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没有馒头了,还有一些面粉,天气热,再不把面粉吃掉就要生虫子,决定和面蒸馒头。
说起蒸馒头,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北方女人大概没有多少人不会的。
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种植小麦食用面粉的历史几千年了,吃馒头更是北方大多数民族的习惯。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前,生活基本靠自给自足,能吃上食堂不用自己做饭的家庭不多,自己过日子做饭吃的家庭,从大学女老师到家庭妇女,不会和面蒸馒头的应该很少。
其实蒸馒头很简单,先泡好发孝粉,早些时是泡好面头(上次蒸馒头留下做发酵素的一块面团),掺进面粉里,加水,把面粉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然后发酵几个小时,待面团发酵好充满气泡就可以做馒头了。这里最有技术含量的应该就是和出的面团的软硬度了,软了,蒸的馒头立不起来,吃起来也没有劲道,硬了,则蒸出的馒头不暄和,吃到嘴里没有弹性,感觉不好吃。
做馒头也分几个步骤,先把整块面团揉一揉,再薅成一个个一样大小的面剂子,再把面剂子一个一个揉搓成馒头就OK了。揉馒头也是有讲究的,揉得轻了面的柔韧性不好,蒸出来的馒头口感也不好。
当然,放锅里蒸馒头也是有讲究的,把握火候很重要,放早了,馒头会扑塌得没有型,放晚了火太大有可能把馒头蒸死发不起来成为死疙瘩,必须等锅中的水半开快开时把馒头入锅,还要小火烧一会儿,等馒头全部发起来再转大火,蒸出来的馒头才会好吃。
蒸的成功的馒头,一掀开锅盖,一股香甜的原面味儿直冲鼻孔,一锅圆圆胖胖的大馒头又白又亮,用手轻轻按一下,小窝立刻弹回来,咬一口又暄又软又有劲道,才叫一个好吃。
记得小时候母亲第一次教给我和面时,第一条要求就是:和面必须做到三光——盆光、面光、手光,就是说和好面时,面盆、面团和两只手都必须干干净净,盆上手上都不能粘着湿面,面团也必须柔软光滑,不能邋里邋遢里一半外一半。外祖母还说,和面不擦盆充不起干净人,所谓擦盆就是指和完面面盆必须干净光滑,盆壁上不能粘着一丁点儿面糊,当时我脑子有点儿转不过弯来,非跟外祖母拧着说:如果她很干净,只有和面的盆子没擦干净,就充不起干净人了吗?外祖母说,对啊,只要和面不擦盆她就充不起干净人。可是我还是不服,人家别的方面都很干净,凭什么只是面盆不干净就不是干净人了呢?现在想来当时真是扪筋,就是转不过弯来。
我们老家是山区,世代以农耕求生,在旧时代妇女不出门以做家务为主的年代,女人面案上的活计怎样是考核一个女人娘家的家教和女人的持家能力以及有没有照顾丈夫生活能力的依据。母亲说,她那时的新媳妇,进门的第二天就让她和面擀面条,婆婆要在旁边亲眼看着进行考察的,如果面和得软硬度不合适,擀出来的面条肯定不好喝,面软了下到锅里容易烂,会煮成面糊,面硬了,擀出面条咧哧八瓣,不但面条的面相不好,煮出来也会咯牙不好喝,所以,能过婆婆的第一道考察关就不容易,很多在娘家没学好活计的媳妇都被难为得掉眼泪。
曾经我们单位办公室有十几个女同事,说起做饭,一个个都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包水饺、烙盒子、炸油条、包大包子,几乎都会做,而且讲起来头头是道,那些平时打扮得光鲜亮丽,穿得时髦漂亮,工作上也不甘示弱的女人们,个个都是好主妇、持家有道。想来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就是把女人们都训练成了持家能手,不但过日子善于精打细算,面案上的活计更不在话下,勤劳勇敢善良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的女人们身上体现得最典型,我们这一代的女人们不但能洗手作羹汤,还能挣钱养家,个个都是好样的。
不要小看女人和面蒸馒头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平淡简单,其实需要女人付出时间、精力和耐心,和面需要近半个小时、揉馒头需要近半个小时,蒸馒头还得半个小时,加起来就是一个半小时了,把一个个馒头揉好也需要耐心,当然手掌与面团的亲密接触也让女人感觉到面的柔软和可塑性,揉搓馒头的过程也磨练了女人的柔韧性。
中国的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女人,她们最柔韧,最能吃苦,最肯为孩子为家庭付出,这也是造就了中国女排的8连冠和中国女足的辉煌的人文基础。
现在随着服务业的发达和物质条件的改善,下一代的女孩都不太会和面蒸馒头了,但是受母亲们的影响,她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应该不输于上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