羡慕生产队上护秋的、看菜的还有喂牲口的,总觉得这些人在困难时期能近水楼台,起码能赚个肚子饱吧。可惜我们那时年岁都小,只能望洋兴叹、望梅止渴了。

幸运的是,在生产队上头夫(牲口)圈里吃过一次用花生轧的麻深,用麻袋装着,有厚的有薄的,咬一口满嘴香,那可是在那个年代我吃过的最好的东西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