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空气南下的时候,我们从南宁北上,与冷空气相遇在武汉,相遇在一碗热气腾腾、飘着清香的排骨莲藕汤里。这是2024年冬月的一次邂逅:新鲜、低调、缠绵,而又回味无穷。
户部巷,一条长150米的百年老巷,号称“汉味小吃第一巷”,往北不到500米就是浩瀚的长江,往东南700左右就是“天下江山第一楼”的黄鹤楼,步行500米左右就可以上武汉长江大桥,据说是来武汉的游人必到的网红景点。
在冬日暖阳中,我们也成为了户部巷人声鼎沸中的一员。
我们直奔户部巷口的“老宅藕香”,妻子说这个店是武汉的网红店之一,大众点评这里有几道菜味道不错。
老宅藕香,门面不大,但古色古香,很有江南建筑风格。门头上一块长方形的红底黑字匾额,漂亮的行楷字体“老宅藕香”,看不清楚是哪位书法家的手笔,很有韵味,右边还有“创于一九八五”的落款,显示这个店的历史。大门口的左边墙钉着一块黑色小木牌,写着“大众点评必吃榜”、“砂铫子煨藕汤”、“连续七年清蒸武昌鱼菜品榜第一”。
走进店里,通过橱窗可以看到厨房的一部分,只见迎面的白色墙壁上贴着“非遗藕汤,历史传承”八个大字,右边竖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老宅藕香,创于一九八五”,跟门牌一样的字体。二十几个圆柱形的深褐色瓦罐正在小蜂窝煤炉上煨着,氤氲水汽正从木盖边沿的缝隙中逸出,缭绕在灶台间,香气四溢,让我口水欲滴。
我们点了三菜一汤一主食:老宅香酥鸭、清蒸武昌鱼、清炒红菜苔、非遗排骨莲藕汤和热干面,妻子说等下她们还到户部巷再品尝三鲜豆皮等武汉特色小吃。服务员引导我们到二楼靠窗的一个卡座时,左边邻桌是两位五十岁上下的男士,听口音应该是湖北人;右边邻桌的一对年轻男女,正你一口我一口相互喂着莲藕汤,当众秀恩爱,场面甜蜜温馨,幸福的味道溢满二楼。
在等上菜的时候,我看着店里对“非遗莲藕排骨汤”的介绍,同时还上网了解“砂铫子煨藕汤”。
据第三代煨汤大王、武汉煨汤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喻少林介绍,过去,武汉人几乎每家都会有一口专煨藕汤的砂锅,本地人称为砂铫子。煨汤是武汉饮食的一大特色。举凡筵宴,过年过节,压轴戏必是一钵鲜香浓郁的汤。铫子使用时间越久越沉香、越珍贵。有年头的老铫子煨的汤格外鲜醇浓郁。
他坚持传承传统技法,守护武汉人老味道。50年坚守先炒后煨,炒中入盐,一次加足水,大、中、小火配合的“喻记煨汤技艺”。2011年,“武汉煨汤技艺”被列入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喻少林成为“武汉煨汤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煨藕汤是件费心力、花时间的事。” “通常是早上煨汤,到了晚上才有得汤喝。”“煨汤啊,要熬得住,心要到,才能煨出好汤来。”喻少林说的这几句话,既是平常话,又富有生活的哲理。
中医认为藕性寒、味甘。生用,具有凉血、散淤之功,治热病烦渴、吐血、热淋等;熟用能益血、止泻,还能健脾、开胃。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莲藕具有“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病,久服轻身耐老。”常吃排骨莲藕汤有助于清热养阴、润燥止咳、清心安神、补益气血,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我勺了一碗刚端上来的“砂铫子煨藕汤”,汤色浓白,吃起来藕粉肉香,满口的鲜香,确实不一般。我在家也曾煮过猪骨莲藕汤,就是没有这样的美味。
我们正喝着汤,邻桌传来了两个湖北老伙计的对话:
“听老吊子煨汤咕嘟咕嘟的声音,我奶奶煨汤的情景就浮现在我眼前,小时候的味道,五十多年了,我都忘不了。”
“一碗排骨藕汤香味就能勾起我的乡愁,我在河北工作,想喝上一口,都难寻啊!”
“一碗不过瘾,就来两碗!”
喝了莲藕汤,我们又分别品尝了热干面。大家都觉得一般般。
“我还是觉得我们那里的螺蛳粉好吃,一口嗦起粉条来,汤汁飞溅到眼睛,分不清是辣出的眼泪还是感动的眼泪。”朋友的妻子小黄是柳州人,这时都改用柳州话来评价了。柳州螺蛳粉的历史才五十几年,但现在已闻名全国,成为了网红产品,有的人不远千里来柳州,就是为了尝一口螺蛳粉。
“虽然都是干捞,我觉得桂林米粉比热干面好吃。”朋友老蒋的老家是桂林,“借用著名桂剧表演艺术家兰魁先生的话:你千急莫讲,一讲口水就流。”从秦朝走到现在,经过两千多年悠悠岁月洗礼的桂林米粉,自有它的江湖地位。
“我觉得都比不上南宁老友粉味道好。”妻子出生在南宁长在南宁,算是老南宁了,“一口老友粉,两个友仔故事,足以温暖人间。”由友情催生的酸辣鲜香的老友粉,制作技艺于2008年列入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南宁人的一种情怀。
在疫情期间,武汉封城时,热干面也和武汉一样引起了我的关注。我也尝了两口热干面。说实在的,对于吃不了麻辣喜欢清淡的我来说,更觉得味道普通,没有品出武汉人所说的美味来。
“谁不说俺家乡好?谁也忘不了自己小时候的味道,忘不了家乡的味道!那是乡愁啊!”妻子开始感慨。
而我的乡愁,却是一碗红色的鲜香,不辣不麻不酸。
那是我老家年节的记忆,每年过春节都要杀年猪,第一道菜就是一碗“猪活血”,当地土话叫“伦达”。
第一步是取制活血。放适量的盐到一大盆里,在杀猪放血时,接适量的鲜活血,用长筷子不断搅拌,然后静置备用。盐有阻凝作用,能确保活血不凝固。
第二步是制配料,把一个猪肺、一块半肥瘦猪肉、一节大肠,放进大锅用水煮,锅中不放盐,熟后捞起剁碎,放少许油炒熟炒干。汤水备用。
接着就是调制“猪活血”了,这需要有丰富经验人才能调制成功。
把配料放在小碗里,量不要超过小半碗,再放两三匙的活血,最后加入50度左右的没有盐的温汤水,搅拌后静置十分钟以内,一碗鲜红半透明半凝固的“猪活血”就做成了。
按个人喜好,再放点香菜和葱花。
“猪活血”,吃起来滑嫩,鲜甜。这样的“黑暗料理”,吃起来满嘴的鲜红,没见过的外地人一般都望而却步,我妻子一直到现在都不敢尝试。有人戏说,不是“勇士”不敢吃!其实“猪活血”不是全生,至少半生熟。
这个风俗传统从何而来,有啥特别的涵义,我不得而知。但中医认为,猪血性味咸、平,归心、肝经,能补血、养心、止血。据《本草纲目》记载,猪血有解毒的作用,吃猪血可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日华子本草》称其“生血,疗奔豚气”,有补血养心,熄风镇惊,下气、止血之功效。从这个角度看,家乡人世代从小吃到大也有其缘由。
在我家乡,春节没吃上一碗“猪活血”,就像没过一个完整的春节一样。我小时候,一年到头没吃到几餐肉,过年杀年猪的第一口“猪活血”,那真是人间美味!
自从我接父母到南宁一起生活后,春节都在南宁过。杀年猪,喝“猪活血”成为了乡愁。
直到十几年前,我族兄在南宁开始杀年猪,自己制作“猪活血”,我才吃到久违的家乡味道。每年到他家看杀年猪,吃一碗“猪活血”,已成为我雷打不动的节目。自己过了嘴瘾,便着手打包还温热的配料,匆忙带回家给父母做几碗“猪活血”,让他们也解解馋,尝一尝这鲜香的家乡味。
真是一样的乡愁,不一样的味道。
人间烟火味,一碗解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