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宋开峰的头像

宋开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15
分享

麦收记忆

初夏时节,偶然和朋友去乡间小聚,望着田间一望无际的麦浪,金黄的麦穗在微风中摇曳,嗅着随风而来的阵阵麦香,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回到了儿时。

小时候有句农谚,麦收九成熟,不收十成落。意思是麦子九成熟的时候一定要抓紧收割,这样能够获得十成的收获,如果非要等到麦子熟成了十成,那么收获反而会减少。快割快打,麦粒不撒;麦收要赶在麦子收获最佳时刻,是一刻也不能停歇地抓紧收割,时间稍晚一方面可能由于麦子成熟而导致收割时麦穗上的麦粒大量脱落,最要命的是担心赶上疾风骤雨。因为在麦收时节,天气是最为多变的,那时常听老人讲,六月的天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所以,抢收一直是那时候各家各户的第一关键词。

麦收有五忙,割拉碾晒藏。这是过去农村收麦子的不可缺少的五个步骤,现如今随着联合收割机的作业,以及很多村民喜欢收购之后就直接把麦子卖掉,早已没有了过去的辛苦劳碌。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小时候家里穷,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包产到户之后,家里老的老、小的小,于是刚刚十来岁的我,就早早品尝到了麦收的滋味。

农村四大累,挑河、打堤、拔麦子、脱坯。那时候之所以拔麦子,一方面是由于收割工具的匮乏,另外一个方面还是农村在晚间纳凉和土灶烧火的需要。记得炎热的夏季,小时候晚间纳凉大多是在院中或大门蓬下铺上篙笕(草甸子),那东西又防潮,又柔软,又凉爽,小孩子在上面翻跟头、做游戏,乐在其中。而篙件最主要的原材料就是收获后带根的麦草。所以到了收割季节,首先要选择地比较湿润、松软的麦田,拔够充足的麦草备用。

当年麦收时,最怵的就属拔麦子。一天麦子拔下来,手勒的生血泡、胳膊扎的生疼不说,浑身都像散了架,人坐下去,腰疼的直不起来,两腿像灌了铅,什么也不想吃,就想躺下美美睡一觉,可第二天天还蒙蒙亮,就又得下地继续。一来早上露水重,地皮湿润,拔起来省力,早晚还凉爽些;二来趁麦梢上有露水,麦粒不易脱落,麦芒扎人也温柔些。

拔麦子不但需要力气,更得讲究巧劲。腰、腹、膀、臂、腕要协调用力,塌下腰,左脚前,右脚后,左手从前面一揽,右手在后面一合,左脚的重心往右脚转移的同时,膀、臂、腕同时发力,手中的麦子就被连根拔起了,拔到两三把,直起腰抬左脚磕掉麦根上的土,隔不远放上一把,如此循环往复地拔下去。如果不懂要领,多费很大劲不说,效果还会大打折扣。

以上说的,还是在墒情较好的年份。如果遇到干旱年月,那就惨了。不用说一划拉一大片,就是攥上一小把儿,也难拔下来。有时从根上秃噜到尖上,捋一把麦穗下来,不到半天,没有人手上不打泡的。那种滋味,没有亲历者,是很难体验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在含义的。

如今想来,也许,正是儿时这种磨砺和亲身经历,养成了多年来勤俭节约、珍惜粮食和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同时激发了自己好好读书,靠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念和执著。而当年所经历的一些苦事和磨砺,又何尝不是一种历练,一种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