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明建的头像

孙明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22
分享

露天电影

江苏宿迁孙明建/文

       时间有时象一把残酷无情的剪刀,有时又象是一位变幻莫测的魔术师,就在不经意间吞噬着我有限的光阴岁月,现如今已经把我从天真活泼可爱的少年,摧折成饱经风霜、脸庞爬上皱纹的中年大叔,当我回头发觉时,唯有那些串串印迹刻留在特殊的时代。这些印迹时而到访我记忆的大门,时而穿梭到我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年代,时而让人感慨一代人有一代的娱乐方式,让人感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法,有时真想让自己再次回到从前,再做回那个年少的我,哪怕再看一场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稀奇,但对于70后的我来说,那是一种抹不掉的时代记忆,也是一份特殊的惊喜,因为时代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所带给人的感受也就不同。

那个时代的农村受经济、环境、家庭等因素制约,生活在农村里的孩子们娱乐方式大多数是推铁环、跳皮筋、踢毽子、丢沙包、捉迷藏、掏鸟窝、煸烟牌(就是把大人们抽完的空烟纸盒捡起折叠成三角形,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各自拿出同样的张数,先使劲的往地上打一下,打下去翻过面的就归打者,然后接着用力煸,煸翻过来的也归自己,如果还有未翻过来的,就由对方煸)等等。当然,看露天电影是我生活中最兴奋、最开心的事,只要听说哪个地方有放电影的无论是几里路甚至几公里,我都会拿着板凳奔赴电影场,虽然那时才几岁,但为了能看到电影从不怕路有多远,兴奋之下也感觉不到累。

放映地点一般选在农村的晒谷场、学校操场边上或者是在生产大队部院子里,几个年壮的人找来两根木柱,然后在在泥地里挖出两个坑,把木柱插进去埋上土踩实,再拿出放电影用的白色宽大的幕布,吊在柱子顶部并固定幕布四个角,然后放映员找好位置,调整距离摆上放映机器,发动自带的发电机发电(那时还没有用上电,家家都点煤油灯照亮),放映员调试好后就可开始放电影了,简单的说就是一块幕布、一个放映员、一束白光。

我和小伙伴们会在电影放映前半小时或更早些到电影场,这样我们就能选到最好观看位置,因为看电影的人特别多,不仅有我们本大队的人,也有邻边生产大队的人,男女老少非常拥挤,场面也非常热闹。由于我人小挤过他们大人所以每次都早早到场抢占位置。记得那时候的影片主要以戏剧和抗战片居多,我不喜欢看甩大袖的(戏剧电影),最爱看的是战斗片,如《红日》《上甘岭》《地道战》《英雄儿女》《智取威武山》《林海雪原》《侦察兵》《战地黄花》等等,当然我也爱看侦破片,如《黑三角》《一只绣花鞋》《秘密图纸》《冰山上的来客》等等,如何遇到下雨天,一般都是提前散场或改期。

每次得知要来放电影消息,我都会向大人们打听今晚放什么影片,或者到现场问一下放映员,如果得知是战斗片或者是抓坏人电影我心里就会很兴奋,如果有甩大袖映片心里就会失落情绪。还好,每次放电影一般有2-3部影片,在这些影片中总是会有1-2部是战斗片或是公安破案抓坏人电影,当放映戏剧电影时我会趴在凳子上睡会或者让同伴帮我看好凳子,自己到场外“疯”一会,直到放我喜欢的电影时才回到座位。在放电影现场总会有招来一些做生意的人,他们主要是以卖冰棍、瓜子、花生等为主,大人们会三五人前去买,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只能围观凑热闹的份。

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年代造就不同的快乐。这些时光虽然已经过去快四十年了,但童年快乐的笑声至今仍萦绕在耳边,因为我们那时有一颗快乐的心。

时至今朝,露天电影已成为了几代中国人共有的记忆。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露天电影一直是丰富人们生活的重要娱乐项目,尤其在广大农村,几乎成了露天影院的全部要素,一直到八十年代末露天电影渐出历史舞台。从2000年起,文化部在全国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露天电影带着怀旧色彩又出现在农村,不过观看电影的人数已非昔日,那种感觉也大不如从前,再也找不回露天电影曾经带给我们那个时代的快乐和感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