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舒心的头像

舒心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29
分享

美的文字、美的情怀、美的心灵 ——李超老师抒情摹景散文印象

领略自然是享受生命,摹写自然是寻回自我。无论日常的生活有多么忙碌,我们不妨忙里偷闲,让自己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想想遥远的未来,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人生之旅。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和力量,提高生命的内涵和容量。老师的文字,思想平和,自然本真,娓娓道来中见性情与怀抱。

世上或许没有哪种文字像随笔散文那样,一下子把阅读者带入或悲或喜的情感旋涡,一下子激起你的经历过往,使你全身心地跟着文字波动、震颤起来。借着老师文字中饱满的情感走进诗意的深处;在那里回忆大学校园,在那里想象那片曾经熟悉的槐花和芦苇,在那里眷念南湖的一草、一木、一尾鱼。这是一种奇妙共通的境界,我觉得我与老师有这样一种共通。我喜欢老师的随笔文字,每次阅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仿佛炎炎夏日一阵清风袭来,继而滑过耳垂,那种清幽的浸润感,十分沁人心脾。

第一次见老师,是在曲师教学楼四楼。课间,老师站立在楼道安静看风景,我当时不知眼前这位便是教古代文学的李超老师。瘦小的身材,无比的干练和精神,眼睛里闪着光,炯炯有神,苏东坡有词云:“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形容老师倒很有几分贴切。后来在学院的教师简介上识得老师之名,脑海中便会悬想老师“子曰诗云”的样子和讲解唐诗、宋词时的神情。第二学期选课时,我特意选了老师的古代文学课。听老师的古代文学,如沐春风,既不犯困,又十分专注。大学课程能做到这一点很难得。老师专心做学问,做教学,将古代文学上出一种高度与新意。我曾经有过一种意识,不好好上老师的古代文学,内心会生出愧疚和不安。很多时候,古代文学的“美”深深吸引着我。到了大二,我与老师因文字慢慢熟络起来,在文学文字上聊得更多了。可以感受到,老师热爱自然,喜爱文学,时常徘徊于湖泊山水间,驻足于一花一草前,老师骨子里有一颗安然恬静干净的内心。他的那种浪漫主义思想,那种寄情山水的人生心态,那种对学问的探究精神,真的让人钦佩。不由得联想到老师课堂上所讲的李白来。李白以“诗仙”的飘逸活在人们的心中。他喝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游山,“五岳寻仙不辞远”;他写水,“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高兴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悲伤时,“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惆怅时,“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愤怒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着神奇浪漫的色彩。李白的一生能给人很多启示,比如如何看待自己的处境与人生。老师也依稀有那么一点李白的影子,敢于展示真性情,做真人。尤其教育教学上,为真老师,充分践行教育的真心和真情。从课堂到闲暇文字,从云南到故乡,文字中见性情。老师一副斯人独憔悴的寂寞和静美,他在徘徊什么?他又在等待什么呢?我想,那是一种美的憧憬和向往吧?!

老师有一颗干净美丽的童心。去年的那个夏天,我在等车的间隙偷偷溜进曲师,我第一时间奔向的就是南湖。南湖,是曲师人共同的眷恋。栩栩杨柳,湖波翩翩,怎一个“美”字了得!我围着湖转悠,在一处湖岸边偶遇了老师。老师还是印象中的样子。我们畅聊了近况、工作和文学。老师转身走到树下,看到一个个小窝窝,那是我们儿时经常玩的游戏,用一根小草茎顺着土窝旋转,或者用食指旋窝窝,一小会儿可以旋出一条小虫来。你看,老师纯任本心,严肃又不乏可爱,甚至有几分童真童趣。

之前读过老师的博士论文专著《元代江西文人群体研究》,觉得好,特意为老师写了一篇新闻稿。老师每每见了我都说感谢,说无形中让更多人知道这本书的问世。这是一本大架构的专题研究,再现元代江西文学之盛。老师挚爱古典文学,在他的熏陶下,我们那一届很多学生都喜欢古代文学课。我想不光我们那一届,我们的师兄师姐和师弟师妹们该是也极喜欢古代文学。老师的古代文学课在曲师人文学院有很好的口碑,达到抢手的地步。因为老师确确实实上出了古代文学的美感与魅力。每学期选课时,很多同学因网卡顿而遗憾地错过老师的古代文学课。我现如今也是老师,自我觉得,这是一份无尚的荣誉,它甚至比获得什么称号、什么奖励要实用、有价值得多。

老师曾在一篇《我的教学感悟》里写下这样的文字:“我是江西吉安人,那里是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的故乡。我爱我的家乡。我从小生活在一个教师家庭,生活在校园里。父亲在工作之余,经常会向我讲起某某老师的课上得精彩。我想做一名好老师,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这成为我不懈的追求。”细细品读,老师在文中所提到的教学感悟,包括做老师和做班主任的思悟,深深地启迪着我。乍一看,你会想,这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呢?老师于2000年大学毕业走上三尺讲台,在江西吉安市第三中学做了五年中学语文老师,于2005年又开始读研读博,2011年来到曲师任教。从专科,到自考本科,再到硕士、博士。从一开始,老师注定就是个传奇!

令我印象极深的还有老师在17届学生临毕业时,送给师哥师姐们的一句话:“做一个有温度的、干净的、大写的人”。这句话到今天也一直启悟着我,像我的人生坐标,给予方向导航。我也时常把它传输给我的学生,让学生们向着这样的座右铭前行。

因了我们都喜欢文学,故而得以结下文字之缘。这种情缘甚至超越师生,是文字上的知心之交,是相互看重的读者。

老师喜于写文,更乐于随意拍摄曲师美景发在朋友圈供人赏阅。对于毕业生而言,文字和图片也是一份特殊的“书信”,通过“文心如故”这个纯文学微信平台、或者老师的微信、QQ朋友圈默默地邮寄给曲师走出去的学子们。在我看来,老师是曲师的动态兵,让毕业在外工作的学子们在想念母校眷恋家的时候,依旧能够时刻感受曲师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说起“文心”这个纯文学公众平台,我是极钦佩李老师以及他所带领的文心团队成员们。没有一分钱经费支持,全凭一份热忱和爱好,坚持到今天整整两年多的时间,推送文章数百篇。这是多么难得的毅力。

老师的抒情摹景系列散文很惹人喜欢。尤其是师院毕业出去的学子,每稿必读。我的父亲在关注了“文心如故”公众号后也爱上了老师的文章,有时甚至发语称赞。譬如在读到《春风二月颠》时,父亲觉得老师叙事艺术了得,春风在老师笔下写得栩栩如生,文字读起来厚实清新明快。在读到《清明四月天》时,父亲即说:“道奇(我的小名)!你老师的《清明四月天》,写的好啊!对雨后的自然观察,用很美的文字表达出来,引用“阳光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还有写蔷薇。太细致入微了”;接着又说:“文人就是文人,年后第一场雨,我们只会想到一凹子的庄稼,其二才是万物生长,想表达还表达不出来。”父亲表现出了对老师的深深钦佩,算是铁杆粉丝了。老师教学之余创作了大量抒情摹景随笔散文。譬如《铺满酢酱草的校园》、《那一片蒲公英的花朵》、《柳叶儿黄》、《南湖雨韵》、《三月的南湖》、《清明四月天》、《欲采蘋花不自由》、《梅花开了》、《午间的阅读》、《豆花结子是滇南》、《春风二月颠》、《槐花天影  芦 苇芊绵》等12篇文章,每一篇都充满着灵性,那些文字仿佛会跳跃,仿佛是活的汉字,仿佛有了生命。相较于前期的文字,老师最近两年写的随笔散文愈加厚实。

无论诗歌,散文,随笔,小说,文由心生,诗由情著,最动人的文章皆来自于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抒发。只有用真情实感写出的文字,才会与读者产生共鸣。透过这些坚硬温暖又柔情似水的文字,似乎可以直击老师的性情、心灵、足迹。老师来云南工作后的随笔散文多与曲师有关,且多与曲师的南湖紧密联系。南湖,是众多曲师学子心灵的栖息地,也是老师的心灵栖居之地。正如他在《初识曲师》中写道的那样:“我理想中的校园,当有山,有水。因为有山就有树林,远离尘嚣,空气清新,会有鸟儿飞落栖息,可以听到鸟的欢鸣;有水就有鱼儿,就会感受到鱼跃水面的畅快和轻灵。曲师就依傍在山坡上,还有几处山林没开垦,就让它们净化校园的空气,栖息闲来的鸟儿吧。那水是明丽的东湖、南湖,它们温润如玉,宁静可爱,涤荡人心。更兼曲靖宜人的气候,使这座校园四季风光无限,美不胜收。”

故乡是一个人成长的精神底色。南湖就是老师的精神家园。我始终觉得一个心中有故乡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宽厚而温暖的,正如老师,他呈现出的文字也是浸润了南湖的水汽和色彩,有南湖独有的柔情与绿意。他的一颗漂泊游子之心仿佛终于有了倾听者。

从老师的文字里我仿佛读出三个影子,一是朱自清,再是季羡林,隐约间包含着汪曾祺的印记,甚至有着孙犁的风范。但读到后面,却愈发像梁实秋的文笔。老师说:朱自清、梁实秋、石评梅,还有很多现当代诗人,都深深感染过他。石评梅写出了人间最凄怆的文字,令人遐思万种。但其实,老师的文字谁也不像,就是独属于老师的文字风格,用我的话说是“文气”。这是多么难得的笔触。这种真性情,这种笔触让人既感且佩。

老师在“文心”的每篇作品,文字娓娓道来,润心舒肺。那种浸润感,是其他的事物无法比拟的。无论是《三月的南湖》、《清明四月天》、《春风二月颠》、《豆花结子是滇南》,还是《槐花天影 芦苇芊绵》,无不是一幕幕直观美的呈现,像一个刚出浴的玲珑婉约的美人。字里行间又不失厚实与功底。我心说:这是我喜欢的文字。字里行间透露着细腻的温暖和绝美,那些生命的契机,那些洞察细致的绿植和繁花在老师的笔下,如同活了一般。

散文门槛低,入门容易,可要真正写出好作品,那是相当难的。老师的散文不矫情,散文里掺杂思考见地和历史的印记,使得文字更加厚实。即如最近的《槐花天影 芦苇芊绵 》这篇文章,文中所写:“只记得那些个午后,暗淡的屋子,一盏橘黄的灯光。门开着,我在等待着什么。一本厚厚的《槐园梦忆》,出现在我书桌前,依稀记得海南出版社的字样。它竟让我痴迷,这是我读过最美的人间文字,是我读过最深挚的相濡以沫。”其实老师恰不知道,我见过许多写槐花的散文,却都不如老师的书写清新、灵动。还有“那些槐树倒看像极了孔雀舞”这个比喻,十分形象贴切动人。我在想,老师当时是在怎样的一种状态下观察到并比喻为孔雀舞的……我想,南湖的一草一木,无不牵动着老师的心绪。曲师的天气、季节、草木、花鸟、虫鱼无不是他描摹的对象,无不是触动他心弦的景致。我想,有一天,读懂南湖,大概也就读懂了老师。

要真正了解老师,还得读他早期贴在QQ空间的日志文字,耐人追寻。

老师说:这两年稍觉随心自如,行政的烦扰,自由心性的难得,越复杂越深沉细腻。其实此前的文字也同样有思致。譬如《桂花的味道》、《长成一棵树的模样》、《清明忆故园》、《我从庐陵来(一):文山精神耀千古》、《我从庐陵来(二):欧乡古风遗韵远》、《我从庐陵来(三):秀美青原水潺潺》、《我从庐陵来(四):清清赣水隐白鹭》、《有一种情怀叫校园》、《胜境关走笔》、《娜姑行》、《我打树下走过(外一首)》、《我最原始的忧伤》、《小石子的爱情》、《相信永远》、《校园秋思》、《念湖之冬》、《冷到筛糠》、《一朵小花》等17篇精短文和一首诗歌。连同上面的12篇美文,算是一本准集子了。别看只是发在空间的文字,质量和水平要比那些报刊发表的高很多。我之前建议老师投一些期刊报纸发表,老师心性淡然,说:“不投了,平淡一些。”我越来越理解老师那种对文学的真正喜爱,这种喜爱无关乎发不发表。其实,老师早已在心里发表了。在报刊和作品饱和的今天,作品发不发表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的去热爱它,热爱文学。热爱,并坚持一直写。

老师说:很多时候回过头来读自己曾经写下的这些小文,常能感动自己。他曾经想过整合这些文字出一本散文集,名字叫《我从庐陵来》。他还说:发这些文字给我,因为知音难觅。老师很谦逊,他说这些文字说不上多好,都是这些年的心灵思语。但我看得出来,老师是很看重这些闲暇文字的。老师既有学者气,又有文人情怀,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散文中有关心迹流露、成长哲思、乡土和自然的描摹。可谓:至情、至性、至文。

我试图把老师的日志散文分为几类,但却又很难分类。挥之不去的乡愁,萦绕不断的思念,是一个鲜明的倾向。童年和故乡永远是人生的零公里处。老师身在滇南,由此及彼,芊绵的思绪,心性的思考和升华。《小石子的爱情》、《校园秋思》、《一朵小花》、《桂花的味道》、《清明忆故园》,放佛从遥远的记忆深处走来。《文山精神耀千古》、《欧乡古风遗韵远》、《秀美青原水潺潺》、《清清赣水隐白鹭》,如此诗意的题目,摇曳生姿的笔调,如“青原山,是一个优美的所在,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秀美的青原,是我可爱的家乡”。这是多么深厚的家情怀!在《胜境关走笔》、《娜姑行》、《念湖之冬》、《豆花结子是滇南》、《春风二月滇》中,又流露对滇南风物的熟悉和喜爱。在闲情笔触中不乏严谨的史料梳理,有学者散文的风致,这是老师追求的更高境界。

曲师、南湖、杨柳、梅花都似乎浸在透明的月光中,形貌、线条异常清晰,有的还熠熠闪亮;而展目远眺,层层山峰竟如水洗过一般,而且,仿佛施施然盛装而来,你能看见它们裙裾飘逸,襞折毕现,那些沿途所见所闻,那些曲师生长的树木,有如工笔画一般的精妙。这是曲师轻易不向外人展示的图景。品读老师的文字,仿佛月光下独自奏着一曲无声的音乐,一轮皓月当空,无边银辉泻地,乐声清丽而悠远,使人有飘飘然飞举之心。

一位哲人说过: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如此澄净空明的景象,是否也透露了老师内心所向往的率性而澄澈的境界呢?老师的系列随笔摹景散文,抒发人生咏叹,书写着自我表达,多少使人体验到一种美的情怀、美的心灵、美的启悟。

品读美的文字是一种享受与放松,它可以让你沉下来静静感受和思悟。如果你在都市浑浊的空气或汹涌的人流中感到疲惫,如果你在无穷无尽的信息包围中感到麻木,如果你在日复一日的生活轨道中感到被琐碎纠缠的时候,你抬头仰望星空,渴望自己的目光穿越云层,去靠近那无限浩渺的苍穹,也许你会渴望进入一个唤醒了想象力和被想象力呈现的幸福世界,也许你会回望自己的人生旅程,扪心自问,我此生孜孜以求的到底是什么呢?

有温度的写作,写下生活,写下行走,写下蚂蚁虫鸣,好的东西更记录生存的痛感。做人也是如此,一个有真感情,有思想的人才能写出“有体温”式的作品,才能为人之所爱,所记,所传。老师当是如此!

今夜忽而下起瓢泼大雨,静静地雨夜,我敲下这些文字,聊表师生情谊、文字情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