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飒爽,稻谷正熟,又一个中秋到来,抬头拾月,触景生情,不由得思念家乡。天涯共此时。远方的亲人,明月的呼唤你可曾听到?
不知怎的,逢近中秋,月亮总是出奇的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笔下的月亮仪态万千:江上月、水中月、如钩新月、晓风残月、春花秋月、松间朗月……即使伴着淡淡的乡愁,却依然是美不胜收的。
每逢中秋来临,月光孜孜,我推开楼窗遥望。默默感受圆月温馨而嫩绒绒的气息,有银光如瀑洒来,纷纷扬扬覆盖躯体与魂灵。
工作在外,每逢有月亮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故乡的月亮。
我的家乡是中国的西南边域宣威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中学以前,我错误的以为宣威就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了。后来走出去,才知道外面有比宣威更大的城市。但月亮,还是家乡的圆大。山里的娃,对于月亮,总是有着某种特别的情愫。孩提的我每到有月亮的时候,总以为月亮是从山里钻出来的。月亮悬在天边,闪闪发光,银白的月光照在人身上,银银的亮。躺在床上,睡不着就盯着月亮看,好像整个人都被濡湿了。母亲常说,月亮里住着一个美丽的仙女,我总会好奇地盯着圆月仔细看,看那个美女身在何处?有时甚至想象一个美女盘踞在圆月之上。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农历八月十五是嫦娥下凡到人间的日子,月亮比平常更大更圆也更亮。中秋这天晚上最兴奋开心的是我们这些孩子们,因为可以吃到盼望已久的月饼。其实,在中秋临近的前一个星期,我们就开始兴奋了。因为从那时候开始,月饼就跑上了餐桌。那时的月饼像个圆盘那么大,母亲拆开包装纸,用刀切小,一家人就可以吃了。母亲规定,一天只能吃两块。所以,那段时间,我基本每天都可以吃到月饼。有花生的,有火腿的,有紫苏的,吃起来甜腻腻、香喷喷。
月光是带有母性的光。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亮当空,月光痴痴地照着我就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一样温暖。小时候,月亮是一盏大灯。月儿不知什么时候升起来的,一轮银润的满月,泻着柔柔的光,大地顿时有了安详。月光晚上给我们带来光明和快乐,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美好想象。每当明晃晃的月亮升上屋后的山头,月亮的暗影便逶迤在房前屋后。晚上无事可干,人躺在高高的松草上昂头望着皎洁明朗的月亮,数着闪烁的星星。中秋要吃板栗。板栗是白天从树下捡拾来的,一人分一颗,咬开皮,细细的嚼,慢慢地吃,板栗的甜香充溢着节日的欢乐,使得中秋这个团圆之夜氛围更加浓郁。晚上吃完晚饭,我会偷偷装一块月饼出去,分给玩伴们吃,一人一小块,吃完舔舔手指,简直太香了。
我家门前是一条大河,明朗之夜,我和伙伴在河边游玩,一个圆圆的月亮倒映在清水河,清风皱起,水一动,月亮也在动,那晃悠悠的微妙动感和宁静不禁让我生出许多奇怪的想象。于是,我捡起一块石头向水里扔去。只见水里的月亮像镜子碎了似的忽闪忽闪地一阵动荡后,又慢慢恢复了圆圆的样子。这时,我才发现不管怎样惊扰水面,它总是像镜子一样映着天上的月亮,那一天一水相映成趣的意境就像永不枯竭的溪水,一直在我心里流淌。
毕业后远离家乡。从此再也没见过月亮升上山头的美妙景致和溪水里那个柔润的月亮了,我总觉得异乡的月亮总不如家乡的月亮那么圆润明朗。所以,每逢佳节,尤其中秋这样的日子,我便格外想念家乡头顶那颗圆圆的月亮。
月是故乡明。这是诗人的千古绝唱,更是游子永恒的乡情。有月亮的时候,我会爬到山尖看月亮。有时睡不着,我干脆爬起来,不开灯,一个人打个盘脚坐在床舍上看着月亮光发呆冥想。看不见月亮,我会伸出头去找寻月亮,只要看见点月光我都十分兴奋十分惊喜。
月色无声,中秋月总是偏爱静谧的乡村,一个暖意融融的庭院,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围台夜话,喝着茶,吃着月饼,聊着家长里短,那样的场景该是极温暖极明亮的。
中国文人写中秋的诗词很多,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之明洁,月之圆润,月之光亮,每逢佳节,举目遥望,天上明晃晃的星星,人也倍加思亲了。
中秋月圆。中秋的月总是圆圆的,亮亮的,人们想起中秋,总是想起天边那耀眼的团团圆圆的冰轮。民谚云:“八月十五云遮月”,这是在说好景难全,好事多磨的意思,是饱经人生阅历之后的哲理。
晚秋,如水的月光荡漾下,使人通体透亮。夜阑人静,烛影轻曳,青烟如缕,此时桂香袭人,月华如洗,想人间至情,莫过于此了。有那么一刻,仿佛自己与天上的神对话,那些流淌在心尖的银光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我最想的,还是一家人团聚过中秋的那个场景,那份心情,那份温暖。
月华皎洁,我躺在棉床上静静地想,不知什么时候就睡着了,梦里,梦见故乡,故乡朗明的圆月。我向着父亲母亲说了一句“爸妈,中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