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丝思的头像

丝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28
分享

都福——,都福——

都福——,都福——!

豆腐——,都福——!这是一个卖豆腐老人叫卖豆腐的喊声,其实他喊的是豆腐——豆腐——,因为他的喊声拖着长腔,“豆”字又特别加重,猛一听来就是”都福”了,也许老人家是有意这么叫吧,让每一个听到的人心里都生出了温暖,仿佛他在用叫声祈祷所有的人都幸福。

这个卖豆腐的老者是何方人士叫甚名谁,我们都不知道,他矮矮的个子,黑黄的面皮,推着一个小推车,车上装着用白色笼布罩着的千层豆腐。那是上世纪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了,有一段时间,每隔几天他就在我们家大门外的大路上叫喊着“豆腐——豆腐——”经过一回,院子里或街坊们有想吃豆腐的,就去买上斤豆腐回来。

其实再早些时候,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吃豆腐是凭票的,好像是按每家每户的人口,每个月分上几斤豆腐票,然后家家户户凭票买豆腐,当然不是光有豆腐票就不用钱了,有票儿也得拿钱买,可是光有钱没有票儿也是买不到豆腐的,那年代不止买豆腐凭票,肉、蛋、粮、油、布、棉统统凭票或证才能购买。

说到豆腐又想起一件趣事儿,也是70年代的事儿,有一天母亲安排妹妹去指定卖豆腐点儿(那时买啥都要到指定地点)去买豆腐,那时妹妹六七岁吧,她挽着个小竹篮儿(就是用来买菜的那种),高高兴兴地出发了,可是到了中午做饭的时间了,迟迟不见她回来,父母就开始焦急担心起来,是不是路上出什么事儿了?过马路被自行车撞了吗?豆腐撒了吗?没排上队买上豆腐?那时不怕丢孩子,社会治安很好,家家孩子又多,没有人会偷孩子的,只是买啥都凭票排队,很少不排队就能买到东西。等的会儿大了,父亲就埋怨母亲不该让小女儿去,母亲则怪父亲懒自己为什么不去,正焦躁着想要去接,妹妹挎着小竹篮乐哈哈的回来了,母亲忙接过篮子问她怎么去了这么久,是不是排队的人太多,妹妹高兴地说,不是,我去的早,排队的人不多,回来的路上我看到一辆拉麦街的车掉了很多麦秸,我捡了一些麦秸。母亲赶紧掀开盖着豆腐的笼布,果然篮子里装着半小篮麦秸,而且麦秸直接挨着豆腐放的,把豆腐全都污染了。一时母亲又好气又好笑,打她吧,那么小的孩子就知道操心,夸她吧,又把好好的豆腐污染了,没办法,只好把麦秸一点点儿清理出来,又用清水把豆腐一点点清洗干净。

妹妹之所以捡麦秸,是因为那时家家户户都是用煤炉子生火做饭,每次生火前必须先点着软一些的柴草,然后在上面撒上煤炭点着碳火才能做饭,妹妹知道每次生火用的柴草少了都点不着煤,所以路上看到人家掉的麦秸就赶紧捡回来了。

在上世纪物质短缺的年代,豆腐是餐桌上难得一见的美味和营养品,现在的孩子们天天吃鸡鸭鱼肉,营养品多得吃不完,他们可能对吃豆腐都不感兴趣,怎么知道那时的艰辛呢。

豆腐,都福,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民不但吃喝不愁而且物质过剩的年代,说物质方面人人幸福应该不过分,常听到一些老人说:现在天天过年。真的,六七十年代过年时也就买点肉和豆腐,所以现在的日子,比那时过年还丰富。我们也该惜福,不浪费物力和财力,不破坏和污染环境,让我们的幸福生活能够长长久久绵延无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