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舒心的头像

舒心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22
分享

蛙事

生命蜕变

我小时候爱放牛,一到周末或暑假,我整天的活儿就是放牛。牛是我童年时最好的玩伴,即便到今天,过去了几十年,我虽然没有再去山野放牛,但依旧觉得牛是我最亲近的动物,是我的心灵之交,我在晚间的梦境里能经常看见它的身影。我在文字里看到有关“牛”的字眼或者在书本上看到牛的图片,我都会异常激动兴奋。因为牛伴随了我一整个有趣欢快的童年。当然,伴随我童年的还有蝌蚪和青蛙。

我在放牛的间隙,常要去秧田里玩水。通常情况是,牛在草地上安静悠闲地啃吃青草,常是吃得津津有味,青汁横流;我嘛,偷溜到一旁的水田捉蝌蚪洗澡玩耍。我小时候喜欢水,普天下的孩子该是都喜欢水,所以小时候,你看那些孩子最喜欢玩水。我细致观察过,沟水田水里常有一种黑点晃动,浮来浮去,悠哉乐哉。一些水塘里,先是在透明的水层下浮游着黏乎乎的东西,这些黏稠的东西里有着斑斑黑点,几日后,黑点就孵化成幼小的蝌蚪,圆圆的小头,轻快的小尾巴,尾巴左右在水里摇摆晃动,蝌蚪就向前游去。夏天或者春天的水塘里,常能看到一群黑压压的小东西。没错,就是蝌蚪。夏天去放牛,天太热,干脆坐在水塘边,把脚脱了鞋,伸进清凉的塘水里,那些小蝌蚪看到新奇的脚,便一群一群地朝着脚浮游过来,有的啃吃脚上的死皮,有的围着脚不停的转,有的在脚踝边兜圈圈,这群小家伙可高兴坏了,人呢?只感觉脚上痒酥酥的,是一种舒服惬意的发痒。

宋代梅尧臣在《初闻蛙》中写到:“朝开南篱梅,暮闻北池蛙。何时科斗生,草根已吐牙。只畏草叶长,其下可隐蛇。游子且勿行,科斗成虾蟆。”蝌蚪从来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变成一只青蛙,尾巴消失了,肚腹生出肢脚。在蝌蚪没正式变成青蛙之前,它肯定以为自己这一生就是蝌蚪。在变成青蛙前,蝌蚪是离不开水的,离开了水,蝌蚪就会死;变成青蛙后青蛙从水里爬到陆地,每天蹦蹦跳跳,活像一个小僵尸。即使离开水,它依旧能够存活。我家门前曾经是一片菜地,一年四季绿菜常青,门口有一个小水潭,我在春天时捉了一些蝌蚪和鱼放进水潭,期望夏天长出更多的蝌蚪和鱼。可夏天时我再去看,鱼儿仍在,蝌蚪却不见了踪影。我走到水潭边,左脚刚迈下去,一只小青蛙“扑通”跳进了水里,原来那些春天的蝌蚪全都长成了青蛙。夏天有雨的晚上,门前的水潭总能传出“呱呱”的鸣叫声。那叫声一开始极聒躁,总扰得人睡不着。现在回忆起来,那叫声是极亲切的,总能抚慰人入睡。有一段时间,我在父亲泡酒用的大玻璃瓶子(酒喝光了,瓶子空放着)里养过蝌蚪。那时候穷,没有电视机,晚上无事就盯着透明玻璃瓶内的黑物看,它尾巴一轻微摇动,身子即刻冲向前方,那时候,蝌蚪对于我来说是新奇的动物。一个月后,再去看,蝌蚪的尾臀处生出了小巧的细脚,以前浮游靠尾巴,现在游动靠两只小脚奋力地往后蹬动。再过一个月,敞口的玻璃瓶内誊养的蝌蚪彻底不见了踪影,我当时误以为是母亲把我的蝌蚪放跑了,直到后来才知道,蝌蚪不是自己蒸发了。而是进化成长变成了蛙跳出玻璃瓶溜走了。那一段时间,每天晚上,家门前的水沟边都能聆听到蛙“呱呱”的唱歌声。自此,我对蛙有了深刻而贴切的印象。

谁能想到,一种常年生活在水里像鱼一样靠尾巴游动的小动物终有那么一天会变成在陆地上腾跳的青蛙呢?没想到,我们谁也没想到?这种生命的奇迹,只能用后人之语补充说:这是生命的蜕变。

关于蛙的联想

我脑海常常会浮现一个亲切的样景。一只蛙盘踞匍匐在水边的湿土上,前面两只爪子紧紧地按在地上,后脚蜷缩着蹬在地上,蓄势待发,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霸气模样。很多时候,蛙们像是在练功,应该是“蛤蟆功”吧!蛙的弹跳能力十分出色,在捕食猎物时,两条健壮的大腿简直像弹簧一样,往往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弹射出好几米远。我注意观察过蛙,更多的时间,蛙都是闭目养神。卧坐着一动不动,皮色与周围的环境相宜,如果不细心看,你是瞧不见蛙的。闭着眼的蛙像是一尊神。正如贾平凹先生所说的“聚精会神”,只有聚集精力才能见到神。蛙在闭眼的时候,我相信也能见到神吧!闭目即聚精养神,即闭目会神。所以蛙在假寐或静坐的时候,多是去见神灵(神明)了。所以村里老人常说,蛙是带有灵性的动物。

向蛙忏悔

我这一生是对不起青蛙的。面对蛙虫,我是低微而惭愧的。人也只有慢慢长大,才能越来越敬畏生命并为自己过去做过的一些错事而深感忏悔。

什么错事呢?为什么要向青蛙忏悔?

我小时候去放牛,爱去打青蛙(俗名叫拾蚌,一种可以烤着吃的蛙虫),每天提溜一根木棍,卷起裤管,腰上别一把镰刀,大摇大摆地走进秧田。秧田,多是近些年无人耕种的荒田,里面长满了各类水草杂草和水生植物。流水钻进去便漾满整块田,蝌蚪和青蛙就爱在这样的秧田安家。白天蹲踞在草岸边晒太阳,眼睛假寐。但只要听得一丁点儿响动,青蛙立马惊跳进田地,再要找它,难哉。我曾经问过二爷爷,为什么青蛙跳进去就再找不见了。二爷爷说:那蛙娃会遁土嘞!我当真信了。直到今天,也依旧相信青蛙遁土的理儿。

找到青蛙,常是隔一米远挥棍,先把青蛙打昏,再走近拿镰刀把腰身砍下,烤拾蚌一般只要大腿。蛙头去除。现在回想,那些年,我杀害了多少青蛙呀!记不清了,反正很多,我现在晚上做梦经常会梦见青蛙,椭圆型的三角头,两颗圆润的大黑眼睛,瞪起人来实在吓人。梦里惊醒,常是一身虚汗。青蛙是益虫,是人类友好的朋友,它可以吃害虫,保护庄稼。对于青蛙,我这一生都是愧疚的。我忏悔,为那些年自己伤害的小生命而生发虔诚的忏悔。这世间的任何生物我们都该敬畏和珍惜,都该细心地呵护它们。

青蛙的演唱会

夜间,青蛙是坝塘水沟小河的主人。夏天的夜晚,尤其雨后,整个村庄被青蛙的“歌声”吞没了。村外长满青草的小河,那是青蛙的大本营。青蛙是群聚的动物,它们很少有独唱,大都是集体大合唱。一只青蛙领唱,其他青蛙随即也跟着鸣唱起来。吃过晚饭,我们一帮小伙伴提着伞骨制作的射枪直奔小河边,只要有一只青蛙发现了人的气息就“扑通——”一声跳进水里。随后,其余的青蛙也都齐刷刷地从河边跳进水里。面对青蛙溅起的水波,我们只好踏月空手返回家。

夏天大暴雨的夜晚,窗户忘关,有些胆大的青蛙们便乘机跳进卧室,躲缩在床角边,探头感受着人的气息。我躺在床上,眼睛盯着窗外电闪雷鸣的天气看,闪电时隐时明,雷声轰隆隆一声接一声响彻天地。我不怕,反而格外喜欢这样的雷雨天气。很多时候,下暴雨的夜晚,我多是兴奋不已。一个人躺在床上看天看雨。进入深夜,见没有动静,配着窗口吹进的细风,青蛙鼓着塞,开始鸣叫起来,那声音像手机铃声,吓得我醒来。我用手或脚捶打着床板,青蛙吓得闭了嘴。隔一会儿,又叫。我干脆开了灯,下床找寻,常常是落了空,四下没有青蛙的身影。

查干说“蛙”

久居城市之人,需要清耳。清除那些繁杂喧嚣的市声于耳外,办法之一是,去聆听原始朴拙的自然之声,让心灵安静下来。譬如,去聆听风声雨声,去聆听蝉噪以及蛙鸣。

宋代曹豳有诗云:“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荫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春暮时分,有花悄然落下,冉冉绿荫与云天相接。而此时,林间远远近近的莺啼刚刚停息,青草池塘里的蛙声,却此起彼伏地热闹起来。然而,热闹终输于空静,因为周遭安谧若水,蛙鸣使夜色更加恬静。如斯情境,谁人不向往?

听蛙,也要讲究条件:首先要有水——池塘、湖泊、河流、湿地等。而后要有鱼蛙可赖以生存的水生植物,芦苇、菖蒲、莲叶之类。再就是,要有一个以“静”为先的优雅环境。让人唏嘘的是,那种无序的、喧嚣的、对景物的侵扰与不敬,是现代游历中常常看到的不文明行为。那个金贵的“静”字被抹去了。在这样的环境里,那些小精灵不受惊扰是不可能的,只有远远地躲避。

蛙命

这世上有人属狗,有人属猪。却唯独没有人生辰属相属蛙。你说奇不奇怪呢?蛙命是好的。蛙们每天居住在水里,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水乃万物之源。上善若水。水处低位而得道,利万物而不争。水造益于世间一切万物。青蛙生存在这样的地域,无论习性、脾性都是极好的。

莫言的蛙

《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20091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蛙》第一次深入触及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问题。超常的想象力,结构的新颖与缜密,可见出莫言对小说表现形式坚持不懈地探索。作品状写近在眼前的历史和身处其中的现实,聚集生育政策引发的种种情状,呈现出矛盾的人物、尖锐的问题、困惑的思考和文学的悲悯。对于莫言来说,处理即使是计划生育这样的具体主题,人以及人性仍是小说的不变主旨。

蛙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形象

神话在这里指人们为解决现实文化的根本性信仰问题而对原始起源故事的重新虚构,带有自然与超自然结合的某种神秘意味。蛙是中国重要的神话形象。辛弃疾曾诗曰:听取蛙声一片青蛙的蛙根据谐音也可以改成娃娃的娃当然还可以改成女娲的娲。女娲造人,蛙是多子的象征,蛙是高密东北乡的图腾,我们的泥塑、年画里,都有蛙崇拜的实例。这是小说里面关于蛙的最富文化意蕴的解释,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殖崇拜对象,作为高密东北乡生命崇拜的图腾,我们可以将蛙看作是神话的表征。

蛙的百科记录

青蛙又名田鸡,有的地方称水鸡,是黑斑蛙、虎纹蛙、金线蛙、牛蛙、石蛙和泽蛙等的统称。青蛙同样也是集食品、保健品、药品于一身的药用动物。药用,是食疗保健品、药品。据《东北动物药》记载:“青蛙鲜用或阴干行用,可全体入药”,有“利水消肿,解毒止咳”之功效,能“治水肿喘咳,麻疹、月经过多等”。其成体的胆、肝、脑、皮均可供药用。食用,是上佳的绿色食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载有:“南人食之,呼为田鸡,云肉味如鸡也”。“食之至美”。

诗中蛙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古时有许多关于蛙的诗句。唐代贾弇的五绝《孟夏》:“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吴融《阌乡寓居十首·蛙声》:“稚圭伦鉴未精通,只把蛙声鼓吹同。君听月明人静夜,肯饶天籁与松风”;唐·张籍《过贾岛野居》有诗句: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还有不记得是谁写的两句:何处最添诗兴客,黄昏烟雨乱蛙声陆游蛙声经雨壮,荧点避风稀”;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古之写“蛙”的诗句可谓之多。足见蛙也是人们为之描摹赞咏之物。

当然,最绝的当属毛泽东的《七绝.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是何等的霸气与豪迈,这种霸气与豪迈当属毛泽东才有。《七.咏蛙》是1910年秋,当时16岁的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所作,考题言志。诗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态的描述,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少年时期的远大抱负和博大的胸怀。既对那些富豪子弟嘲讽蔑视,又表达了年轻的毛泽东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尚还朦胧的领导群伦的英雄意识。所以,以此来看,“蛙”也是一种言志之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