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美育既审美教育。在当今世界,美的感知力对于一个人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发现美、散播美、感知美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徐悲鸿所倡导的,中华美育精神应该是《中庸》里阐述的“尽精微,致广大”。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近代以来,从王国维将美育和智育、德育并举,到鲁迅写就《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再到蔡元培发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思想家们从来都是站在民族兴盛、文明赓续的高度看待美育。
美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蔡元培曾言“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教育”,肯定其“陶冶性灵”“养成人格”的教育作用。然而,在泛娱乐时代人们对美即“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的偏狭理解下,在消费者社会人们对审美“水中月,镜中花”的感性认知下,美育的内容被误解、被滥用,逐渐向迷途易辙。
而培养品格、完善人格则是美育的宗旨。美育通过教育个体对美的正确感知,使其在心中形成正确价值排序,推动人生良性演进,通往明朗的生命出口。
从古人吟风赏月到今人听歌追剧,从屈原香草美人的浪漫情怀到王尔德夜莺玫瑰的唯美主义,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普遍而永恒的。因而,推行美育,指导人们通过追求美陶冶性灵、培养人格是必不可少的。
美育可促进智育发展。中国传统美育崇尚气韵生动,故而锤炼的是一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思维;强调移情于景,故而培养的是一种澄怀观道的主体精神创造性。这有利于人们摆脱思维机械化、走出逻辑死胡同,对心智发展大有裨益。
美育可推动德育发展。《论语》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充分反应古人在诗性感悟与审美体验中进行道德教化的美育意识。传统美育提倡的和谐之美,包含着中庸之道、天下大同、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哲思。爱美之心具有引申性,由此生发出的怜惜守护美的意识正是同理之心与道德人伦的起点。同时,美育还使人们的生命与民族历史紧密相连。当国人为《唐宫夜宴》倾倒、为千里江山图震撼时,就是在共享审美基因,培养民族认同。因此,弘扬中华美育,有利于打破虚无主义的桎梏,让国人更好地领会民族精神,理解中国智慧,于历史长河中觅得系泊缆绳,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把美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中。美育如泉,滋养着我们,使我们的生命之树扎根于历史文化的厚壤,茁壮生长,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