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五一是林业局住南山村扶贫工作队的队长兼任村第一支部书记,老百姓习惯叫他王队长,现年30岁,据说是劳动节出生的,人长得精精瘦瘦,白白净净,一副金边眼镜架在他那清爽笔挺的鼻梁上,怎么看都无法把他与从军八年的军旅生涯联系起来,不说身材与肤色,就连说话也是斯斯文文,像个大姑娘一样,温柔有余,刚性不足。前些年从部队复员被安排到林业局上班,正赶上脱贫攻坚大会战,领导安排他驻村,他义无反顾的背着行李来到了脱贫攻坚第一线,到联系点村从事脱贫攻坚工作,从这点看,还颇有军人的气魄。
南山村是全县有名的高寒山区贫困村,全村800多人300多户,村里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无特色,村支部战斗力比较弱,老百姓像散落在地上的豆子,集不起来,任其自生自灭。对于工作队王五一的到来,并未在村里激起一丝波澜,对老百姓来说,村里谁当头头都一样,贫困村的帽子带了三十多年了,早就习惯了,再说贫困村的帽子还有点"含金量"的,每年还能吃点国家的照顾。对村里现状的改变根本不抱太大的希望,按老百姓自己的说法,生在这样的地方都是命注定的。
可王队长却不这么认为,他说要彻底甩掉顽固的贫困帽子,首先要改变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不能一味等靠要,把要你脱贫变成我要脱贫,只有老百姓积极性起来了,大家集思广义,总能把穷根挖掉。他拿出在部队做政治思想工作的劲头,带领支村两委召开屋场会,户主会,天天脚踏露水出门,头顶星星而归,但老百姓认可度不太,积极性不高,土家族人热情,你上门都有腊肉苞谷烧招待,几碗烧酒下肚,头重脚轻,舌头打绞,但讲脱贫攻坚,老百姓都是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只是和你打哈哈,就是不和你掏心掏肺,王队长感觉与老百姓硬是尿不到一个壶里。
支部书记说,王队长,你也别费这个心思了,咱这穷山沟沟里,人的思想就象这山上千年的枫树蔸一一顽固不化。咱们还是按照老套路,上面的扶贫资金每户都享受一点,这样意见也少些。没等支书说完,王队长便接上话说,就是你们这个老套路,顽固的思想,把老百姓的心都搞冷了,我就不相信咱们老百姓甘愿祖祖辈辈守着这穷窝窝……。当兵人的不服输的倔犟劲又上来了。
其实,王队长在全村走访和开屋场会时发现了一个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现象,或许这将是打开与老百姓心连心的节点,他埋在心里许久了,他决定尝试一下。
这天又到了月末向局党组汇报脱贫攻坚工作的时候,上午汇报工作后他便到县城理发用品专店,自掏腰包购买了全套的理发用具,他要重拾老本行,利用手中的绝技为老百姓服务,特别是村中年纪大行动不方便的老百姓服务,他要用另一种全新的方法与村民进行沟通,从"头"做起,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别人不知道的是,王队长祖上三代都是走村窜户的剃头匠,他从小就跟着父亲的剃头挑子转,帮忙打下手,继承了祖上的全部手艺,到部队后这一特长又发挥出来,一把剃刀赢得了战友的的称赞,后来当了班长,排长,连长,为战友理发成为一种最快乐和舒心的事。转业到地方后原本这手艺没有了用武之地,但在脱贫攻坚住村过程中发现现在农村年轻人大多数外出打工,以前游走在大山里各村的剃头匠没了踪影,留守老人们理发要到几十里的山外的集市上去,一去一来花费路费时间不说,关键有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常年出不了山,赶不集,也就理不了发,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他决定首先用自己的手艺解决这个关系老百姓生活的实际问题。
从县城回到村里,他马上发广播,告知村民,分片集中理发,行动不便的上门理发,有急需的到村部随时找他理发,并全部免费。通知一出,在山村迅速荡起了层层波澜,老百姓纷纷点赞,县委给俺们南山村派来了一个剃头队长,这下我们要改头换面了呢。
每天需要理发的群众按指定的屋场早早就等候了,王队长总是准点到,按年纪大小,路程远近排队理发,老百姓个个兴高采烈像赶集一样,特别是王队长的手艺,从剪、洗、刮,一把剃刀出神入化如行云流水,有的老人提出要掏耳,王队长也是轻车熟路,直把老人们伺候得骨软筋酥、心满意足。所有被王队长理过发,刮过面的群众无不对其手艺啧啧称奇。
当然王队长在给老百姓理发的过程中也没忘记与老百姓进行沟通,从家庭人口现状,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到老百姓的贫困根源,问得细,老百姓也答得细,当遇到老百姓提出的好建议和好点子,王队长就会拿出随身的小本本认真记下,回村部后又认真整理,仅半个月时间,把全村老人们的头发理了个遍,收集到好建议好点了达80多条,王队长和支村两委认真分析,反复推敲,终于拿出了全村脱贫攻坚的总思路,找准发展的新路子。村里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得到全村老百姓的支持,一时间,南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成为全县样板,通过三年奋斗,戴了三十二年贫困村的帽子终于摘掉了。
当然,王队长为老百姓义务理发的传统也得以传承,支村两委成员个个都练成了一手剃头绝技,这真是:党心连民心,只要心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