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建国的头像

高建国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8/09
分享

烟火人生中的“陆苏州” ——《陆文夫先生的烟火人生》序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高峰期,精品不断,洛阳纸贵。我有幸在那时爱上了文学,受其影响,也学着写小说。当时报刊发表的小说,实在太多,为了方便读者,人民文学出版社每年都要精选佳作,推出一本年度小说选。在《1993短篇小说选》中,就有宗璞、汪曾祺、铁凝、史铁生、毕飞宇、阿成等人的作品,我的小说《明天割麦》也忝列其中。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小说月报》也转载了它,《1994中国文学年鉴》对它作了介绍。

提起这段往事,是想表明我写过小说,对文学十分热爱,它影响了我的学术文本的写作。这本《陆文夫先生的烟火人生》的叙述语言,就很像小说,明显受到文学创作的影响。如果大家对其产生阅读兴趣,“文学”二字功莫大焉。

本书主人公陆文夫是一位传奇人物,在海内外影响很大。他是一个文学家,当代“小巷文学”鼻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因坚持书写苏州城市生活,关注地方文化建设,被誉为“陆苏州”。一生曲折坎坷,二十多年“三起两落”,即使被文坛除名,仍坚持创作,佳作迭出,受到茅盾先生高度评价。新时期重返文坛,五次荣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他的小说一直是世界各国的常销书,尤其在德法等欧洲国家。他还三次应邀访法,参加文化活动和国际美食节,法文版《美食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陆文夫也是闻名于世的美食家,因小说《美食家》影响巨大,“美食家”一词至今广泛流传。晚年创办的《苏州杂志》和老苏州茶酒楼,因其文化特色而远近闻名,成为苏州的文化地标。

民俗风情,市井烟火,一直是媒体和出版界追捧的热门话题。“文人的烟火”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本书以作家、美食家陆文夫为例,试图描绘这样一幅风俗画卷。陆文夫是个大写的人,为他立传并不容易。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我心目中的美食家,不仅要见识多,味觉敏锐,有好奇心;更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流畅的表达能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怀。自梁实秋、陆文夫和汪曾祺死后,国内这种人就没有了。”

我一直认为,历史留给我们的真相,其实就是一堆碎片。将其还原成历史本来的样子,需要黏合剂。所谓黏合剂,于学术就是学理分析,于文学就是细节想象。即使是非虚构文学,也需要通过想象,将历史碎片连成一个个故事或场景。它的真实性有多大,这取决于碎片的多与少。

本书写作前,我一直在搜集这种碎片。当然这是一个柳暗花明的过程。陆文夫很少写自己,依赖“自叙”肯定不行。只能通过学术媒体、文学媒体和新闻媒体上的研究文章、人物访谈、新闻通讯、回忆录、叙事散文,来查找和搜集与陆文夫相关的描述和线索。还真找到不少,这就为本书奠定了雄厚基础。我将这些碎片编成目录附在书后,名曰“参考文献”。因为手中的材料多,写起来得心应手,笔下的故事、场景和对话也就多起来。当然,我想把它写得像小说一样好看。

按常规说法,非虚构作品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事实上我尽量把小事也当大事来写,细节与对话都力求真实。即使为叙事需要而“虚构”的少量对话,也都属于对话者的“原创话语”,或来自他们的文章、访谈,或来自学者的研究成果。语境不同,话语主体终归还是同一人,这就规避了完全虚构,使对话体现出本质上的真实性。这也是名人传记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写人物,通常有两种写法:一是写成就、写荣誉,渲染人物的高光时刻;二是写命运、写性情,展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后一种写法,西方比较流行。

本书没有忽略陆文夫先生的成就和荣誉。但更多笔墨,用来书写陆文夫的命运、情感、品格与信念。我发现人们在回忆陆先生的时候,最津津乐道的不是他的文学成就和文化贡献,而是他的品德与个性、爱好与追求。在朋友们的笔下,陆文夫既是一位文化名人,有雄心壮志,不断进取;也是一个常人,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我想我要写的,正是这种有趣的灵魂,能让读者感受到温度。

落笔的时候,想到了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主角是韩熙载,其他人物画得也很精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特定的社会背景与生活场景,也成就了《韩熙载夜宴图》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本书写作也想遵循这种思路,既突出主人公陆文夫,也描写与陆文夫有交往的文人群体,以此凸显文化氛围与市井气息。

基于这种动机,也就特别重视生活细节的呈现。喜欢把陆文夫放到场景中来写,有人物,有对话,有情节故事,有矛盾冲突,让陆文夫在这些场景中大放异彩;也让他结交的每一个人,即使匆匆过场,也有交流与碰撞,也有思想与个性。某些时候,陆文夫可能不是最耀眼的那个人,但这就是真实人生。让人钦佩的是,不管成功或失败,抑或命运对其不公,陆文夫总能隐忍并始终充满理想,体现其文化修养与人格魅力。他的可爱与可敬,以及去世后人们对他的怀念与赞美,既是基于他取得的成就与影响,也是因为他的这种儒雅端正的气质与品行。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以陆文夫的成长经历为线索,记录他数十年的曲折人生与文学成就;下卷以陆文夫的社会活动为坐标,描写他的文化追求与精神品格。

(本文首发于《苏州日报》2024年8月3日第A07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