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长城与打谷场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我在这个国庆中秋长假的一次出游却把它们联系起来。
国庆假期的第一天就驱车从北京赶回了老家-内蒙古宁城县。宁城紧邻辽宁省建平县,同属辽西古文化区,著名的“红山文化”就发源于这一区域。
时值深秋,天高云淡,心情也随之飞扬起来,便想和家人在附近找地方转转。建平虽是邻居,却还没去“串过门”,正是个不错的选择。用手机百度一搜,建平有名的旅游景点几乎全是历史遗迹。其中的“燕长城遗址”吸引了我。长城可谓是人文与自然兼具的景观,一直令我情有独钟,但这么古老的长城却还从来没去过。在手机上用“高德地图”一查居然就找到了,距离我家115km,两小多时车程。
说走就走,10月3日上午,我开车拉上父母妻儿,按导航的指引,直奔目的地。走上不到5公里,就已进入建平县,跨省旅游竟是这么容易!道路上车辆稀少,全然没有以往国庆长假去热门景点时堵车的经历。田地里的庄稼都已成熟,路旁树木的叶子也开始变黄变红,呈现出斑斓的色彩,在蓝天白云映衬下,一派秋意盎然!边走边欣赏外面的景色,大家心情都很好,父亲兴奋地跟我们谈论着一路上经过的村镇。
然而离目的地越近,却越感到不太对头:以往见过的长城都建在山上,而现在能看到的山却好像离我们还很远。于是不时下车向路上碰到的人打听,结果越问越糊涂,有的说没长城,有的说好像有,却也说不清位置,最好笑的是一个小女孩的回答:“这里没长城,北京有!” 难道真要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我又用导航搜了搜,没发现另外的地址,又仔细看了高德地图“战国长城遗址”的文字说明,其中介绍说长城位于建平县烧锅营子乡,而我们却被带到了邻近的哈拉道口镇,看来真不能盲目地相信导航呀!
好在离得并不算远,于是驱车向南转弯,向烧锅营子乡开去,一路上却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连绵的“打谷场”和人们“打谷子”的热闹场面。
谷子,又称“粟”,是一种古老的作物,经过加工就得到我们熟悉的小米。谷子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主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哺育作物”。但由于谷子的种植和加工非常繁琐,而玉米等高产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得谷子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少。像这样家家户户建“打谷场”的景象,即便是父母也说多年都没见到了,而我对它的记忆似乎还停留在七十年代末的“生产队”时期。
秋季谷子成熟收割回来后要经过割穗、晾晒、碾压、扬场等过程,通俗地被称作“打谷子”,而“打谷场”便是完成上述工作的场地。
对经过晾晒的谷子进行碾压,是为了使谷粒从谷穗上脱落下来。以前经常用毛驴拉着遛柱来碾压谷子,现在则一般是使用拖拉机或三轮车。
打谷场上最壮观的工作莫过于“扬场”了。“扬场”即是用木锹将谷粒抛起,利用风力将残留的秸杆儿吹向远处,而稍重的谷粒则落在近处。与一些精细农活相比,“扬场”看起来气势恢弘,实则非常辛苦,干上半天浑身上下都会沾满谷屑,于是人们劳动时便“武装”起来,带上专用的帽子。
打谷场上的最后一步工作就是把谷粒装袋打包了,再去用脱粒机腿掉谷壳就得到金黄的小米。以后喝到清香的小米粥时真会想到它的来之不易呀!
不要只顾看打谷场了,别忘了古长城才是我们的目的地。一位正在晒谷的村民告诉我们燕长城还有十几公里远,并且前面还有路标。这下放心了,开了一会儿车果然看到了路标,按路标指示向左转弯后是一条蜿蜒上行的山间公路,只有一个车道,看来这里确实游人罕至。不到一刻钟,目的地就到了,一块石碑上赫然刻着“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战国(燕秦)长城”。没有售票处,没有管理人员,除了一辆刚离开的车外,也再没有其它车辆和游人。可真不像国庆假期的景点呀!
看了石碑后面的介绍得知这是从内蒙敖汉绵延至辽宁北票长200km的燕秦长城遗址的一段。拾级而上,之前被山遮住的古长城露出了“真容”。这里的长城由不规则石块砌成,有一段保留得还比较好,大部分则是散落石块形成的遗迹。
战国七雄中,燕国地处东北方。为消除北方游牧民族-东胡的威胁,燕昭王派大将秦开于公元前300年率军北击东胡,一路斩关夺隘,马踏平川,深入3000余里,在广袤的新领土上陆续设立上谷、渔阳等五郡,并于公元前290年前后修建成西起张家口东到辽阳的长达两千多公里的燕国北长城,用以防御胡人的侵略。算起来这些长城已有2300年的历史了。
眼前的长城与之前见过的气势宏伟的明长城确实不可同日而语,但想到这是两千多年前建成,历经风雨沧桑,依然令人感慨万千。
转天即是中秋,晚上独自一人在院中看着天上的圆月,我又想起了古长城,想起了打谷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既然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应能够“千古共婵娟”,我仿佛看到了2000多年前的中秋圆月,皎洁的月光洒在蜿蜒的古长城上,也洒在长城内外的打谷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