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心中,妈妈永在;许身边陪你,许天上看你。
我的妈妈2020年8月12日走了,从此儿子在心中怀念亲娘,直到佛说的那个永远。
一、生缅
20世纪60年代末,怀我六甲的妈妈养了一鸡。她说生下我,家里的开支大了,要靠它贴补家用。
不幸的是,隔壁邻居大妈正巧发现她家丢了一只鸡,硬说是跑到我家来了,两家因此发生了口角。争执中,大妈的儿子对着我妈妈猛地就是一脚。也正因这一脚,妈妈早产了,羸弱的我来到了这个世上。
事情的原委后来弄清楚了:邻居大妈不识数,她家养鸡是成双成对的,每到天黑就一双、一双地数鸡。那天我家的鸡误入她家,她数出了单数,就误把“多一只”当成了“少一只”。
这事冤吧,但一切都晚了。那个时期,天下冤泪结冰河,谁问林下枯草丛。今天我有幸能为妈妈写冤情,算是有福了。
而这件事,妈妈一生提过三次。而且她之所以提它,是因为深感内疚,说当时没有保护好腹中的我,以至我后来身体一直不强壮,言语间全然没有责怪他人之意。就像我今天写出这段往事,也不是为了数落他人,只是纪念妈妈当年生我的苦难。一个活在特殊年代,大别山农村女人的苦难。
二、育缅
妈妈生下我后,生怕我死了。
我来人世的第二天,她就开始担心我长不大。为了更好地守护我,她让我在她那并不算强壮的左臂上枕了2100多个夜晚。直到6岁以后,我才离开妈妈的臂湾独自入睡。这段经历给妈妈留下了病根。因为几十年来,妈妈的左臂总是提前发出信号,特别的酸疼。后来发展到村人只要听说我妈妈左臂酸疼,准是下雨、刮风天气即将来临。
不过她的担心确有道理。
6岁之前,我几乎天天在病中度过。而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妈妈只得一个人没日没夜地照顾我。现在想想,夜里是最难熬的。由于我身子太弱,好像一场小病就能把我带走了似的,妈妈常常彻夜点一盏煤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观察我的病情,即使困得不行了、将就着眯一会,也不敢睡得太踏实。
时间一长,妈妈的眼睛熬坏了。当我几十年后终于知道妈妈的视力仅剩下0.3时,心中难以名状地纠结,只有泪浸眼眶。
三、教缅
6岁之后,我的病奇迹般地好了。接下来,两个弟弟相继出生。在那个看重“香火”的年代,这些无疑增强了妈妈的自信心。
按理说,她应该不再为我提心吊胆了,但此时我正是上学的年龄,上山捅蜂窝、下河捉水蛇样样精通,唯独对读书没有上道。记得有一次,含辛茹苦的妈妈也被我惹毛了,说了重话:“你不念书,当初不如让你死了算了!”
我们那的农村人说:“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为了防止我逃学,妈妈狠下决心监视我的一举一动。从起床、上学到下学、回家,我哪个环节做得不好、出了问题,她都能如数指出。
特别难忘的是在一次滂沱大雨中,因我的逃学,妈妈追得我在映山红盛开的山坡上漫山逃逸。当妈妈在大雨中追责我因何逃学时,面对的妈妈两腿之间顺着雨水流下了鲜血,水雨伴着血水顺坡而下,在下得正酣的大雨中溅起一朵朵殷红、殷红的浪花。后来当我成家,在妻每月例假忌凉水之时,总是忆起妈妈当年让我震憾的画面。此时此刻,我手中正在敲打的键盘没有了声音。
而除了催促我读书,妈妈也总是在教育我如何做人。她总是强调,要“身稳、口稳,处处好稳身”。这是祖先一直传教下来的。在妈妈的启发下,我将读书总结为6个阶段:扫读,狂读,选读,慎读,补读,自读。20岁前扫读,30岁前狂读,40岁前选读,50岁前慎读,60岁前补读,70岁前自读。现下,我正在“慎读”的阶段,回想起前半生应不负妈妈说的“稳”字。
四、成缅
妈妈认为,在劳动中成长,胜于在学习中成长;如果能做到劳学合一自然更好。而她所谓的劳学合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知行合一”。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妈妈自己也是。
比如说,牵手、安慰、流泪,这三件妈妈一生都反对的事,到她走前的一两年,反而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且说牵手。自我记事起,出门就一直跟在妈妈身后,如果走慢了,叫我快速跟上,绝不牵着我。但妈妈走之前的那一年,只要我一回家,她就时时看着我,然后带着朦胧的眼神慢慢靠近。之后,她就要牵着我的手说,小时候家里事多,把你当大人使,“妈妈对不住你,让我儿从小就受苦了”。一开始我还不习惯,后来慢慢感觉到,她已经离不开我了。
再说安慰。妈妈遇上不顺心的事,一般靠自己悟道理。她说:“养儿胜似我,自己能悟道理;养儿不如我,讲一担道理也是无用。”但自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妈妈就经常忧心忡忡,特别是担心我的手机没电。我24小时开机,妈妈总是在半夜2点打来电话,说她睡不着,叫我“遇事慢慢来,不要着急;有烦心事慢慢想,不要着急”。就这样不断重复,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尾,说着,说着,她自己先睡着了。
最后说说流泪吧。我印象中自己第一次流眼泪,是在分责任田前两年。
那时因父亲在县上工作,我们姊妹四人全在上学,家中没有劳力,如是超支户,生产队分粮就没有份。有一年发猪瘟,妈妈养的几头猪全死了,没还上生产队的“超支”。那年我多次背着稻箩分粮,多是空着箩框回家。有一次我又背着空稻箩回来,心里满是委屈,见到妈妈就流泪了。
妈妈严厉地教训我说:“做个男人就不要哭,要争气、争气,晓得不。苦和泪是自己独自吞的,好好念书,长大成器。”可就在2020年春节我提前回京时,透过车窗突然看到妈妈正倚着门擦泪。按照习俗,过年期间家里人出门要放鞭炮送,她也顾不上了。那时我还不知道,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见到妈妈。我就这样离家,多么不应该,我应该下车和妈妈牵手,安慰妈妈,然后一起流泪。
五、姻缅
妈妈割舍不下我。记得我成家的那天,妈妈百感交集:“你说养儿有什么用,辛辛苦苦把他养大了送给了别的女人。”我每次去看妈妈,她也总是问个不停:你们过得好不好,老婆待你如何,是否关心你的生活起居和健康,等等。但后来为了我的小家,妈妈放手了。她说回家的路途遥远,而且过年时长江两岸的气候寒冷,怕我的孩子受不了,5年没让我回家过大年。“等孩子大点再回来!”妈妈总这样说。可是听弟弟说,她总在过年那天专门给我留出碗筷,时不时望望我回家的路。
只可惜,我的婚姻没有如她所愿般圆满。我总感觉,我的婚姻就像家乡农忙时灌溉稻田一样。我家的稻田在一条细小的渠道的最下游,水利名词称它为毛渠。其水流之小,以至于我们经常得看着这条渠道,害怕水源被别人中途“偷”走了,流不到自家田里。可有时候水虽然流到了田里,却也流净了,上游已经干涸……这就是我遭受婚姻变故的起因和结果。到现在我也无法判断是稻田的错,还是水源的错。总之双方的青春和记忆,慢慢远去。
而也许是一度两地分居的缘故,而父母的婚姻分居两地,且六十余年仍完好如初。在妈妈的守护下,家的小船一直向前、向前,从未抛锚。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那是何其不易。
六、业缅
成功是努力奋斗的人,手中掌握了真理;失败是丟掉了众助的判断,失去了信仰。成功与失败,在于真理的不断发展和信仰精神崛起是否永续……
有上面感悟的时候,我13岁。初中还没毕业的我准备回家搞杂交水稻育种,妈妈不同意我退学,就说:“你能培育杂交水稻种就出奇了。”但当我真正付诸行动的时候,她反而成了最支持我事业的人。
那时,我先用半年学会了犁田耙地,这让勤耕一生的邻家爷爷喜出望外。他说我祖上爷爷的爷爷在我这个年纪,也是边读私塾边犁田耙地,意思是称赞我继承了家风。
随后,我在远房姑父的帮助下,真的参加了杂交水稻相关工作。姑父在县农业局上班,那时正好要推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研成果,计划在我们村建立一个培育杂交水稻种的定点基地,我各方面条件合适,自然而然被选为基地的杂交水稻记录员,负责观察、记录水稻育苗的生长数据。当时,我最大的功劳是在记录育种水稻生长期时,发现稻禾叶子背面有虫卵,就把整片稻禾采回家,放在空酒瓶中挂在树上每天观察,发现孵出幼虫后再马上背起喷雾器去田间喷施农药。这样做的优点是能够更快更准地发现虫害,不过多影响育种收成。
姑父高度赞扬我这一做法。妈妈在场,特别为我骄傲。在妈妈的目光下,我生平第一次知道了自信的定义,并在当晚写了好长好长的日记。
总而言之,在家从事杂交水稻观察记录员的三年时间,是我后来一生立业的开端。接下来,我重新学习,并成为县上一名水力发电运行工。让我走出村口的,也是妈妈。
那时,父亲认为我一定考不上这个职位,但妈妈不甘心。她找来村里的高中数学老师,让他说服父亲让我出去闯,同时辅导我学习,帮我通过基础考试。离开家的那天,她把家里仅有的5元钱交到我手中,鼓励我踏上了奋斗辛途。
后来在一个听到一声牛叫,都会让我感动的地方工作。那是在大别山南麓山中的一座孤零零的水电站。周边农户较远,每当我听到牛叫声,特别亲切。因为这样,可以唤醒我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偶尔回家,母子相见总是喜出望外。但工作不到一年时间,我与妈妈说,我要回家务农,农村可以让我快乐,也可以为妈妈分担家务。我也可以参加高考,重新改变命运。
每当我想要退缩,妈妈总是告诉我,人生如开弓没有回头箭,走回头路没有一个有好结果。要么你当初就别出去,出去了就只能向前奔。
是啊,向前奔。再后来,我进入水利部主管的《中国水利报》工作,在拿到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的一瞬间,真是感慨万千:当年13岁的小农民,竟成了北京城的一名职业记者。
这一切,全在一个大别山的女人,一个在我每个重要人生节点给予我鼓励、鞭策的女人,一个为我操劳了一生的女人,妈妈。
七、康缅
妈妈年轻时长得齐整,身体也很康健。她总说:“吃得干净不生病,住得清爽精神好,事在人前不心慌。”为此,妈妈一生都是村里起得最早的人。从小到大,她总是趁我们还没起床,就已经将家中的锅盆碗筷洗了一遍。我们家地上从不见尘土,孩子大人身着永远是干净的。就连在生产队割稻,她也总是在别人前面。
但有时,过度的自律导致过度的忙碌,过度的忙碌就会伤人。
记得我们兄弟还很小、妈妈才30多岁的时候,由于家贫,米饭不够大家吃,我们就做豇豆伴饭,先把大米煮到半生,再和上大量豇豆一起进锅㸆熟。小孩子米饭还多一些,妈妈吃的主要是豇豆。恰逢农忙时节,她吃得很快,有时连捞饭苕箕上的细竹篾混了进来也没发现。然而人的胃里没有消化竹子纤维素的酶,因此之后有近半年时间,妈妈一直胃口不好,体重也下降不少,留下了病根。直到她60岁做胃镜时,还发现有一块黑斑点。
写到这儿,真得掬诚感谢制药厂家。妈妈胃病一生,吃药一生。每每胃疼,多亏胃药包装上印有胃型图案,她才能顺利找药止痛。
总而言之,妈妈吃了太多苦了。所以我到北京工作后,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上了一份意外保险,受益人是妈妈,以防自己发生意外后她的余生没有保障。只是没想到她82岁时发生意外走了。妈妈是脑溢血走的,当天弟弟将她送到县医院进ICU后,第二天就没了,走得太突然,以至于我还没来得及和她告别。这份遗憾让我余生不安,感到愧为人子。
八、子缅
在子女的教育上,真是无奈:一方面妈妈叫我放手,子女有为,自会上劲。古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另一方面,如果不管他们,实在放心不下。最后妈妈说,你不是会写吗,写几条自己悟出的道理,给下一代就可以了。你自己不行,就别指望他们。
后来,我这样写家训:辑古撮今,谋势者动。传播薪火,祖述前思。惠及今世,范式早成。今借九畴之规,点石成金,泽被广众。以己之力以济修为告白心诫、无我、世善;以天之力以济民趾告白夙兴、躬圣、难易;以地之力以济捭阖告白破立、衍繁、稳身。行大道、反小术、借天势,悟土、观行、自省;精诚忠、纯正孝、尽友善,顾邻、齐乡、兴邦。自我勿思,度人常为。苍生共济,四海环福。伶伦世泽,京兆家声。
我当时念给妈妈听,她说上面写了一大堆,只有一句话管用。于是她走后,我请石匠在她坟前墓碑背面刻下了这句话:
行大道、反小术、借天势,悟土、观行、自省;
精诚忠、纯正孝、尽友善,顾邻、齐乡、兴邦。
九、乡缅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上小学时,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写的这段话一直铭刻在我脑海。小时候爷爷死了,村里人就送了花圈。他们说,遵照毛主席教导,村上走了人,都要送花圈。我觉得爷爷有了无比的尊严。今天老娘走了,地方文联和作协的朋友亦送了花圈,感谢他们。
十、合缅
妈妈说,她这辈子只有一个男人,那就是父亲。她说父亲百年之后,一定要将他们安放在一起。她总认为,生为女人,一辈子坚守一个男人,忠贞神圣;生为男人,一辈子坚守一个女人,理所当然。
同时,妈妈也笃信佛理。她初一十五进庙堂,天天早起奉檀香。在她走前,我还专门总结了“十悟人生”,将此纪念她的一生禅执:“倾悟成爱;迷悟成恨;执悟成情;空悟成仇;悔悟成舍;醒悟成道;开悟成仁;觉悟成贤;领悟成圣;顿悟成佛。——佛性人人皆有,尽在启香觉念。”
是啊,岁月年轻人易老,坚土风卷皆为尘。我没有活成妈妈想要的样子,现在只想在成为尘土之前再努力一把,将来好从容面对妈妈。
2021年,为妈妈上坟的第一个清明节,回京后如是悲恸,留这首《醒天涯》为跋:
京畿晨窗映童霞,遥思皖乡摸河虾。
离梓问路今安在,手捧日月种田瓜。
星辰辐辏终追远,一抔黄土万年家。
归墟发小盘生计,还是布谷醒天涯。
2022年3月3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