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亮的头像

苏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1/04
分享

煎饼

            煎 饼

           苏 亮

学校是个聚宝盆,各路诸侯都想分一份天地。看看门前的马路,一到中午和傍晚,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可谓热闹非凡。

接送学生的家长们早早等候在马路两侧。他们或走动着寻找熟人打招呼,或三三两两的凑在一块天南海北的闲聊,全是张家短,李家长之类的话题。至于孩子们的学习,就更不在话下,谁家考了多少多少,分分都在心里比较,暗中绞着劲。虽谈不上一分之差,万人之上的悬虚,但家长们是绝对认真的,他们的宝似乎就压在这看似前途无限的分数上了。

在人群的中间,混杂着热气腾腾的各种小吃摊,各色的香味也一起使劲往四处钻。麻辣香甜酸,摊主的眼里满是奇光异彩,生活在此时变得是如此的有滋有味。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早就有美好的期待和结局,一场人潮涌动后,他们淘到的可是赖以生存的钞票。在一般人不屑一顾的小生意,他们却是充满希望的经营着,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我站在这绝对充满生活情调的风景中,品出了一种绝对的生活温馨。也许这是一个简单而简单的生活画卷,但我

却欣赏出一种丰富而又多姿多彩的生活意境。我为之动容,也为之感叹,有时甚至有一种普天的幸福感。哦,这就是生活呀。

小摊一个挨着一个,几乎寻不到同一个品种。也许是同舟共济的生活境遇,使他们互相友好,井然有序。炸鸡腿,烤火腿肠,煲麻辣串,蒸桂花糕,等等都各具特色,各行其味,好一番感人的生活图景。而其中别具一格的当算人气最旺的煎饼了。摊煎饼的是山东的一对年轻夫妇,看他们饱经风霜的脸孔,显然经历过一番颠沛流离的生活。看他们娴熟的操作,能让人体会到此种生活已在他们身上习以为常了,也看不出一丝丝的沮丧和失落。我默默注视着,体会出他们洋溢出的是憧憬和希望。一如那热气腾腾的煎饼,一经他们美妙的手,就变得那样的圆满,然后满是热情的递给那些早已期待多时的小手中。

他们是山东农村的一对夫妇,来我们这个镇已有多年,现在已扎根生花了。

那小巧的推车是他们夫妇俩亲自动手做的,车肚里端放着一个小火炉。火炉上搁着一块铁饼,煎饼就在上面操作。火炉旁边放着一只白色的塑料桶,桶里盛着用大豆,玉米和面粉调和的面糊糊。还有一只略小的桶里放着的是鸡蛋,鸡蛋是要加进煎饼里的,既添了口味,又增加了营养。车的上面有一块搁板,搁板上放了诸如香菜,豆酱,碎末榨菜,火腿肠等食品。从这些小小的什物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对夫妇的生活用心。再看,车前挂着一幅车贴广告,叫“山东杂粮煎饼”。虽说过去人吃杂粮是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可在现在一切以细巧方便的生活原则来看,可谓是一种时尚了。大家也都知道多吃杂粮的种种好处,所以很多家长都是冲着这个来给小孩儿买上一两个,就是当着孩子家的晚餐也未尝不可的。而很多小孩是只吃了大半就吃不下了,余下的就被家长们饱了口福。我也有机会尝了两次,味道确实不错,爽口也很实惠。据这对夫妇讲,山东煎饼原是为出关东的山东人备的干粮,可那时的煎饼里是没有这样丰富的夹心的。除了干巴巴的一张烙饼外,就是一壶随身的水了。可以想象当时山东人生活的艰难,否则谁会轻易背井离乡呢。现在黑龙江等东北一带就有很多山东,河北人的后裔,大概就是那时移关过去的吧。一个小吃原也蕴藏有一段丰富的文化。

由于他们的厚道,煎饼的量足,又干净,所以他们的生意总是极其的好。闲谈之下,知道他们的收入也挺不错,对自己的状况也挺满意,我不仅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们是这样精心的打理着自己的事业,不管刮风下雨,总能见到他们专心操作的身影。放了学的孩子们也象叽叽喳喳的麻雀,让他们感到生活的乐趣和奔头。四周洋溢着不仅是一份浓浓的生活气息,更是一份份美好的心情。美好的生活图卷在我的周围展开着,我又何尝不是其中的幸福之人呢。生活总是有方向的,而生活的舵也始终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一对异乡人,凭着一份梦想,凭着对生活的孜孜以求,在打开了自己的一份天地。以自己的劳动赢得大家的尊重,该是多么的幸福和甜蜜。

小孩儿的一阵浪潮过后,基本就下晚了。此时正是华灯初上,生活的温馨正氤氲开来。我又见到这对年轻的夫妇在我任教的学校门口忙碌开来,让我又好一阵感叹。因为这是高中,学生都是人高马大的,又正值发育期,饭量就特别的大,出来串食的学生不在少数。所以这对夫妇就相应调整了煎饼的量。除了那已有的夹心外,还额外增添了鸡脯,海带丝,粉皮。不仅在量上满足了学生的肚皮外,也额外增添了煎饼的鲜美。看这些大孩子们吃得是那样陶醉,津津有味,我不仅也有了饥饿感。这是多么甜甜的诱惑,他们在用实践品味生活的欢歌。周围又混杂着飘来诸如炸臭豆腐,烤火腿肠,烤鱿鱼,还有粽子,蒸桂花糕的味道,一起调和着生活的崭新又温和的气息。这不就是生活的味道吗。在暖暖路灯的照耀下,一切就都充满了亲和的力量,人也变得更加温暖了。从他们认真而执着的脸上,我体会出生活的美好来。

由于山东夫妇的煎饼卖的特别叫好。所以很多当地的待业人员也似乎寻到了商机,没多时,在学校的门口似乎一下克隆出好几家煎饼摊儿。但他们只是模仿到了型,里面的精髓这儿的人是学不来的,比如面糊糊的成分就没有山东夫妇调制得地道,货真价实。再说,在做生意的心胸上也没有这对异乡人来得大度且用心,所以没过多久,这些一哄而上者又纷纷偃旗息鼓了。摊位又恢复了各自的江山。好在当地人也承认了竞争的事实,并不给这两位外乡人难堪,反倒更敬佩他们敬业的一份精神。左右摊主们遇到也是友善的打着招呼,一派祥和井然的景象。

以后,在南方的这座小镇,我又偶遇了好些异乡来的打工者们。他们有安徽的,有河南的,贵州的,远的还有甘肃等地的。他们中有很多孩子也都在这儿就学念书了。看到他们兢兢业业,有一种想融入当地生活的迫切愿望,我不由心生感慨。是啊,人都是向往美好的,并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一层不变的命运。不管是山东的煎饼也好,还是甘肃的拉面也好,还有四川的酸菜鱼,麻辣串,不都代表了一种文化和心境的融入吗。特别是南方的江苏,浙江等,该是多少打工者梦寐的天堂呀。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勤劳,更是一种智慧和鲜活的创造力。开放的市场给了有志者改变命运的机会,也带来了各民族的大融合。走出一个家门,又何尝不是走进另一个家门呢。他们走在我们中间,又何来异乡和故乡之分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