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丝思的头像

丝思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2/11
分享

让历史照进现实—— 从萧红的《呼兰河传》说开去

让历史照进现实——

从萧红的《呼兰河传》说开去

时光飞逝,转瞬百年。 1911年到今天一百多年了。

中学时一点都不喜欢中国近代史,打开那册课本,扑面而来的都是失败、投降、讲和、割地、赔款、镇压农民起义,感觉整个中华大地都浸在水深火热之中,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教人想扯着自己的头发大叫几声才舒服。

但是,因为听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最近又强迫自己重读了中国近代最不忍回顾的那段历史。

近代,西方列强用鸦片、大炮,坚船利舰,打开了大清的国门,无力反抗的清政府被迫签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据查,光是1916、17两年,清政府就对外赔款3600多万两白银,白花花的银子像流水一样哗哗地流进了列强们的腰包。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3600万两,取个中间数值,按一两合人民币180元计算,折合人民币64亿8千元,那可都是百姓们的血汗钱啊,百姓穷得破衣烂衫,衣食无着,政府却把64亿多元人民币白白给了打我们欺负我们的列强,真是可恨的腐败无能的政府,可恨的西方列强,万恶的剥削制度,他们吃人肉喝人血,所犯罪行罄竹难书。

不读那段历史,就理解不了《呼兰河传》里那让人不忍卒读的故事,理解不了那时的百姓何以活得那么卑微,他们低到了尘埃里,不开化到了教人震惊的地步。

因为不喜欢近代史那些不堪回首的历史的缘故,也因为中外文学史上值得读的好作品实在太多,我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些作家的作品不怎么感兴趣,特别是女作家的作品,就更不感兴趣,觉得她们无非是写些反抗包办婚姻,土地革命之类的内容。

认真读过鲁迅的多数散文、小说作品,读过郁达夫、钱钟书、朱自清、朱湘、沈从文、徐志摩等等一些比较出名的文学家诗人的零星作品,别人的读的很少,女作家认真读过张爱玲的一些小说,也是因为关注她跟胡兰成的爱情而关注了她的作品,其他女作家,像冰心、丁玲的作品只是在高中课本上读过,对萧红,约略知道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经常被提到,而且文学刊物上经常有人写她跟肖军及端木蕻良的三角恋情,知道她有名的作品是《呼兰河传》、《生死场》,也偶尔读过《呼兰河传》的一小部分内容,觉得不过是她回忆跟祖父一起生活的一些童年旧事,没有用心地读完过她的作品。

前些天听一个朋友介绍看过的电影《黄金岁月》,说电影主角萧红的身世如何可悲可叹,忍不住看了电影的花絮,只看了花絮就为萧红难过得不行了,也因此横下心来认真听完了她的小说《呼兰河传》。

不听不知道,一听居然被迷住了,萧红那叙事语言的简约传神,那讲述故事的绘声绘色,对呼兰河小城风土人情入木三分的刻画,都教我对萧红肃然起敬,小说里描写的小人物命运的凄惨,里面那些底层百姓的愚昧无知的状况,教我目瞪口呆,甚至心惊胆战。后悔听晚了,没想到萧红的文字那么好,那么打动人心。

怪不得鲁迅先生那么欣赏萧红,她真的才情过人。

萧红出身于一个富裕地主家庭,从小生活环境优裕,可惜母亲在她八岁时就去世了,爷爷是受过教育的,也最疼爱她,经常教她背诵古诗,不知是不是跟爷爷的教养有关,她的文字功底非同一般。她十九岁离家,22岁开始发表作品,最著名的小说是《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生死场》还没听,先说说她的《呼兰河传》。

在《呼兰河传》里,她从风土人情说起,把小城的每条街,每个行当,庙会的举办情况,那个东二道街的大泥坑下雨后怎样,水干了后怎样,泥坑里陷进去的人、马、大车、小猪、鸡鸭的情形,都写得细致入微,把小城的人情世故讲述得生动透彻,教人仿佛进入了那个小城,身临其境地感知着那里的环境和氛围,而且一步一步被她的叙述牵着,走入了她说的每一个故事中去。

我震惊于小说中描写的小城居民的愚昧无知,震惊于那时贫富差距的悬殊,震惊于那些集好心、无聊、愚昧、贫穷于一身的小人物对于更弱小更无助的小人物的命运的荼毒,真是偏见比无知更可怕,那些闲人们用偏见去点评和影响别人的生活,他们像戏院里的观众一样,冷眼旁观着弱小生命的被荼毒和扼杀,看完后发一声叹息,四散开去,仿佛别人的困苦就是为了当做自己说说闲话看看热闹的消遣。

那个天真无邪像一朵正要开放的花儿一样的十二岁的小团员媳妇(童养媳),被从遥远的地方买来,本来活泼可爱,清纯得像早晨草尖上的一颗露珠,她的笑容是那么灿烂,心地是那么单纯,对所有人都不设防,因为她的婆婆听了邻居们的闲话要给她来个下马威,就一次又一次地打她,小女孩被打狠了,喊着要回家,每喊一次都被打得更惨,甚至吊到房梁上打,甚至用烙铁烙孩子的脚心,那还是下马威吗?那是惨无人道的虐待和屠戮,是没有人性地糟践一个弱小的毫无反抗能力的孩子的生命,是在对一个没有任何罪孽的儿童施加酷刑,而她家里的两个成年的儿子,一个儿媳妇,一个老奶奶,另一个婶婆婆,居然没人阻止这样的恶行,那孩子被打得惨叫时难道他们的心都不颤抖吗,他们的心不是肉长的吗?他们不是爹生娘养的吗?为什么他们能对一个孩子那么狠毒?女孩受不了那样的荼毒,终于一病不起,只有一个被她婆婆请来做法为她驱邪的道士发现小女孩被烙铁烙坏的脚心后狠狠地教训了那个恶婆婆一顿,并讹诈了她一大把银子,教人出了一口恶气。那是什么世道啊?那愚蠢狠毒巫婆一样的婆婆也是穷人,就因为要树立她作为女孩婆母的威严,就那么狠毒地虐待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简直没有人性,教人想要杀了她。

那些邻居,总是跑去看热闹,从小团圆媳妇进门,一直到她凄惨地死去,他们一直在围观,在指指点点,难道听着小女孩那样的惨叫他们不心疼不同情不干涉不过问吗?也不是,小女孩被虐待得半死不活时他们也知道着急,给土方,给出主意治病,可是没有一个人想到让她的恶婆婆停止虐待她,并送那孩子去医院,而是教她婆婆给她请大仙跳大神施法驱邪,而那些神棍们不过是些装神弄鬼骗人钱财的骗子,多么叫人齿冷的冷漠和愚昧!特别是剥光女孩的衣服当众把她摁在滚烫的水缸里洗澡,女孩被烫得惨叫挣扎的情节,更是教我心寒胆颤,肝胆欲裂,而那些看客们看一次居然不满足,还要连着看三次,他们是怎样的麻木,怎样的冷漠,怎样的愚昧,那杀了人的世道啊,一个多么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就那样被她的恶毒愚蠢可恨的婆婆和那个冷漠、愚昧的社会一点一点残害死了。好心疼,心疼那弱小可怜又无助的生命,好恨,恨那群愚昧无知又冷漠的人,恨那个造就了那么多贫穷愚昧冷漠的人的社会。

还有那个常年在黑暗的磨坊里推磨做黏米饼子的冯歪嘴的妻子,本来是一个健康、阳光、能干、有一双黑亮的大眼睛,一条粗黑的大辫子的姑娘,人见人夸,就因为她成了拉磨人的老婆,就被原来整天夸她的所有那些人看不起。因为贫穷,在寒冬腊月,她刚生下来的孩子被迫盖着磨坊老板家的布袋,那狠毒的老板老板娘不但不同情他们,给他们安排一个更好的住处,还硬生生从孩子身上拿走了那几个布袋,并逼着刚生了孩子的女人和她的婴儿从磨坊里搬去草料房里,草料房里寒冷刺骨,孩子没被冻死,女人却越来越病弱,终于在生下第二个孩子时死了。

几乎写不下去,冯歪嘴和他的女人日日辛劳却吃不饱穿不暖,那些富人和闲人,眼看着他们贫病交加不但不伸出援手,反而冷眼旁观等着看他们陷入更大的不幸,那是怎样一个没有希望的时代。

读完那些故事,再对比着读近代史,更深刻理解了旧社会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怎样残酷地剥削压榨着底层社会的人民,导致平民百姓贫穷到了怎样的地步,他们的愚民政策,是怎样造成了底层人民的愚昧无知。

更理解了当年的先烈们为什么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推翻那个黑暗吃人的社会。更感谢伟大的先驱孙中山率先带领精英知识分子们推翻了封建帝制,感谢领袖毛泽东和他领导的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并让所有穷人的孩子上学读书受教育,从而让新一代的中国孩子摘下了愚昧无知的帽子,超越了他们父辈的眼界和胸襟。今天的中国之所以能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跟这些受过教育的劳动者们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关系,是教育激发了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说这个功劳比天大比海深也不过分。

萧红生于1911年,她出生之前的半个多世纪,正是中国近代史上遭受外国列强百般欺侮掠夺的几十年,也是封建王朝日趋堕落腐败无能的几十年,清政府闭关锁国残酷剥削底层人民的政策和制度,导致了军力落后,国力衰竭,西方列强已经发展到轮船火车大炮的年代,我们的大清政府军还在使用大刀长矛跟敌军作战,从而在跟列强们的交火中一次次战败,清政府被英国、法国、日本、俄国等西方列强轮番敲诈,被迫跟他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一次次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颜面尽失,他们对外卑躬屈膝,对内残酷剥削压迫,使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清王朝山河飘摇,老百姓被压榨得苟延残喘几乎难以生存。

在很多百姓几乎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清朝慈禧太后却常常一顿饭就要吃掉普通老百姓一辈子都挣不到的钱,当时平常老百姓的收入是一天一文钱,也就是现在的一天20块钱,而慈禧太后一顿饭就要吃几百两银子,也就是好几十万,是百姓的好几千倍。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慈禧太后的六旬万寿庆典恰恰也在1894年,来看看那一年她的生日的花费,光是在清政府《皇太后六旬庆典》上所记录的花费,就耗费了不下于一千万两的白银、黄金。一千万两白银黄金,够普通人民吃穿多少年?

这些封建王朝的统治者真是死有余辜,他们浪费了无数民脂民膏,榨干了百姓的血汗,百姓贫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统治者过个生日却还在大肆挥霍,花天酒地,酒池肉林,这样的对比是多么触目惊心。这样的统治集团不覆灭真是天理难容。

虽然《呼兰河传》里也有很大篇幅写萧红跟爷爷一起生活的温馨的小故事,可是那些美好掩盖不了底层人民处境的悲催,两相对比,也更显示了那时大多数没受过教育,没有生产、生活资料,生活在闭塞狭小环境里的百姓们生活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蒙昧无知。

感谢萧红,用她充满才情的笔,记录了那一幕一幕人间惨剧,让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那个小城那群人,只可惜为了逃离那个可恨的环境,萧红从身体到精神也受尽了摧残,31岁就香消玉殒,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