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庆期间,我到荣华乡马桥村丈架屯看望年近八十的二姑。表妹们兴奋热情,系着围裙在宽大的厨房里忙碌着,中午在她们家宽敞的阳光餐厅里摆了一桌,都是好吃的“土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大碟清蒸澳洲小龙虾,个个比大拇指还粗。弓着身,红澄澄,排列整齐,热气腾腾地摆在我面前。
二姑有四个女儿,除了大女儿外,今天都到齐了。欢乐的笑声飘荡在屋里的每个角落。几年没见,看到我,二姑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也有感而发:“二姑,表妹们已成家立业,都那么孝顺,您有福了。”
“唉,就是苦了阿巧,为了我,回乡工作。”二姑哽咽起来。
“妈,您又来了,那不是应该的嘛。说到回乡,在我们家没有人比您当年更辛苦了!”爱巧表妹扶着二姑到餐桌入座。
“谈到回乡,我算是第一代了。那个年代确实很苦!”
“年轻时,我在荣华乡供销社工作,由于工资太低,家里老人没人照顾,不得不辞掉工作,回家务农。”
“背着女儿,犁田、插秧、除草收割,干不完的农活。”
二姑的过往,我曾听父母提起过。初中毕业后在荣华乡供销社工作,后来经人介绍,与在荣华乡粮食管理所工作的姑丈相识相恋结婚。为了家庭,刚有身孕的二姑便离开了她热爱的工作岗位,离开自己的丈夫,回到了距离乡政府三十多里的马桥村丈架屯,照顾生病的家公,成为一名农民。
走出农门,走向城镇,吃到商品粮,是我学生时代的向往,更是年轻二姑的追求。二姑在六十年代反其道回乡务农,得下多大的决心?在回乡的路上,她是强忍着泪水,一步三回头?还是一路洒下离别、委屈的眼泪,从不回头?没有人知道。当事人之一、一生在乡镇当公务员的二姑丈已在十六年前病逝,安葬在距离屯里不远的一个小山丘上,默默地看着村里发生的变化。而二姑,对当年的事情也有些模糊不清了。
我所知道的是,二姑独自一人在乡下拉扯大四个女儿,在几个女儿成家有了孩子后,又逐一帮着女儿看护小孩,从乡村走向城市,在外孙长大入学后,二姑完成了她的“使命”,日渐驼背的又回到了老家。
我说:“二姑确实不容易,表妹年轻时奔赴他乡,现在又回归家乡,也不简单。”
我们的话题从二姑回乡的辛酸无奈,转到了爱巧表妹身上。
爱巧表妹说:“离开家的那一天,妈妈倚在门边,我噙着眼泪一步三回头跟她告别。”
她说,到现在还一直清晰记得,1995年农历二月初,年味还未散去,倒春寒让人们缩手缩脚,整个村笼罩在浓雾中。大家还在围着火塘,烤着红薯和玉米,天南地北聊天的时候,22岁的她出发了。身上穿着一件大姐给的很轻很薄淡紫色“太空衣”,包里装着妈妈连夜赶制的香喷喷粽子,眼含泪水,背着行囊,在潇潇春雨中登上开往县城的班车,加入了去广东的打工潮。
刚开始,表妹在几个厂里转着工作,后面在一个电子厂干了十多年,从流水线的普通工人做起,任过组长、拉长、总拉长,职位几近厂里的中层领导。后来还取得了大学专科学历,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前途一片光明。
在深圳,她打过地铺。寒冷的冬天,晚上就一张薄毛毯铺地上,身上盖着大姐给的“太空衣”,冷冰冰的一夜到天亮。
表妹说:“我还算幸运了,好多人刚去的时候还在坟墓旁睡过!”
在广东打工的辛酸,个中的委屈,没有同样经历的人很难体会到,而她只有回到家抱着母亲时,才能尽情倾诉!
后来,表妹为了孩子,不得不离开深圳回到了德保县城打零工。又为了照顾回到老家生活的年迈母亲,从德保县城回到了马桥村。
表妹说,她挺普通的,没有什么过人的经历。初中毕业后,听从父亲安排,在村里担任团支部书记。父亲希望她从最基层做起,和他一样成为一名公务员。但望着那个公务员的名额,她感到太遥远,高不可攀。当时到广东打工,人带人已成风气。跟许多打工妹一样,她希望能“跳出农门、进城改变命运”,自己闯出一条路。她义无反顾加入打工潮,奔向陌生的都市。
没想到,兜兜转转,二十几年后她又回到了村里。她依然没有跳出农门,进城也没有改变她的命运,只是增加了她的社会阅历,提升了个人的综合素质,让现在的她,能游刃有余协助“村两委”推动村集体产业发展、处理邻里矛盾,履行村妇联主席职责。当夜深人静时,爱巧表妹有时在想,若是父亲在天有灵,对于自己现在的选择,是不是也感到一点欣慰?
没想到,爱巧表妹的经历比我想象的曲折。
我当着她两个妹妹的面问道:“为了家庭,放弃了深圳那样好的发展机会,你后悔过吗?”
“人生难有两全其美。现在小孩顺利大学毕业,有了自己的工作,我觉得还是值得的。”
“表哥,你也看到了,我妈妈是不会再离开老家了。我大姐的家里也有老人需要照顾,两个妹妹嘛,都远在南宁,一个在国企工作,一个是公务员,只有我灵活机动。”
“我们四姐妹,总得有人照顾妈妈吧。现在也挺好,既能为村里服务,又能照顾妈妈。”
“二姐为家里作出很大的牺牲,我们两个妹妹敬一杯,二姐辛苦了!”两个表妹恭恭敬敬将杯中的饮料一口干了,眼圈微红。
“哎呀,都过去了,不说了。吃菜吃菜!”爱巧表妹给我夹了一只小龙虾后,一边帮二姑剥小龙虾一边说道。
“表哥,这可是用无污染的鉴河水养殖的,在我们德保可有名啦!不少人还买来做虾生呢!味道特别鲜美。你趁热尝一尝。”
我剥开虾壳,去掉虾头虾线,蘸着配料,放进嘴里细细品味。嗯,味道鲜甜,肉厚滑脆。我竖起大拇指连连点赞。
“我没吹牛吧。”表妹面带笑容。
我正要问起这澳洲小龙虾的来历,门口响起了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抱歉抱歉,村里有点事,我来晚了。”我抬头一看,进来一位身高一米七左右、身姿挺拔的男士,步伐矫健。
爱巧表妹忙介绍:“表哥,这是我表弟,也是我的领导,我们村委党支部书记黄廷局。”
“澳洲小龙虾是他考察引进的,这个项目呀,表弟最了解。”
表弟入座后,便讲起了引进澳洲小龙虾的故事。
“还真有点故事。”表弟一边剥着小龙虾一边说道:“我在广东打工时认识一位朋友,他就是靠养殖小龙虾致富的。回乡后我就想到了养殖小龙虾这个项目。”
表弟说,马桥山清水秀,鉴河绕村而过,有着丰富的无污染水资源。他进入“村两委”工作后,经过考察研究,决定引进淡水养殖澳洲小龙虾项目,走高端路线。村里与平果县的一个专业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公司提供虾苗和养殖技术指导,负责回购小龙虾。这个项目目前已连续三年盈利,每年给村集体带来超过十五万元的收益。谈起澳洲小龙虾项目,廷局表弟一脸的骄傲。
“回归家乡,振兴乡村,不简单,发展产业更不容易。”我所在的单位对口扶贫几个贫困村,我有所了解。
表弟说,虽然很困难,但必须为村里办几件实实在在的实事好事,不然会被村里人戳脊梁骨的,也辜负“村支书”这个称号!
“表弟的经历比我还丰富。可以写一篇小说了。”爱巧表妹在旁边说道。
廷局表弟是2000年底离开家乡的。在阵阵锣鼓声中,十六岁的他绿色军装大红花,雄赳赳光荣入伍了!两年中,他在绿色的军营里锤炼,在嘹亮的军号声中成长。退伍后在广西百色市田林县铁路局派出所工作,再续军人本色。
让旁人不解的是,2004年,廷局表弟辞去了警察工作,南下广东打工。面对同事和亲友的担忧与疑虑,他的回答与众不同:“改革开放的前沿热土,年轻的时候要去走一走。”
这走一走,就是十四年。
后来他觉得自己文化水平跟不上企业管理的需要,又辞掉工作,考入广西经济职业学院就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带着十几年企业管理过程中累积的管理疑问,静静地在高等学府寻经问道。三年的学习与思考,让他脱胎换骨。
2020年,在得知家乡招聘国家扶贫信息员,他果断报名,成为波澜壮阔脱贫攻坚路上的一名战士。从此,廷局表弟真正俯下身子,贴近家乡的土地,聆听家乡的心声,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表弟,当年去广东,就真的冲着那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去的?”我望着眼前的表弟,佩服他对自己命运的掌控。
“我也收获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改善了家庭生活。”表弟哈哈笑着。
话没说完,表弟接了个电话,跟我们告歉一声,便匆忙离开,说是有几个在外工作的同乡要买澳洲小龙虾。
吃完中午饭,我和二姑又拉了一会家常,便告别了二姑与表妹们,离开了丈架屯。
我离开的时候,没再见到廷局表弟,我还有许多待解的问题:
这小龙虾为何起名为澳洲小龙虾?
养殖澳洲小龙虾,他有啥特别的实践宝典?
对于新的产业发展,表弟又有怎样的谋划?
……
只能期待下一次见面了。
过了一个月,爱巧表妹在微信里跟我说,乡政府计划把他们村养殖澳洲小龙虾作为示范项目在全乡推广。表弟更忙了。养殖澳洲小龙虾,在德保县他最有实践经验,许多人都来电咨询,希望他能到现场指导!
我在微信向表弟求证,隔了一天他才回复:“表哥,很抱歉,我正在东江村和那龙村指导他们挖塘养澳洲小龙虾呢,没注意看微信。”
他说,虽然很忙,但看到自己的示范作用越来越大,参与淡水养殖澳洲小龙虾的人越来越多,他感到很振奋。
但愿有更多的人像廷局表弟和爱巧表妹那样,回归家乡,投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让沉寂的乡村,生动起来。
作为故乡人,我期待着。
2024年11月10日于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