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精准扶贫脱贫纪实
引言
神农架,一个神奇的名字。神农架,一个住满神灵的地方。
神农架处处是春山,游人更在春山上。森林、河流、山峰……就像上天遗落在我们枕边的梦乡。时光的媚眼总是牵引着我们走向美丽神秘的神圣神农架。
神农架古称“木城”“熊山”“神龙山”。何谓“木城”?相传,神农皇帝生在厉山的石穴中,在姜水边长大成人,指水为姓,故为姓姜。他本是天龙所降,生就济世救民,其父是古少典国君,其母峤氏女安登夫人也属女中豪杰。一日,安登夫人在华山之阳游兴正浓,忽见有神龙投身,立即便怀了孕,一年怀胎生下一奇童,长得龙颜大眉,三天便会说话,五天便能走路,七天出齐了牙齿,三岁竟身高八尺有余。这奇童便是炎帝神农氏。何谓炎帝?因他生在南方,靠烈山起家,素有火德,以火纪官,按五行之说,南方丙丁火德王,故谓炎帝。何谓神农?因他最早教民播种五谷,最早发明耕田农具,世人才有了春播秋收,安居乐业。所以,百姓奉若神明,故以神农尊称。炎帝神农从小就有普度众生的菩萨心肠。他常常看到百姓因喝生水,吃生肉,备受疾病折磨,心下十分不忍。于是,他决定遍尝百草,寻找济世良药,解救百姓。他走呵,找呵,在秦巴山林深处的山宝洞扎下了行宫,为了在最高峰采拮到珍奇,他架木为梯;为了防寒避险,他架木为屋;为了向天帝复命,他架木为坛,跨鹤上天……遍尝百草七七四十九天,身中七十毒,终于採得了灵丹妙药《神农百草经》,药正三百六十有五,病正四百,成为中华医药的开山鼻祖。而这座山也就被称其为“木城”,后来便被称其为神农架了。1932年房县县长贾文治在他撰写的《神农架探察报告》中这样写道:“神农架起于何时,殆无可考,据土人言,昔时神农皇帝于其处采木建屋,工未竟而神农升天成神,空留屋架于人间,后人遂以神农架名其地。”又云“古木参天,翼蔽如城……浓林如墨,鸟飞难通……八月中旬降雪,翌年五月底始融,积雪山顶,达数月之久。且一年之中阴霾四合,罕见晴日。山顶常为云雾所笼罩,其土壤中含水份特多,故树上满生苔藓,如遇日光蒸发,瘴气时起,嗅之令人不爽。”足见“木城”之名不虚。何谓“熊山”?《山海经·中次九经》有云:“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入神人,夏启而冬闭……熊山,帝也”。一些学者认为,《山海经》讲的“熊山”,从名称、地理、方位来看,即今神农架。何谓“神龙山”?清同治年间编纂的《兴山县志》曰:“老君山其最高处曰神龙架,悬崖削立,林木蒙茸,人迹罕至”,又称“神龙山”。当年开发者,在神农架最神秘的原始森林深处发现一古碑。站在“东连荆楚、西通巴蜀、南达宜恩、商贾之要道也”碑文上仰视,足见神农架文化之深远,记忆之古远,历史之苍桑……
老虎走的路,哎!嗨!
猴子爬的岩,哟!嗬!
三步两打杵,嗨!嗨!
头梗腰不起,哟!嗬!……
神农架历史上是虎狼横行之地,也是流放之地,是避乱之地。说到神农架之蛮荒,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在距今一千二百年前的唐朝,薛刚带着一支人马,在官兵的追击下,且战且退,慌不择路。原来他打算经过神农架进房县去投奔卢陵王。三天三夜的急行军,人困马乏,偃旗息鼓。这天,队伍沿着湘坪河边的羊肠小道,翻过几道山梁,只见两岸高山夹着一条小溪挡住去路,派出的探马回报,前面是一道名叫黄岩的板壁岩,无法攀越,人马辎重无法通过,只有涉水绕道,从黄岩对面山头越过,才能前去神农架。薛刚低头深思片刻说:“从对面山头越过,恐有追兵,但只有这条唯一生路,罢了,罢了,兵不厌诈,不妨分兵把守山头,擂鼓退敌,让大军过去……”从此,人们把这山头叫擂鼓台。一千多年过去了,几经沧桑,古人曾浩叹:“黄岩遥对擂鼓台,悠悠岁月无人开,千古传说今犹在,开路除非圣人来。”
直到解放初期,神农架还是十堰、宜昌、恩施的不毛之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60年,一声春雷滚过群山,国家开发神农架了!千万大军屯集在长江和汉水边。一支开路队伍在长江边兴山安营扎寨,向北山开路;另一支开路先锋在汉水边房县树起大旗向南山进击!红、阳路上,第一辆汽车开动了;归、兴路通了,香溪河畔响起了第一声汽笛。原始封闭的神农架终于绽露出神秘的容颜。神农架除了是炎帝神农长期生活过的地方,还是贺龙、邓中夏、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也是屈原、王昭君的“故乡”。
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神农架被设为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先后由宜昌、十堰代管,现为省直辖。当年,“木头经济”是神农架的经济命门,也是神农架的代名词。随着神农架大开发,一度将神农架推向生态危机的边缘。从1958年到1981年,神农架累计向国家提供商品木材300余万立方米。火灾也伴随着神农架。不仅造成神农架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使神农架大量第四纪冰川遗留下的孑遗植物受到重创,造成的生态损失更是难以估算。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之音》甚至预言:“再过五年,神农架将从地球上消失”。时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的陈丕显说:“湖北如果保不住一个神农架,就是犯罪。”
1982年伊始,神农架保护工作纳入重要日程,森林防火成为头等大事。紧随神农架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86年,神农架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1990年,神农架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1992年,神农架被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列入亚洲生物多样性保护永久性示范地。2006年,神农架成为全国唯一的地市级绿色GDP核算试点。通过开展环境污染损失调查、旅游资源价值问卷调查、生物多样性非使用价值问卷调查等工作,科研单位完成了《神农架环境经济核算报告》及《神农架绿色财富核算报告》,并于2006年12月底在北京通过了专家评审。神农架为自己为国家攒下一份丰厚的“绿色财富”。
筑梦五十载,碧绿慰我怀。脚踏神农架这片绿色的土地,让人无限念想这辽阔的绿色海洋。神秘神奇神圣的神农架,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总人口7.89万人,下辖6镇2乡、两个正县级事业单位。神农架平均海拔1700米,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六座,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多座,最高海拔神农顶3106.2米,号称“华中屋脊”。神农架蕴藏着高等维管束植物2671种和动物近500种,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的一、二类保护植物有28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珙桐、香果树、连香树、银杏、红豆杉等32种,神农架独有植物42种。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华南虎、金丝猴、金钱豹、金雕等70种。它几乎囊括了北自漠河,南至西双版纳,东自日本中部,西至喜马拉雅山的所有动植物物种,是当今世界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91.12%,保护区内高达96%,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013万立方米。每年释放氧气300多万吨,蓄水30余亿立方米,城区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2300个/cm3,全年空气优良级天数稳定在350天以上,在原始森林区,负氧离子甚至达到50000个/立方厘米以上,是国内负氧离子高浓度地之一,远超出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清新空气的标准(1000个-1500个/立方厘米)。神农架因而被誉为“绿色走廊”“华中之肺”“天然动植物园”“生物避难所”“动植物基因库”“亚洲生物多样性永久性示范基地”“中华药园”“中国天然氧吧”。2016年在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神农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个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三块国际顶尖生态品牌的保护地。神农架既是 “国人最向往十大康养目的地”“全国十大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潜力避暑旅游城市”……又是“国家级自然类型野生动物保护区”“国家级中蜂保护区”同时还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之一”。望着万山朝圣、绿色飘扬的神农架,真不愧为“北纬31°上的绿色奇迹”!
可是,集“华山之险、泰山之壮、庐山之秀、峨眉之幽”一身的神农架,在2018年以前还是绝对贫困地区。为此,2020年8月12日,我受神农架林区党委宣传部、扶贫办、作协委派对神农架“兑现军令状”实施情况逐一了解,前往阳日、木鱼等地采访。这次任务重,时间紧,22日要完成神农架全面脱贫攻坚综合报告。汽车奔驰在龙溪村的山路上,像穿越远古隧道,时而山回路转,时而天上云间……我的思绪却想象着神农架扶贫攻坚之路,或许就像这条山间公路一样艰难,而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却一直没有停止过思考……
第一章 沉甸甸的使命
由于神农架发展肩负着保护的重任,所以保护与发展日益矛盾突出,致使神农架经济发展受到根本制约,有树不能砍,有矿不能采,有猎不能狩,有水不能发电,抱着金娃娃,旺财不敢发。从1970年建区以来,神农架经历了粗放开发、有限保护、探索转型、绿色发展四个阶段,实现了由伐木人向护林人、木头经济向生态经济、深山穷区向生态旅游名区的嬗变。每个发展阶段都镌刻着神农架人奋斗的足迹。
然而,层峦重壑的阻隔,也给神农架林区带来了沉疴般的贫穷。单是从神农架林区扶贫办提供的一组数据,便令我看到了神农架人往昔的艰难:2014年,神农架这一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于一身的林区,经过政府的大力扶贫,依然有建档立卡摸底贫困对象6003户17512人,贫困发生率34.75%。经“三进八出”回头看和多次动态调整,精准锁定为5348户15793人。这就是神农架的区情,也是历史留给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和全区人民的一份最具挑战性的考题。
神农架林区党委副书记、政府区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刘启俊说:"我们这里的贫困,是'富饶的贫困'。”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在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如何走出“守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却养不活一方人”的魔咒?如何摆脱这"富饶的贫困"?如何立下扶贫攻坚“军令状”?如何精准脱贫“摘帽”?沉甸甸的使命,山一样压在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的“心头”……
2014年1月3日,神农架成立了由林区党委书记周森锋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5年5月24日下发了《神农架林区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方案》;2015年11月2日召开了誓师大会;2019年7月1日,神农架林区调整神农架林区党委书记周森锋任第一组长,林区党委副书记、政府区长刘启俊任组长,政府副区长沈绍平任常务副组长的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十六字方针,坚持“保护就是发展,绿色就是财富,文明就是优势”的理念,遵循生态保护规律、边远山区发展规律、旅游经济规律,深化“一园一地一区”建设,推动“小康赶超、转型跨越、绿色示范、惠民共享”。把保护与发展、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牢。深入落实“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领导+2名扶贫专干”专责抓扶贫。实行党委常委包保乡镇、区党政班子成员包保重点村,区乡村“三级”层层签订“两年解困、三年脱帽”的军令状。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驻村帮扶工作的要求,成立了8大扶贫与脱贫战区,67个驻村第一书记由区直单位主职兼任,17个重点贫困村落实了“驻村双第一书记”,选派了198名驻村工作队队长,组织93个驻村单位挂图作战,对8个乡镇、67个村考核实行全覆盖。举全区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
神农架规定,“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严格坚持“两不愁三保障”“五个一批”的脱贫标准。党政“一把手”每月必须用5天以上时间调研扶贫脱贫工作,落实17个重点村遍访到村;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得到全面的落实。坚持党委常委与包保乡镇驻村第一书记谈心谈话提醒、行业帮扶专责专项推进、五级人大代表在行动等机制。神农架接地气、可操作的精准扶贫施策,成了助力神农架精准脱贫的法宝。一时间,神农架随处可见党政领导们行走在田间地头,穿梭在扶贫产业基地,日夜商讨脱贫攻坚事项,扶贫驻村干部们爬山涉水披星戴月走村入户的身影……
在我的沙发上并排放着我对神农架林区扶贫攻坚的采访笔记和收集的扶贫材料,它们就像一行行诗意的文字眺入眼帘,我读着这些笔记,翻看着神农架的各种扶贫材料,就像和它们在交谈:
—— “头雁领航群雁飞”。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率先表率,林区人大、政协不甘落后,深入一线倾听村情民意,找准穷根,明确靶向,切实为当地老百姓解难题、办实事。时时想着贫困群众,处处服务贫困群众,充分发挥了林区“四大家”脱贫攻坚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带领神农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贴心人”“领头雁”。遇到脱贫攻坚问题,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一班人”坚持一周一解剖麻雀、双周一战情会商、一月一重点督查、双月一进位考评、半年三级书记一一述责工作机制。神农架林区党委书记、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一组长周森锋对全区扶贫攻坚调研后,用切身体会提出了“常见面、多帮扶、交朋友、树信心”群众工作法,要求工作队员做到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成效、满意程度四个“一口清”。在强化难点聚力方面,为确保攻坚拔寨,难点前移啃“硬骨头”。他把问题导向摆在桌面,手把手聚焦查找短中之短、聚力攻克坚中之坚。从2016年初,聚焦重点贫困村和脱贫难度最大的645户、1944人,直接由区、乡两级党委书记挂帅主抓,提早攻坚“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让神农架贫穷的山村变了样,让乡亲们看到了幸福日子的希望。
——生态环境要保护,老百姓也要致富。生态环境要保护,老百姓也要致富。神农架国家公园辖区内涉及5个乡镇的23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公园管理局通过与乡镇签订生态资源管护合作协议,实行社区共建共管,让老百姓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社会事务工作科科长梅拥军介绍,过去一些群众为了赚钱,不惜破坏环境和资源。如今,该局根据区域特点,从旅游业、生态农业、本地中药材业、本地珍稀苗木基地建设等方面,制定发展目标,投入帮扶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建设,助力逐步实现产业转型。木鱼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旅游接待集散中心。坪阡镇以大九湖生态搬迁移民为主,打造特色民宿古镇建设,发展旅游产业。下谷乡发挥中药材、干果等特色产业优势,通过培训和以奖代补,推广“农户+基地+合作社”的产购销模式,扩大产业规模。倘若有野兽破坏农田,怎么办?2018年,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投入51万元保费资金,为辖区范围内4个乡镇农户种植的1.8万余亩农作物实施兽灾商业保险。2019年,商业保险实施力度继续加大,还为近3000亩中药材和近7000桶蜂蜜购买了野生动物侵食损害、自然灾害商业保险,既保护了野生动物,又降低了农户因严格保护造成野生动物增加带来的种养风险。据统计,神农架国家公园辖区内5个乡镇及3个重点帮扶贫困村通过开展社区共建、精准扶贫、生态补偿等方面累计投入扶持资金超2000万元。
——我的笔记记录着一次在神农架林区统计局采访时,陈良云谈起阳日镇南垭村脱贫的巨变、南垭村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甜蜜生活。陈良云是神农架林区统计局驻阳日镇南垭村扶贫工作队员,他向我讲述了驻南垭村第一书记、林区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海波带领统计局扶贫工作队不忘“扶贫政策前脚走,返贫潮水后脚来”的教训,认真全面落实林区党委政府工作要求,严格执行“四不摘”政策,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与南垭村“两委”一道,坚持扶“志”扶“智”双管齐下,让“思想脱贫”成为“源头活水”。与镇、村、队一班人以掏心窝、交朋友、叙真情的“绣花工”细致开导贫困户自我加压,向内使劲,强化从思想上、行动上彻底克服“等、靠、要”思想,努力实现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转化。在本着“绿色、科学、增效、可行、持续”的理念为南垭村制定了长远发展规划的同时,还给脱贫户制定了脱贫发展计划。村规划是“近养猪、鸡、羊、蜂,中种猕猴桃、药,远办农家乐、游”的村、户产业发展规划,并结合各户差异化实施,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时,驻村工作队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铁抓手”、贫困户的“摇钱树”来抓。在帮扶村、户发展短期增收产业的同时,多方论证后将猕猴桃种植作为贫困户持续增收的重点产业实施,逐户落实种植计划,积极争取政策资金,集约化购买农户发展猕猴桃所需的种苗、肥料、水泥杆、拉丝、农药等生产资料,聘请农技员长期指导栽培管理,为贫困户购买种植保险,与多家区内外猕猴桃开发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解决未来产品的销售。全村贫困户已发展猕猴桃214亩,2020年已挂果,2021年将进入丰产期,预计每亩可获1.5万元的收益。在助力南垭村脱贫攻坚的同时,驻村扶贫工作队大力加强南垭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资金兴建村级公路、引水管道、危房整修、易地搬迁等项目,脱贫攻坚期内,完成扩建村级公路3公里、整修水毁公路5公里、硬化村主线公路2.6公里的出行畅通工程;新建大小水池26个,安装入户饮水管道3万余米、引入各户76户;架设光纤网络2万余米、安装立杆式智能路灯7盏;新建易地扶贫搬迁小区1个,新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7栋940平方米;新建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的集党员活动室、群众文化活动室、医疗室、政策宣传、村务公开阵地、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村委会办公楼;新建居民小区广场并装建体育器材,群众有了跳舞、健身活动场地,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经过几年的共同帮扶,2018年南垭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了精准脱贫。而今,“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旺,则农民富”已成为南垭村人的共识。南垭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前进。
——牛年开头,我在神农架林区扶贫办给国家电网公司一封感谢信上获悉,1995年7月,神农架被确定为电力部对口帮扶湖北的“三县一区”扶贫对象。25年接力帮扶,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在神农架电网投资16.97亿元,完成扶贫项目130多个,2万余人受惠,成为国家电网公司定点扶贫的五县区中,第一个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区。如今,17座光伏扶贫电站、1489个铁塔、1200余千米银线幻化成的线条不断拓展延伸,蜿蜒盘旋在平均海拔1700米的绿水青山间,点亮一个个村庄、映出一张张笑脸……
汩汩清泉流,娓娓动人曲。扶贫攻坚如大考,这一个个精准扶贫的缩影从侧面考出了神农架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以“凝神、精研、常态、有量、作细、开花”的工作姿态,精准把好识别贫困对象和致贫原因”的“脉”,仅2019年动态管理过程中就增加250人、减少334人。有4185户通过“两主业一技能”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脱贫;1438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了住房问题;2755户享受了危房改造政策;2000户家庭通过资源管护、河道巡护、交通维护岗等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脱贫……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不能上学。这是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对全区人民的承诺。林区教育局贫困生资助中心为全区956名大学生办理了生源信用助学贷款;通过各种渠道资助中小学65005人次,帮扶资金2400多万元。并在全省率先开展学前三年免费教育,惠及了全区1138名学生。而贫困子女家庭则通过多项扶贫措施脱贫;对困难群体依托政策保障脱贫,决不搞面子工程。同时,不断强化帮扶“两类对象”,还对132户364人脱贫监测户、154户445人边缘户保持持续关注,将他们及时纳入建档立卡系统管理,建立了防止返贫和帮扶机制,做到应扶尽扶,决不能让一个贫困家庭、一个人掉队,杜绝了因病、因灾返贫和致贫的现象。
2018年6月经国家评估组评估认定,神农架林区17个重点贫困村率先在全省全部脱贫出列,综合贫困发生率为0.29%,无错退、无漏评情况,群众认可度为93.42%,湖北省政府2018年8月7日批复神农架林区为全省首批退出贫困县序列。那么,神农架是如何兑现“军令状”?又是如何绘制脱贫攻坚绚丽的彩图?我整理着笔记,为了对神农架“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旅游扶贫、交通扶贫”等考题进行深入详细的探究,我信手纪实,不加雕饰。虽然只是一个个精准扶贫的情节采访,却有着小人物大情怀的担当。这些“小情节”在我的脑海点缀着神农架无数个精准脱贫的精彩小故事……
第二章 钱家湾村的幸福生活
2020年8月12日下午16时30分,我从龙溪村回松柏,汽车飞驰驶过阳日大桥,我顺便来到风景如画的钱家湾村采访。钱家湾村就座落在代家坪山包上,像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钱家湾村总户数267户,824人,6个村民小组,全村党员22名,钱家湾村委会成员3人,耕地面积807亩,其中水田125亩,退耕还林931.3亩,山林总面积22428.9亩,版图面积16.01平方公顷。森林资源丰富,盛产天然名贵药材。钱家湾村因地制宜,把资源转为扶贫优势,建立起了多家“野生天麻、小黄莲、二花、金银花”等20余种养殖基地。
钱家湾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刘家菊介绍说,钱家湾村原有精准扶贫66户198人,现共有精准扶贫户61户199人,2014年脱贫19户71人,2015年脱贫15户57人,2016年脱贫13户45人,2017年脱贫17户26人;其中五保13户16人,农村低保17户17人,公益性岗位2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均稳定超过了国家脱贫标准,实现了“一有两不愁三保障”,提前实现“村摘帽,户脱贫”的目标。
当我来到钱家湾村三组刘家训家,主人客气地摘了好几种葡萄供我们品尝。“多亏有了‘领头雁’,要不,咱哪能脱贫致富?”正在葡萄大棚忙碌的刘家训感慨地说,他家6口人,家里背了不少债,2014年初纳入贫困户。在林区农行的帮扶下,贷款15万元,发展葡萄园,当年底便一举实现光荣脱贫!
刘家训的葡萄园大棚就在他家阳(屋)后头,占地10亩,近3000株。望着粒粒饱满、颗颗甜蜜的提子、申丰、户太、无核白菊心、夏黑等葡萄,虽说受疫情影响,今年收入仍可望达10万元。“是党的好政策帮我家脱了贫,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做致富路上的追梦人!”刘家训的儿媳刘月红说。
用好精准扶贫政策,是践行“精准脱贫”的指南针。刘家菊说,钱家湾村通过对边缘户及达标不稳定和存在返贫风险的农户,采取“回头帮”措施,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建立“回头看”台账。制定并落实帮扶计划。按照年度脱贫人口后续产业巩固发展计划,林区农行、人防办、阳日镇、钱家湾村三级签订产业帮扶脱贫目标责任书,催生出了一个个脱贫致富的小康人家,将一个贫困村庄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幸福小康村。
山风和旭,在钱家湾村行走,到处都是生态公路,延伸到每家每户。我们不妨探访一下钱家湾村的致富秘诀:他们首先制定了《钱家湾村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问责办法》,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对未能完成年度脱贫任务的实施“一票否决”。二是根据村贫困对象“公示公告”结果,严格落实对口帮扶制度,全村61户贫困户与全村党员干部接上对子,实现了干部责任全覆盖,贫困户帮扶全覆盖。三是出台发展壮大村经济,推动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抓实“党建+项目建设”,推进扶贫户合作社建设。四是创新村后备干部培养计划,新发展党员1名、培养后备干部1名,转正1名。五是落实帮扶队员责任。按照年度扶贫计划,各帮扶责任人与村干部、贫困户家庭共同精准制定年度帮扶方案,切实把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头。工作队员定期到户走访交流,落实帮扶计划。目前通过低保金、申请公益性岗位、产业发展及子女赡养等办法,解决贫困户增收问题;林区人防办、农行、阳日镇政府积极筹集帮扶资金,改造全村安全饮水工程,确保全村饮水无忧。六是推进“三治”融合,健全村规民约;健全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建立纪检委员、治保主任、调解员工作专班,强化综治管理、平安建设;同时还开展产业发展、环境卫生、尊老爱幼等评选奖励活动,有效地推动了钱家湾村的全面健康发展……在神农架林区阳日镇钱家湾村采访的日子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钱家湾翻天覆地的变化。钱家湾村将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休闲旅游服务型村庄,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如今的钱家湾村正蝶变成一个越来越美丽的好地方。离开钱家湾村的时候,与刘家菊挥手告别。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刘家菊真是精准脱贫路上的贴心帮扶人。她带着希望、信仰和情怀,引领村民们奔向脱贫致富的幸福生活。
第三章 “扶贫搬迁”圆了安居梦
2020年8月12日下午17点左右,我从钱家湾村采访回松柏的途中,走进榆树湾易地扶贫安置小区第二栋第一户王成章家采访。王成章说,他们家是前几年从孟竹沟二组挪出穷窝窝搬迁到这里,圆了安居梦。现在住着国家盖的100平方米的房子,全家4口人,上有86岁的父亲和90岁的母亲,吃着国家低保,自己64岁是五保户,弟弟50岁开了个小卖部,还竞争上了每年4800元工资的公益性岗位。兄弟俩无儿无女,家很宽敞,全家生活有了保障。这在旧社会像他们这样的条件莫说住这么好的屋,连吃饭都成问题。王成章流着感恩的泪说,“共产党的政策好,神农架党委、政府把咱们穷老百姓放在心上,俺家已感觉幸福满满了”。
“我们原来住的土墙屋。现在搬到移民小区,房子比以前大了,环境干净了,硬化道路通往家门口,生活非常方便。”也住在国际慢城松柏镇清泉村榆树湾易地扶贫安置小区的范金武高兴地对我们说。他家4口人,住着100平方米的大房子,电器一应俱全,老母亲92岁,小女还在读高中。从徐家院二组搬迁下来,老屋还有4亩地,常年交替种植苍术、高梁,在松柏镇党委政府等扶贫工作队员的帮扶下实现脱贫致富,年收入达10万元。
在榆树湾生态移民安置小区,与王成章、范金武同批搬进住的有33户73人,房子住着舒服,生活有了更好的保障。3户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11户通过区内外务工就业,3户通过种植药材、蔬菜等作物增收,15户社会兜底保障,1户享受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现在的房子质量好,水、电都有了,新房75平方米,我还准备加层呢。父母现在看病也方便多了。”我们见到村民徐明国,他直言搬之前心里还犯嘀咕,担心生活没有保障。“现在养的20多箱蜜蜂,不仅可以卖给神旅集团,还在神旅集团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
清泉村榆树湾生态易地扶贫小区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享的经济版图和生态美景——“一河清泉水、一道风景线、一条产业链”。松柏镇清泉村榆树湾易地扶贫安置小区,是神农架林区最大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南临青阳河畔,与307省道隔河相望,离松柏城区仅5公里。不足百人的小区,80岁以上的“寿星”有10多人,被誉为“长寿小区”。放眼望去,一排排整洁明丽的新房依山傍水,整齐划一,格外耀眼。宽敞平坦的道路纵横交错,青杨河从榆树湾小区旁缓缓流过,唱着幸福欢乐的歌。
说起生态移民扶贫搬迁带来的好处,我在每次采访中都真切地感受到:家住大九湖坪阡的覃万梅说,“搬到山下之后,她用拆迁补偿款在坪阡盖起4层小楼,办起‘奶奶的土吊锅’餐馆,如今已发展了5家连锁店并成立餐饮管理公司,员工达100多人,2019年毛收入近500万元,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从5月复工复产到8月中旬的短短3个月时间,收入200万元,比过去强太多了!”覃万梅带动了上百人就业,部分员工是精准扶贫户的村民,今年疫情期间没生意,她坚持给每位员工发工资。她的大儿子上了大学,正在攻读旅游管理专业,事业后继有人。她去年注册了疙瘩火餐饮公司,未来希望能让大九湖的土家菜走出神农架……
生态移民搬迁户从农民变成老板,收入提高了,观念也改变了,他们也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曾经的“搬迁钉子户”卢德焱,思想被做通了后变成了“致富带头人”,他动员17户亲戚朋友在坪阡小镇建起连片农家乐——“卢家大院”,旧平房换成3层半的川渝风情客栈,每年净赚30多万元。他说:“我们后悔搬晚了搞慢了,一家少赚了至少20万!” 现在,卢德焱动员搬出来的这17户人家,最少的年收入6至7万,最高的一户年收入达50万元。
在坪阡古镇上行走,我们时时刻刻感受到生态移民的幸福模样。近几年,大九湖镇几乎实施了整体生态移民搬迁,457户1800多名农民搬迁到山下20公里外的坪阡古镇,大九湖得以清水再现。如今,大九湖镇基本实现了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把大九湖还给大自然,才有了今日的“世外桃源”。从生态与生活的角度上讲,既保护了生态,又让百姓安居乐业,更是让民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多亏扶贫工作队,要不咱哪能脱贫致富?神农架扶贫政策条条倾心为民,条条温暖人心。我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8月13日下午,红花坪村珍珠河移民小区“芳芳农家乐”44岁的店主彭芳接受我采访说。她家原是精准贫困户,自生态搬迁后,在木鱼镇党委、政府及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大力发展土蜂、猪、鸡等养殖业,每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不仅盖起了120平方的三层楼房,还办起了农家乐、民宿。“搬迁前,没想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彭芳的丈夫张大青在电站上公益岗位。他说“以前住在大老林里,女儿又在上高中,家里穷的叮当响。现在在家门口工作,下班了还可搞副业,日子过得美着哩。”
“我下一回山怕一回,姑娘回来一回怕一回……”徐家全今年75岁,2017年他和老伴告别了祖祖辈辈的居住地——珍珠河竹田包,搬进了木鱼镇红花坪村珍珠河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徐家全回忆起搬家前的生活,老人感慨万千。山高路远,以前买东西,山上山下一个来回需要4个小时,每次下山几乎都要受伤……“以前买卖东西全靠背,现在不用再背啦,公路就在门口,方便喽!姑娘们回娘家,车子能坐到小区门口,小孙孙回来玩,也比在山上安全。”珍珠河小区紧邻神宜旅游公路,出门不远就是村里的超市,生活物资样样齐全。提到现在的生活,徐家全和老伴咧嘴笑开了花。徐家全一家,世代身居山中,靠着劳作的双手,养大了3个女儿,因交通不便,上学远,3个女儿没有一个念完高中,有的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3个女儿也都嫁到了外地,最远的一个嫁到了浙江,山野偏远,回趟娘家着实不易。红花坪村珍珠河山上山下,天壤之别。山上,刀耕火种、落后闭塞,山下旅游兴旺,现代生活。“虽地处神农架游客集散地——木鱼镇,但却因幽闭偏僻的地理位置,享受不到旅游发展的红利,多年来,山上的人守着山林过日子,虽吃喝不愁,但生活诸多不便,尤其是教育和医疗,深深地影响着整个家庭的发展。”木鱼镇政府副镇长、分管扶贫工作的郑德军说,搬下来,是阻断代际贫困的重要手段。“以前,他们没搬下来之前,我成天提心吊胆的,那么高的山,哪个人身体有个突发状况,谁家用火不小心点了林子,下雨下雪天,遇到点自然灾害啥的……我们往上赶也得好几个小时啊!”红花坪村村支部书记王祖清说,珍珠河山上的9户人家,均因交通不便致贫,随着这9户贫困户搬进小区,悬在他心头多年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家住“国际慢城”松柏镇堂房村一位老奶奶说了一句欣慰又心酸的话“现在政策这么好,能年轻20年就好了……”
一日不脱贫,一天不放弃。2013年以来,神农架林区就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等民生工程,使搬迁出来的绝大部分村民通过从事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脱贫致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神农架林区党委副书记、政府区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刘启俊说,神农架易地扶贫搬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坚守“三条红线”,坚持时间、质量、进度“三统一”。神农架对“三难两大”区域实施生态搬迁876户,73个安置小区主体工程于2017年10月份全部完工,搬迁户生活入住、拆旧复垦、产业巩固“三同步”。目前已生活入住1401户,入住率99.01%;完成拆旧1285户,拆旧率90.81%;完成产业巩固1415户、4024人,产业巩固率100%。搬迁入住后,把后续扶持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按照“高山地还绿、中山果药畜、低山花菜蜜、城镇商工旅”的产业模式,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实现了“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近年来,神农架林区各级党委和政府扎实推进易地生态搬迁、新型养老和就业扶贫等民生工程,让神农架人民群众过上了安居、安康、安心的好日子。我们在神农架行走,沿线公路、集镇、村市处处是生态移民搬迁“小都市”。神农架类似榆树湾、车沟、珍珠河等移民安置小区很多,生态移民集中安置户主要向旅游景区、交通沿线、工业园区、人口集聚区靠拢,同步配套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户均分配0.3亩菜地,鼓励搬迁户对山林土地进行流转或退耕,增加了财产性收入。仅2014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神农架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建设投入资金2.183亿元,解决1415户住房困难问题。神农架生态易地安置小区处处都是幸福人家。
第四章 扶贫产业有了“示范村”
提起神农架木鱼镇,人们就会想起“茶乡”红花坪。2020年8月13日下午,我来到神农架扶贫产业示范村红花坪村采访。红花坪村率先在神农架开办起“神农架林区木瓜园茶叶专业合作社”扶贫产业。现有1350亩茶园,是神农架林区最大的茶叶种植村,全村262户、742人,三个村民小组。户户有茶园、人人会做茶……
据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架是我国茶叶起源地之一。“高山云雾出好茶”。红花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神农架林区木瓜园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祖清介绍说,该合作社是一家集茶叶种植、研发、生产、营销及生态茶园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企业,并帮助邻近村将小茶叶变成大产业。公司负责统一剪枝、除草、施肥,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运作模式,带动青峰村等周边482多户村民抱团发展产业,其中红花坪村262户、青峰村220户,包含精准扶贫户125户(其中红花坪村47户)。整合茶园5000亩,做大做强了神农架茶叶品牌。我们在神农芽茶、神农奇峰、神农野生茶、神农炒青、绿茶等系列产品的基础上,还将推出神农架秋季绿茶、红茶、黑茶产品。为了助力脱贫,合作社会在市场价的基础上,给精准扶贫户的茶叶鲜叶每斤再加价20元进行收购。卖价从每斤30多元攀升到120元。 近两年共有375户贫困户产业脱贫。仅此一项户均增产1000多元。
扶贫先扶智,在这里不仅成为人们的共识,也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神农架林区木瓜园茶叶专业合作社”每年6月份组织茶农进行茶叶修剪,9月份对茶叶进行深耕管理,追施有机肥,为保证茶叶品质,杜绝一切化肥、农药的使用,并由合作社派技术员进行现场指导管理,为了保障茶叶顺利越冬,并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以保证年年3月的茶叶能够采摘,当茶叶鲜叶运抵合作社,对其进行科学严格的加工、杀青、揉捻、再杀青、再揉捻和烘干,全过程一气呵成,成品会在2小时内进行封装,以减少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确保茶叶品质。合作社为改变过去落后粗放的种茶模式,邀请省农科院专家,进村指导改造千亩茶园。每年不定期的组织茶农进行相关技术培训,让茶叶增产增收更增值。2019年,红花坪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352.7万元,人均纯收入1184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2.5万元。“神农架林区木瓜园茶叶专业合作社”一时成为神农架扶贫产业“领头雁”。红花村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党员与重点脱贫对象结对子,开展“村企结对共建”帮扶活动;截至去年底,红花坪村已实现脱贫,全村贫困户年平均增收40%,种茶、卖茶成了他们稳定增收主导产业。红花坪村从靠天收到转型升级,仅用两年时间,就用绿色发展这把“金钥匙”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神农架绿茶、神农架天麻等产品相继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
站在香溪源头的公路边对望,农家风景尽收眼底,起伏的茶海,从四面簇拥而至,身处高楼犹在绿浪之中,让人心旷而忘尘嚣,怡然而醉自我……
在微信和本土女作家枝子聊天中,她谈起神农架有很多像宋洛乡乡贤祝军那样的返乡创业帮扶企业家……当我展望着神农架帮扶产业的美好前景,不由对乡贤祝军等企业家心生敬意……他们的善举在神农架上闪闪发光……
“现在党的政策好,老百姓都脱贫了,但发展产业不仅要让扶贫户脱贫,还要让大家致富。虽然建设茶叶基地,前几年都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但能带动宋洛的乡亲们做好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就是我对家乡最好的回馈。”神农架林区宋洛乡返乡帮扶企业家祝军说。2019年,祝军为帮扶宋洛村成立了神农架宋洛乡堰塔种养殖专业合作社,2020年春季就开建了三百亩茶叶基地,计划三年内扩大为1000亩。该社将被打造成集农业观光、青少年研学、农耕文化博物馆等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旅游文化产业。为宋洛村近30户贫困家庭提供了就业机会,又带动和帮扶了留守老人,使贫困户人均增收6800元。
说到神农架扶贫产业,我不禁想起2020年8月12日下午15点,我在龙溪村的采访。龙溪村委副书记、生态村长史忠成对我如数家珍: 阳日镇龙溪村是深度贫困村。所辖四个村民小组,共102户,345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81人,2018年已全部脱贫出列。全村人均年收入从千元变成上万元。龙溪村委副书记、生态村长史忠成介绍说,龙溪村在林区税务局及驻村工作队长王涛的帮扶下,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78.42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扶危济困等项目,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龙溪村借“帮扶”东风,筹资300万元成立了龙溪聚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后又筹资30万元建设了恒温库。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优选高海拔生长品种,先后在海拔1000-1200米的山间种植绿心、红心、黄心猕猴桃183亩,带动贫困就业20多人,人平增收3000元。今年预计猕猴桃园产量4万余斤,产值20余万元,丰收期可望达50万元。神农架像红花坪这样的扶贫产业“示范村”还有很多,如盘龙村、猫儿洞村、万福村、迴龙坪村、堂房村、宋洛村、清泉村、龙沟村……都很有规模,发展前景都不可估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神农架林区扶贫办主任杨创祎说,神农架产业培育始终坚持“打造绿色品牌、彰显生态价值”。紧紧围绕“大健康、大农林、大旅游”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了旅农林深度融合发展。他们按照“六种四养”十大特色产业发展要求,形成生态酒、富锶水、山野菜、中草药、云雾茶为主的特色旅农林产业体系。大力实施“5312”工程,推动特色产业与精准扶贫互利共赢,全面打造五个万亩特色产业基地。紧密依托劲酒、小蜜蜂等龙头企业,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产销模式,切实发挥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作用,建立了较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67个行政村全覆盖。2019年“六种四养”主导产业中,红高粱种植5060亩,带动建档立卡户503户;道地中药材19300亩,带动建档立卡户1749户;云雾茶15800亩,带动建档立卡户469户;中蜂4万箱,带动建档立卡户812户;养跑跑猪40000头,带动建档立卡户2417户。神农架通过发挥板块基地的示范效应,强化了“造血”功能,实现了稳步增收脱贫目标。
如今,神农架将产业兴旺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支撑,越来越多的村庄通过环境提升实现了美丽宜居,并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支点,撬动绿色产业生态富民。神农架林区政府副区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沈绍平说,脱贫不是为了一时摘帽,找准产业、对准人头,要让贫困户真正参与其中,干得了、干得起、长受益。2014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神农架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51亿元,带动全区5438户15753人贫困人口脱贫,户平增收5000多元。神农架产业扶贫让致富的路子越拓越宽,让神农架人通过林下经济鼓起了腰包……
第五章 神农架上追梦人
爱因斯坦说:“没有蜜蜂人类只能活四年。”
新华社称:神农架原始林区保存有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成为中华小蜜蜂(中蜂)繁衍的“诺亚方舟”。
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是如何把神农架打造成中华小蜜蜂繁衍的“诺亚方舟”?“诺亚方舟”又是如何载着神农架追梦人远帆航行?
2020年8月13日上午,我前往“诺亚方舟”上的木鱼镇对中华小蜜蜂进行采访。到了木鱼镇,接待我的是木鱼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他们向我详细介绍了木鱼镇精准扶贫情况,并向我推荐了靠养殖“中华小蜜蜂”脱贫致富的专业户邹万明同志。傍晚我在木鱼镇食堂就了“公餐”,然后到木瓜园“枝子的花园民宿”就宿。十四日上午便早早来到了风景秀丽的神农架林区木鱼镇潮水河村采访。潮水河村委会就偎依在209国道旁,五星红旗在村委会门前高高飘扬,香溪河从潮水河村的腹部穿流而过,唱着欢乐的歌向着长江奔流不息……
潮水河村经管员罗道富一大早接到木鱼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电话,急忙从一贫困扶贫点上赶往村委会。我们刚一下车,潮水河村经管员罗道富就大踏步地迎了过来。他是个中年汉子,一脸的坦荡,说话有担当,经过交谈他当村经管员有好些年了。说起潮水河村的变化,罗道富的话匣子打开了。“潮水河村就像神农架其它乡村一样,山大人稀,是省重点贫困村,位于木鱼镇南部,全村区域面积40平方公里,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124户,共416人,劳动力286人,其中党员15人,常年耕地面积748.86亩。没脱贫前,全村低保户12 户20人;五保户5户5人,通过再次精准识别后,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122人,又经过“红、黄、绿”自然增减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115人。”放眼望去,潮水河村在早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潮水河村门口的公示栏上闪现着潮水河村精准扶贫脱贫示意图及全村概貌……
由于这次采访是临时接受委派任务,几乎是只有一周的时间,既要“釆米”,还要“着米”,并要做好“一桌饭”。所以,我顾不上在村里喝一杯热茶就迫切地拉上罗道富上车向娄家坪驶去……在车上他掰着指头“念”着“村经”,“过去潮水河村穷得叮当响,自从有了神农架林区文旅局等单位的帮扶,潮水河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因户施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全村中蜂养殖550箱,其中贫困户12户350箱,并有19户贫困户在驻村干部手把手的帮扶下还种植了苍术34亩。驻村企业,神农架青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力种植土豆、苦荞等农作物,既带动了二组贫困户就业,又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同时潮水河村借“扶贫搬迁”东风,加大投入建成了庙坪、石板屋两个生态移民小区。其中,庙坪易地搬迁18户、生态搬迁1户;石板屋易地搬迁7户,生态搬迁6户,危房改造3户;全村安置移民搬迁共计35户。2018年,潮水河村经济总收入达578.96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302元,一举率先在全省摘了‘穷帽’”。……
谈笑风生间,罗道富的眉头舒开成满面阳光。他不禁回望起2014年:那时潮水河村人均收入才3000多元,也没啥集体经济收入。自打响精准扶贫战以来,潮水河村经济“芝麻开花节节高”,以年递增10%的速度改变了村经济落后的面貌。而到了2019年,潮水河村经济总收入已达到了659万元,人均收入突破万元达到了10234元了。潮水河村“破天荒”有了集体经济收入24万元,全村几乎家家都有了脱贫致富产业的支撑。这对于一个身处国家级野生动物和自然类型保护区的村级经济体来说,潮水河村算得上“富甲一方”了。
党的扶贫脱贫政策犹如阳光普照在潮水河上。我们可从潮水河村驻村第一书记、神农架林区文旅局副局长易伟的“驻村扶贫日记”里嗅到“阳光的芬芳”。每一天的帮扶工作、每一天的数字变化、每一天的喜怒哀乐,易伟都写得清清楚楚,感人至深。我们从他日记里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易伟和驻村扶贫干部们以“不忘初心”的担当精神,把自己全身心地交给了潮水河村。易伟说,“通过大家几年的共同努力,潮水河村率先在全区脱了贫,全村大变了样,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金光大道。这对一个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干部们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光!”……
潮水河村因潮水河得名。潮水河发源于神农架与巴东县毗邻的一碗水山东北麓,流程6公里,注入当阳河。一碗水有溶洞暗流,形成充溢式间歇泉水眼,水满则外溢成溪,因一日三潮,得名“潮水河”,故有“山溪潮汐”之称。潮水河溪流碧绿清澈,溪水冬暖夏凉。相传,明末清初小闯王临国公李来亨联明抗清时曾率部在此驻扎。一天,数百名兵丁在河溪中洗涤衣物,时当中午,突然水涨晒在河滩上的衣物被水冲走,李来亨甚感奇怪,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河水一日三潮,汛期不误,乃勒石立碑于河岸,提醒将士注意,上镌“寅午西时勿洗衣”,山溪潮汐奇观至今依然如故……这便是潮水河村的由来。在潮水河行走,一天走不出村口。放眼未来,潮水河村拟将潮水河打造成集“旅游+民宿+农家乐+”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而今,潮水河村的民宿、农家乐犹如雨后春笋逐渐冒了出来,扶贫产业蒸蒸日上,满村都是留得住乡愁的迷人风景。
潮水河村一幅幅扶贫攻坚的绚丽图卷,不禁勾起我的回忆:1996年,我在《神农架报》任副刊编辑时,曾到过潮水河村采访,爬过野山,吃过野炊,当时地名叫红花乡茅葫村。要说贫穷,潮水河村在神农架要多穷就有多穷了。全村不通公路,方圆几十里全靠脚行走。一年上头种的庄稼,不是被熊偷吃了,就是被野猪拱了,农民的日子苦不堪言。然而,时过境迁,我已记不清走过的路了。
当我们顺着崎岖不平的公路来到娄家坪二组养蜂专业户邹万明家已是上午10点多钟了。邹万明家几乎在山顶,四周都是雕堡似的蜂箱,蜜蜂在我们头顶上飞来飞去,像是问候又像是探访,看看我们是否是“入侵之敌”,或者是“天外来客”。邹万明家正在加盖楼房,帮工正在热火朝天的干活,屋场一派繁忙的景象。53岁的邹万明个头不高、清瘦,说话很客气地引领我们到他家堂屋落座,他44岁的爱人胡世玉热情地给我们冲泡上了蜂蜜茶……啊,邹万明的“屋里”(老婆)太实在了,给我们冲了大半杯蜂蜜。我和小王一看吓呆了,这咋敢喝哟!我敢紧让主人倒了一多半去,然后冲了温开水,慢慢品着,一时神清气爽,真是甜死个仙人!蜂蜜甘醇,闻之有淡淡的药香味,味道爽到心里了。罗道富说,过去神农架待客要么是云雾茶就么是苞谷酒,现在待客要么是“蜂蜜茶”就么是“蜂蜜酒”。他“赖得活”,每天回家喝这么一大杯神农百花蜜茶,一天的辛苦就烟销云散了!
邹万明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讲述着他家“脱贫致富”的故事:他家5口人,父亲邹道清80岁了,女儿邹仕香21岁、儿子邹仕顺17岁,都还在读书。邹万明从小家境就不好,5 个姊妹,他排行老二,12 岁就辍学回到一贫如洗的家。在穷困岁月里就患上了肺结核,并留下了后遗症,还做过肺部切除手术,真是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如今患有哮喘病的他,身材显得更为弱小了,就连时常说话、走路也非常吃力,还老是喘着粗气。他开始学养蜂也是偶然,他还是小娃子时,用空树壳做了一个蜂桶放在屋后的山上,没想到当年就收割了满满的一桶蜂蜜,看着全家人吃着甜甜的蜂蜜,竟一时激发了他养蜂的热情。第二年,他便在山上放置了 10 多个树壳蜂桶。到了秋季,又望着10桶满满的蜂蜜更加坚定了他养蜂的信心……从此一发不可收,加大了他养蜂的步伐。然而,一路走来,他虽然养了30年的中蜂,但毕竟规模小,技术差,完全靠天收。2013年,他和女儿又因生大病做手术,负债达18万多元。2014年,他家成了地地道道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成了典型的“因病致贫”户了。
2014年下半年,邹万明在国家扶贫政策阳光的照耀下,“扶贫雨露”滋润了他的家。在神农架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他通过改进蜂箱和技术,50箱蜂当年就收割了1000斤蜜,收入10万元;2015年,他扩大规模,增加了30箱,收入15万元;2016年,他又继续扩大规模,再增加了35箱,蜂箱达到115个,一年割了2000多斤蜂蜜,卖了20多万元。经过四年的努力,邹万明成了当地屈指可数的养蜂大户。他不仅还清了债务、光荣脱贫,还盖起了一栋二层“小洋楼”,步入了小康生活。
“一只小蜜蜂,就是一双脱贫的翅膀!感恩党和国家、林区党委和政府的扶贫好政策,在林区文旅局、神农架国网公司、木鱼镇党委政府、“驻村第一书记”易伟、驻村帮扶队员徐娟、潮水河村“两委”及经管员罗道富手把手的帮扶下,我才赶上脱贫致富的好时代!”邹万明面庞上洋溢着甜蜜的微笑。
回想起这段苦尽甘来的经历,他目光坚定的说:“政策再好,你自己不努力,也是白搭的。”所以,他为自己的努力拼搏感到自豪。现在啥也不缺了,啥都有保障,只要一个劲地向小康目标奋斗就行了!
“土蜂蜜”在神农架是中华小蜜蜂产的蜜,养殖极为艰辛。潮水河村驻村第一书记、林区文旅局副局长易伟在日记中写道:“邹万明每天把蜂箱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旁边的蒿草也及时割掉,不让蒿草把蜂箱给掩映了。掉进了蜂箱底板上的细土、蜜蜂吐食的植物残渣,也得及时清扫干净。因为蜂箱底板上的残渣残留时间太久,就会在里面长巢虫,蜜蜂就会弃巢而去。邹万明每隔一个星期,就把蜂箱盖揭起来检查一遍;看到巢脾有问题,就及时取出来换上新的;看到巢脾被蜜蜂做齐了,就立即添加一个巢脾,一直加到箱边不能加进去了为止。要把全部蜂箱检查一遍,少者也要花 3、4 天时间,等一遍检查完,下一遍又要开始了。蜂箱下面磴子上的蜘蛛网,一月左右就要用喷灯烧一次,把蜘蛛和虫子烧死。他还每天用拍子或树枝追打飞来的野生胡蜂和‘七牯牛’。胡蜂飞到蜂箱周围,捉到蜜蜂,抱到怀里就飞回自己巢里喂幼蜂吃;‘七牯牛’不仅蜂体大,毒性强,常在大树枝上、岩屋石坎里筑起一个个像悬挂的葫芦一样的蜂巢,村民俗称这种蜂叫‘葫芦包’。这种蜂攻击性特别强,遇到对它们巢穴有侵犯的人和动物,这些蜂常常倾巢出动、群起而攻之。神农架每年都有误闯蜂巢被蜂蜇致伤甚至致死的人。这种蜂,不仅在蜂箱外捉蜜蜂吃,还和胡蜂一样钻进蜂巢里狂吃蜜蜂。遇到钻进蜂巢里的胡蜂和‘七牯牛’,如果不及时驱除干净,要不了几天,满巢蜜蜂会被它们扑食殆尽……”“神农架土蜂蜜”珍贵在于一年只收割一次,又是采百花而酿,产量极低、营养价值却高,现在一斤可以卖到80元至200元。邹万明家产的蜂蜜除在微信朋友圈、抖音销售外,剩余的蜂蜜他也不用担心,国家电网神农架供电公司与当地企业汇野生态产品有限公司合作,林区所有贫困对象家里的蜜蜂,均由汇野公司收购后进入国家电网“慧农帮”“爱如电”等线上平台销售,年年供不应求……
2020年,邹万明继续扩大中蜂养殖产业,养殖中蜂增加到145桶,虽受疫情影响,但仍有望实现20万元的收入。目前,他家主要收入来源全靠出售中蜂及蜂蜜。邹万明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他经过慎重考察,决定继续扩大养蜂规模。潮水河村娄家坪拥有五倍子、板栗、野菊花(神农香菊)、黄柏、杜仲、独活、椒树、银杏、黄秋、米针子、刺秋、文王一支笔、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七叶一枝花、天麻、枸杞、党参、桔梗、益母草、黄莲、连翘、桂花、香花槐、荆条、金银花、野藿香、鸽子花等植物,资源丰富,蜜源充沛,大力养殖中蜂前景十分可观。中华小蜜蜂所酿造的神农百花蜜集本草万花精华于一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酶类、核酸、黄酮类等100多种营养物质,是不可多得的养生珍品。潮水河村经管员罗道富站在庙坪扶贫移民小区展望未来地说,“潮水河村只有扩大中蜂养殖规模才能使中蜂产业更上一个台阶,只有大力发展旅农经济才能使潮水河村走出脱贫致富后的困境,迈上幸福奔小康的金光大道。”
“一家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邹万明在“脱贫不忘帮扶人”的同时,还带领周围农户脱贫致富。在邹万明精心的“传帮带”下,邹万龙养殖中蜂72桶,张光林85桶,胡世春38桶等,户平收入都在3万元左右,使潮水河村兴起了“传帮带”新风尚。邹万明说,希望尽我的绵薄之力,带动一方致富!邹万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登上了人民日报海外版“小康路上”新媒体第一集《苦尽甘来·神农架篇》……
“中华小蜜蜂个头小,飞行敏捷,每天可飞行五公里去采蜜,酿蜜时长达280天。中华小蜜蜂已有7000万年进化史,处于濒危灭绝边缘。中华小蜜蜂对生态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中华蜜蜂一旦完全灭绝,会影响整个与之有关的植物共生生态系统的变化,多种植物将消失。中华小蜜蜂在高寒山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北温带对树种的授粉扮演着生死角色。2014年2月14日,中国农业部第2061号公告公布《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确定中华小蜜蜂等159个畜禽品种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优秀畜禽遗传资源是保证中国人民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对中华小蜜蜂重视的标志。神农架是我国南北方植物种类的过渡区域、南北方动物繁衍生息的交叉地带,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7.9摄氏度,拥有各类植物3700多种,蜜源植物多达450多种,每年4月到11月都有植物开花,为中华小蜜蜂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只能低海拔采蜜、不耐寒的意蜂在神农架根本无法生存,且神农架山深林密,蜜源植物虽多但分布零星且多种蜜源植物交错开花,也让善采集大面积单一蜜源的意蜂毫无用武之地。这也在客观上造就了神农架成为中华小蜜蜂的‘人间天堂’;专家认为,神农架中蜂属于中华蜜蜂华中生态型,是东方蜜蜂的一个品种,是我国的本土蜂种。据调查,神农架林区是目前湖北省唯一未饲养外来蜂种的行政区域。中国养蜂学会、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蜜蜂专业委员会对神农架地区中蜂遗传品种资源进行调查后,普遍认为神农架是中华蜜蜂最好的栖息地,是蜜蜂与植物共存生物多样性表现最为突出的地区,也可以说是中华小蜜蜂的最后庇护所。神农架为了大力发展中华小蜜蜂产业,并筹措资金给林下经济上了‘生态保险’。”神农架林区党委副书记、政府区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刘启俊介绍说。
在一次和阳日镇万福村卫生室的医生杜克定偶遇中,了解到他酷爱中蜂养殖。神农架林区统计局陈良云介绍,杜克定独创了“神农架不同海拔高度育王时间差异方法”、“神农架各景区特色花蜜采集法”、“神农架中华蜜蜂快速繁育强群管理方法”、“神农架特殊药用蜜养殖技术要点”,在神农架成为中华蜂养殖技术响当当的顶尖专家。杜克定在阳日镇万福村三组建立了林区中华小蜜蜂种蜂场,将养蜂技术向周围的农户,尤其贫困户推广。林区农林局、科技局、林区人社中心常常邀请他参加各乡镇的养蜂技术培训和指导,现场具体实际操作,并制作养蜂技术的视频教学,受到养蜂人推崇。杜克定对周围养蜂户的求助是有求必应,毫不吝啬。2019年,杜克定为阳日镇及周边养殖户提供种蜂700余箱,使受益农户获益匪浅。杜克定并指导、带动了周边200余户养殖中蜂,涌现出了一批像阳日镇南垭村严发志(110箱,年产蜂蜜800多斤)等大型养殖户。为全区不同蜂农讲解和现场教授100多场次,受到蜂农和社会的好评。2019年底,杜克定的阳森品牌蜂蜜在“全省网络绿色食品”评比中,荣获“第一名”。杜克定在行医生涯中,不断探索医疗技术,还用“蜜猪油法”为太阳村困难家庭黄国芳、阳日镇街上谭启富以及一位70多岁的黄姓老人等治疗肠梗阻,起到很好的医疗效果。2020年,杜克定的蜂种场成了神农架免费的实验和教学基地,使阳日镇一个个贫因户脱贫。杜克定多次被林区党委政府授予为“科技致富带头人”、“创新就业带头人”等称号。神农架像邹万明、杜克定这种“养蜂土专家”数不甚数,为神农架中蜂养殖产业发挥了一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走遍神农架,人们随时可以在山头、悬崖、岩壁、林地、房前、屋后看见无数“蜂箱”像一座座宫殿矗立在你的眼前,有圆形的、椭圆形的、长方形的、扁形的、四方型的等数十种样式,又像山民窝居的木屋令人叹为观止,备备称奇。也可以随时随地看到野蜂巢,蜜蜂飞过山野、无边无际。蜜蜂祖祖辈辈在这大山里采四季百花之精髓、沐浴天然风水,过着酿造“神农百花蜜”的世外生活。神农百花蜜色金黄、味美、质纯,且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早就将蜂蜜列为上品,说它“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镇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药”。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蜂蜜“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宰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镇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本草纲目》中还记载:蜂采无毒之花,酿以小便而成蜜,所谓臭腐生神奇也。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本草纲目》比较完整地阐述了蜂蜜的功用。蜂蜜常被用作“药引子”。蜂蜜除疾湿内蕴、中满痞闷及泄泻、糖尿病者忌服外,它对人具有新陈代谢、免疫、助长发育、增强记忆、美容养颜、延年益寿、健肠胃、促进血液循环、保肝、消炎、镇痛、延年益寿等多种作用,特别是对冠心病、心肌炎、缺铁性贫血、冻烧伤有显著疗效。因而,“神农架百花蜜”更要比普通蜂蜜好百倍。所以,它被大众誉为“天然保健药材”“紫色黄金”“健康之友““天然饮食之佳品。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华小蜜蜂”的保护与发展。2011年6月农业部颁布1587号公告,建立神农架国家级中蜂(华中中蜂)保护区,成为我省第一个、中国继辽宁省国家级中蜂(东北型中蜂)保护区、黑龙江省饶河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中华小蜜蜂(华中型中蜂)保护区。神农架“中蜂”保护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扩大饲养中蜂种群数量,保护与维护中华小蜜蜂“长治久安”。千百年来,我国人工饲养的中蜂,都是引种于野生中蜂。扩大人工饲养中蜂种群数量,仅靠养殖的蜂群自然分蜂远远不够,还要积极收捕山林里分蜂的野生蜂群。所以,圈养野蜂是最好的选择。然而,中华蜜蜂习惯在崖壁上、密林里、岩洞中营巢,圈养野蜂难度大、危险系数高。而且,野蜂家养还有一个技术性的活,就是要找到识别侦察蜂。习惯首先飞到人身边的就是侦察蜂,要想方设法和它“套近乎”,让它对人产生好感,这样它才会回去通知所有的同胞过来。一旦“收买”了侦察蜂,就要把贮备好的蜂箱就近摆放,然后等它们对蜂箱逐渐熟悉了,再在不知不觉中把蜂箱搬回来。这是一个让中蜂逐渐适应的过程,否则,收集工作就不会成功。收集野蜂,一方面可以扩大种群,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蜂群的遗传多样性。其次分蜂是蜜蜂在蜜粉源丰富、气候适宜、蜂群强盛的条件下,原群蜂王与相当数量的工蜂和部分雄蜂飞离蜂巢,将原巢让给蜂群培育出的新蜂王,另择新居的群体活动,是蜜蜂群体自然扩大的唯一方式。蜂王成“王”后,由于天天吃蜂王浆,它的寿命可达5~6年之长,而同日出生的工蜂只能活50天左右,相差近百倍。蜂王在它的生命中,天天拼命产卵,每天产卵的总重量几乎等于自身的体重,甚至超出自身的体重。由此可见天然蜂蜜中的蜂王浆是一种特殊的营养物质。5月是中蜂蜂群壮大之后开始分蜂的季节,因此也是神农架养蜂人收捕中蜂最忙碌的时候。
据2012年12月29日《羊城晚报》“中华蜜蜂一度濒临灭绝,神农架长白山成其‘诺亚方舟’”一文表明,世界上现存蜜蜂有9个种类:黑小蜜蜂、小蜜蜂、黑大蜜蜂、大蜜蜂、沙巴蜂、绿努蜂、苏拉威西蜂、东方蜜蜂、西方蜜蜂。中华蜜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简称中蜂。意大利蜂是西方蜜蜂的一个品种,简称意蜂。在100多年以前,西方蜜蜂尚未引入中国,中蜂是中国各地唯一饲养的蜂种,除最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从东南沿海到青藏高原的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中蜂分布。中国养殖中蜂的历史己近3000年,著名昆虫学家、《中国昆虫学史》的作者周尧教授,从对甲骨文的研究结果推断,古人在殷商时代就已开始养殖中蜂。
中国引进西方蜜蜂始自清朝末年,引进品种有西方蜜蜂中的意大利蜜蜂、卡尼鄂拉蜜蜂、欧洲黑蜂和高加索蜜蜂,但引入最多的是意大利蜂。经过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两次大力引进和推广后,意蜂目前已成为国内一个主要的养殖蜂种,除西藏地区,中国各地均有饲养,总群数已达500万群以上。而原来在中国呈优势分布的中蜂,目前种群已不足100万群,种群数量减少了80%以上,分布区域由原来的成片集群分布,迅速减少为零星和分离的片状分布。如今在东北、华北,中蜂已经基本灭绝,只有华中、华南地区还有小块分布。中蜂濒临灭绝与近年来毁林造田、滥施农药、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以意蜂为主的西方蜜蜂对中蜂的蚕食——因为,蜜蜂种群生存有一个特性,就是排他性,一个地区如果混养意蜂和中蜂,中蜂的蜂巢就会被具有很强攻击力的意蜂一个个摧毁,直至种群消失。为什么中蜂不敌意蜂呢?理论上,中蜂和意蜂属不同蜂种,要进入对方蜂巢几乎是不可能的。意蜂又是如何进入中蜂的蜂巢的呢?原来,蜜蜂辨别敌我,主要是根据翅膀振动频率的差异,而意蜂的翅膀振动频率恰好与中蜂一样,那些更具攻击性的意蜂寻找到中蜂的巢穴后,没有识别意蜂能力的中蜂,不仅让它顺利进入蜂巢,还对它处以同伴的待遇给予饲喂,而充当了“盗蜂”的意蜂回到自己的巢穴,便引来大量工蜂前来夺蜜,最后杀死中蜂蜂王,中蜂蜂群便随之瓦解。为此,保护中华小蜜蜂是中华民族天大的事,刻不容缓!神农架地区野生中蜂的数量十分巨大,本土驯养中蜂的历史悠久,已经形成家庭传统产业,很多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放着几个蜂箱。他们认为野生中蜂是老天赐予的礼物,养殖中蜂是家庭吉祥的象征,蜂旺即是家旺。
据神农架林区人大主任谢登峰任政协主席时调研报告显示:2012年以来,林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蜂产业发展,领导力度、投入力度、推进力度前所未有。组建了中蜂保护与产业发展办公室,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联社、协会、科研所等机构组织,着力做好“企地融合、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助推扶贫、协同致富”文章,经过不懈努力,中蜂产业基地规模迅速扩大,蜂蜜产量和蜂产品产值实现了翻倍增长,养蜂业已经从传统副业逐渐成长为农业产业中的特色产业,并逐步成长为支柱产业,涌现出了一大批“职业蜂农”,成为助推精准扶贫的“甜蜜事业”。
神农架林区分布的中蜂,属于中华蜜蜂华中生态型,2014年07月0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神农架蜂蜜产品“神农百花蜜”列入《中国蜜蜂品种资源志》,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3月17日,神农架林区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华蜜蜂资源保护的公告》。2012年5月27至28日,受全国畜牧总站委派,石巍、罗岳雄、梁勤等7名专家组成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组对神农架中华蜜蜂遗传资源保护区进行了现场考察,详细听取了神农架中华蜜蜂保护与饲养现状汇报,仔细审阅了相关技术资料,一致通过了《神农架中华蜜蜂传统饲养技术规范》。《规程》明确,蜂种必须是神农架中华蜜蜂,禁止引进外来蜂种。蜂场周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方圆6公里内无污染,相对安静,有清洁水源,视野广阔,蜜粉源植物丰富;背风向阳、地势高燥、无山洪或径流冲刷,蜜蜂飞行方向无遮拦物。蜂箱宜选用无异味的木材,禁刷油漆,利用斜坡分散排列放置,巢门错开。对蜂箱和蜂具清洁消毒、日常清扫、人工补饲,繁殖期、越冬期、收蜂期、取蜜期、新收蜂群的管理,蜂蜜过滤与储存、蜡渣处理、取蜜群的处置等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说明。目前“神农百花蜜”已是神农架农业转型、农民增收、生态保护、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锋产业”“拳头产品”。2016年,神农架被国家授予“中华蜜蜂之乡”称号。
幸福梦圆在今朝。我们可以从神农架林区扶贫办提供的数据上看到神农架养蜂人的追梦历程:2015年以来,神农架林区深入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中蜂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向全区贫困养蜂户免费发放蜂箱6.7万个,使每村培养了2至3户年收入达10万元的示范养蜂户,在全区发展养蜂专业村10个,养蜂大户500余户。神农架通过建立示范蜂场、保种场和种蜂场,形成了“村村有养殖、户户有规模、蜂蜜品质高”的集约态势,带动了100多户困难群众稳定脱贫,为近千人提供了就业岗位。神农架林区拟力争实现中蜂养殖产业收入上亿元。如今,神农架林区的养蜂人遍布各乡镇,方兴未艾的“中华小蜜蜂”产业更是成为潮水河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把金钥匙。神农架这座“诺亚方舟”让每个养殖神农架中华小蜜蜂的贫困户都成为了脱贫路上的追梦人。
第六章 健康扶贫有了“医靠”
“是你们让我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让我的生命再次有了色彩。”握着神农架林区卫健委扶贫工作队员的手,黄世昌眼角湿润了。黄世昌是阳日镇阳日村3组的贫困户,2012年,年仅28岁的他患上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疾病,面对5万多元的手术费及其它费用,因无钱医治,只得选择保守治疗,不到两年便瘫痪在床。父母年迈,唯一的哥哥在打工时被严重烧伤,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本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在林区卫健委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第一时间与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取得联系,通过积极争取,成功将黄世昌纳入第一批免费全髋假体置换的15个指标之中,并于当月进行了全髋置换手术治疗。如今,黄世昌恢复状态良好,已能下地行走,过上正常生活,被纳入脱贫攻坚的行列。
今年45岁,家住木鱼镇红花坪村的向长平患有严重的痛风病,发作时连床都不能下,患病12年,每年光吃药就得花费几万元,一家人因病致贫。“这几年在林区党委、政府和驻村干部的帮扶下,健康也有了‘医靠’,痛风病治疗效果明显,我的腿能走动了。去年我的茶园在没有完全采摘的情况下,还卖了近8000元,加上儿子在宜昌打工和妻子在旅游旺季就近服务旅游的收入,我家很快实现了脱贫!”向长平笑着对大家说。
“一人得大病,全家受拖累。”“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健康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很重要,尤其是对贫困户而言,疾病直接影响着他们脱贫的步伐。因此,神农架林区为进一步筑牢健康防线,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神农架林区提出了“健康扶贫”的概念,建立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四位一体的健康扶贫体系。2020年8月15日下午,神农架林区卫健委副主任胡少华对我说,2019年8月前执行落实旧“985”政策,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全额由林区财政补贴。2019年8月后,严格按要求落实新的“985”政策,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部分只缴纳100元(从2020年执行),坚持“一站式”、“一票制”结算,贫困对象区内、政策内住院费实现90%比例报销和自费部分5000元封顶、落实慢性病门诊救助。贫困对象住院就医情况稳定,健康扶贫规定得到全方位落实。神农架精准扶贫对象15768人,参保人数15871人,共为32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进行了体检,诊治患者3953名,共计减免医疗费用779.82万元;为符合规定的患者免费办理慢病卡282张,大病报销362万元,住院人次9930人,医保报销4819万元,医疗资助参保1141万元,医疗救助755万元。
实践证明,健康是民生之要,脱贫之基。因此健康扶贫是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只有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防得住病”,真正让贫困家庭有“医靠”,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树立脱贫的信心,才能让曾经贫穷的神农架人张开双臂,迎接美好生活的到来。
第七章 “旅游扶贫”富农家
一个个人因旅游光荣脱贫,一个个贫穷的村庄因旅游走出贫困行列,一家家因旅游搬迁变成生态小区,一乡一镇因旅游变成生态小都市。
神农架通过 “旅游+生态农庄+服务农户+美丽乡村+农业项目开发”扶贫模式,结合“十百千”工程,投入资金240万元用于重点贫困村潮水河村旅游扶贫建设。以“长寿宴”为契机,组织坪阡古镇的餐饮行业开发特色药膳,十余道菜成为特色菜品。重点贫困村宋洛乡盘龙村蛇草坪改造民居17户,完成公路、停车场建设,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致富。
同时,在编制《神农架林区中东部旅游发展规划》《神农架林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规划时,重点强调乡村旅游开发,鼓励和支持全面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省旅游委协调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无偿为神农架重点贫困村设计旅游规划,确定了重点贫困村太和山村、潮水河村、松柏村等作为旅游扶贫示范点。2019年旅游农庄经营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000余人,“十百千”工程乡村旅游培训人员150人 。在重点贫困村大九湖镇坪阡村组织农家乐经营者电商技能培训2次200余人,旅游标准化服务培训3次300余人次。农户依托公路开设了农家乐、林家乐,集农业观光、田园采摘、拓展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蓬勃发展,并培育出红坪桃花谷、木鱼青天袍、松柏黄羊沟、下谷古楠寨等一批“农家乐”知名品牌,农家乐食宿形态新标杆积极发挥了旅游扶贫的示范带动作用。桃花谷民宿年纯收入达20多万元,成为全省首批“金宿级”社区。全区707家旅游农家乐带动贫困户就业2000余人。2019年较2018年相比,农户收入增加1.0186万元,同比增长7%。建档立卡户开办农家乐4家10人,兑现扶持资金2万元。
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命脉。神农架林区文旅局深刻认识到非遗扶贫,带头人很重要。为了“培训一个、带动一片”,神农架林区文旅局启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加大对非遗扶贫带头人的培训,以点带面,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批非遗扶贫带头人涌现出来,比如大九湖镇的“汉民族史诗”《黑暗传》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陈切松,在参加培训和拜师学艺后,带动了乡邻近100人从事文化产业,因贡献突出,他被国家、省授予“非物产遗产优秀传承人”称号,并荣获了2020年度神农架“优秀文艺志愿者”奖。
同时,神农架林区文旅局利用生态优势,积极发展康养旅游和其他生态型产业,利用新媒体平台,以“直播+文化扶贫”“直播+特色文旅”等模式,推动消费扶贫、旅游扶贫。当地人说“搬出大山办民宿,致富路上不用愁”,就是通过文旅助力脱贫攻坚的真实写照。
林下经济不仅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还为神农架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新动力。由于神农架公路沿线都是农家乐、民宿、易地安置小区,因而常常有黑熊、野猪、金丝猴等野生保护动物出没。为保护和不影响这些动物的生活、迁徙,神农架修建了20余座“动物走廊”,保障了森林精灵的安全通行。据不完全统计:神农架2019年较2014年相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171元,同比增长45.8%;全区旅游人次增长1127.3万人次,同比增长160.8%,农家乐增加481家,同比增长75%。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长10%左右,增幅持续居全省前列,2018年达到10091元。
第八章 筑起生态脱贫路
八月的神农架,林海茫茫,无边无际。在华中公路制高点神农顶抚望,神农架现已形成由南北走向国道209和东西走向国道347为“T”型交叉的公路主骨架,国道全部建成生态旅游公路,区政府所在地与所辖各乡镇均由等级公路相连,干线公路现已达到平均每25公里一个公路服务区,每11公里一个停车休息区,每10公里一个公厕,每25公里一个加油站……神农架基本实现了松柏到周边地、市通二级公路,区到乡(镇)公路等级化、黑色化、生态化。全区67个行政村公路通畅率100%。神农架“生态交通”几乎全部修到家家门口。放眼神农架,飘摇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溪在路边流,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路在林中展”的水墨画……
这是神农架林区交通运输局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重要批示精神,紧扣“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农村交通而掉队”的目标,不忘初心,始终坚持把修路建桥通车作为打通农民脱贫致富瓶颈的重要举措,坚持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全力打通交通扶贫“最后一公里”的承诺。
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对“四好农村路”的建设极为重视。相继出台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农村客运发展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通过“先试点、再铺开”的方式,选择“投入少、成效好、可复制、能持续”的建制村创建示范线,对全区17个省定贫困村重点倾斜支持,优先安排实施通畅项目。
2018年9月4日《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命名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的通知》(交公路发〔2018〕115号)授予神农架 “四好农村路” 全国示范县。2019年7月4日,全省“四好农村路”建设现场会在神农架林区召开。会上表彰授牌了神农架林区等5个“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咸宁市咸安区等8个省级示范县、神农架林区大九湖镇、红坪镇等45个全省示范乡镇。
2016年以来,林区财政配套养护资金1760万元。新开辟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卡外困难户选聘100个交通设施维护岗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岗位工资每人每年4800元。2019年按“1525”比例配套到位农村公路养护资金834.53万元。按照“谁受益,谁养护”的原则交由旅游、矿山企业养护,鼓励沿线村民(优先精准扶贫户)参与养护,提升了养护服务质量。创新实施豹儿洞公路LED太阳能红绿灯,不仅解决了公路改造带来了生态破坏问题,降低了工程基本造价,同时减少了因错车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中国交通报以《LED扩容 安心行》对此进行了报道。
神农架林区努力建好“四好农村路”,全力推进“组组通、户户通、全部通”,为全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现有农村公路里程1672公里,占全区通车里程2048公里的81.6%。农村公路等级公路比例达96.7%。铺装里程1559公里,比例达95.1%。2018年较2014年相比增加村道213条348公里,同比增长2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171元,同比增长45.8% 。在经费保障上,2016年以来,林区财政配套养护资金1760万元。新开辟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卡外困难户选聘100个交通设施维护岗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岗位工资每人每年4800元。2019年按“1525”比例配套到位农村公路养护资金834.5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171元,同比增长45.8% 。“四好农村路”的发展使老百姓满意度、幸福感与日俱增,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公路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发展成果。
“保护生态环境、创建绿色公路”“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可持续发展公路”。豹儿洞村因交通的改变,在近三年时间里,对全村63户进行换瓦改造,新建楼房8户,圈栏改造及厕所建设23户。有2户开办了农家乐。发展高效经济林、蔬菜、药材各300亩,建蔬菜大棚85个,种养殖业总产值达到300多万元。
阳日镇龙溪村干部杨霞说:“以前全是陡峭的山路,全村人生活很困难,感谢‘农村四好路’,让我们村不仅脱了贫,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出门不用走,进门不怕黑。山货都是宝,家家开轿车。”桃源村通了公路后,家家有了“小产业”,日子越过越甜了。为了感恩党和政府、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脱贫,桃源村全体村民在公路的入口立了块路碑,上面写道:“吃水不忘挖井人,修路牢记党的恩”。
古水河生态旅游公路连接两河口村、白莲村、古水村、麻湾村,全长15公里,总投资8000余万元,是古水河野趣体验度假区项目的重要一环,为“国际慢城”松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木鱼镇红花坪村海拔1000多米,以往村民出行全靠一条曲折的土路。2020年8月,经过两年的建设,一条5公里长、6米宽的公路直通神武旅游公路。路修好了,乡村游、自驾游日渐火爆,村里规划了木瓜园民宿聚集区,15家民宿先后开业。村民李相燕说,以前买卖东西全靠肩挑背扛,现在公路通了,房子在镇政府的帮助下修葺一新,好山好水让一家人吃上了旅游饭。
宋洛乡后山坪村地处偏僻,不通公路前,村里以种植包谷、红薯、洋芋等“三大坨”为主,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级水泥路通车后,大部分村民发展特色种植,神农架道地药材发展有限公司还在村里建起中药材种植基地。目前,全村发展道地药材、高山土豆种植两万多亩,养猪600多头、养鸡1.5万余只,户均增收1000多元。
盘龙村有一座200年前的古民居,由于交通不便,一直窝在深闺无人识。2020年公路建成通车后,游客暴涨,村里开起26家农家乐。小山村一跃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些村因公路发生的变化,只是神农架农村公路便民、富民的一个个缩影。
因公路的畅通,现在不用“猫”在山旮旯了,想出去“走四方的走四方”,想在神农架“打天下的打天下”!……
著名作家陈应松就常“猫”在香溪河畔、木鱼镇“别墅”潜心耕学,笔写春秋。
神农架本土女作家枝子在木瓜园租下一栋房子,开起了“枝子的花园民宿”,演绎着她的“枝子传说”。“枝子的花园民宿”现成为神农架林区以文会友的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神农架林区累计投资3.5亿元,建成美丽农村路102公里、完成提档升级213公里。
如今,神农架一条条农村公路如玉带般在山间环绕,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公路沿线几乎建的都是农家乐、民宿、易地安置小区……一条经过精心孕育的生态脱贫致富路正在不断成长,从保护区内延伸到区外,更延伸到神农架沿线人民群众的心中。行走在神农架生态公路上,道路两旁森林莽莽,绿草茵茵,过往的观光小火车、旅游巴士、游人与悠闲吃食的金丝猴、黑熊、白麂、梅花鹿共同形成一幅惬意温馨的画面。而仙客们坐着旅游观光小火车穿行神农架的时候,他们眼观四方,耳听八方,神农架如诗如画的风景更是美的他们心驰神往,如痴如醉……不时从森林深处传来天籁之音——
交通扶贫似阳光,
照得心里暖洋洋,
精准脱贫催征程,
万众一心奔小康,
幸福生活万年长……
醉眼朦胧中,神农架仿佛是天上人间了。
第九章 兴隆寺的“钟声”
“上至白云间,下至大河边;隔山能对话,握手走一天。”这是兴隆寺村偏远贫穷落后的真实写照。2014年以前,兴隆寺村没有一条路,没有一家种养大户,年轻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老弱病残,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村民没有增收产业,是神农架远近闻名的贫困落后村。
从实际的数字来看,兴隆寺村这几年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林下经济与旅游经济是兴隆寺村的经济支撑。神农架林区下谷坪土家族自治乡兴隆寺村东南与巴东县沿渡河接壤,北连神农架国家公园原始森林无人区,西与下谷坪乡金甲坪、三股水村相邻,全境处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区域。现有国土面积2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森林面积2万余亩,耕地面积18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
我翻阅着兴隆寺村的基本情况,全村7个村民小组,278户1100人。2014年至2017年,共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161户452人,占全村总户数的57.9%和总人口的41%。一般贫困户117户393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20户59人;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19户69人;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89户265人;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待脱贫33户59人。全村农村低保24户3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23户37人,在全村贫困户中占比14.29%,重残低保5户5人;农村五保20户2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五保20户21人,在全村贫困户中占比12.42%;2014-2017年实施危房改造101户,其中贫困户77户,非贫困户24户;重病户15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31人。2014年,兴隆寺村可支配收入5350元,比全乡5873元低523元。站在高山上俯瞰,面对山高坡陡,山大人稀的兴隆寺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山无言,水无语。
2014年,兴隆寺村两委班子2人提前退职、1人辞职,原班子成员仅剩1人在职。在全村工作几近瘫痪时,2014年10月,有着8年计生工作经验的卢芳当选为兴隆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临危受命的卢芳该如何使兴隆寺村走出贫困的怪圈?
兴隆寺无寺也无钟,说的是“走路带风、说话响亮、办事果断”的卢芳只要天刚亮在全村那个扶贫点嘘寒问暖起来,村民都知道兴隆寺村的“晨钟”就“敲”响了。因而村民把她当作兴隆寺的“钟声”,扶贫攻坚的“号角声”,脱贫攻坚路上的“贴心人”。她的“钟声”一响起,兴隆寺村“脱贫致富步伐”的一天便开始了。
卢芳为拉近和群众的距离,建起了村民微信群,随时随地了解民情。“谁家几口人、因何致贫、退耕还林多少亩、粮食直补补多少?哪户种了几亩药材、养了几头猪、喂了几只羊、一年收入多少?”坐在家里都能背出村民家的情况 不仅对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了如指掌,对待村里弱势群体的,卢芳也十分上心,她也因此被留守儿童称为妈妈、被五保户老人看作女儿、被留守妇女视如姐妹。
2014年9月以前,卢芳还是小街上的个体户,靠着一个农家乐和一个规模不大的种养殖合作社,每年纯利润20多万元。在乡亲们的眼里,她是小有名气的“能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兴隆寺人,她一度认为自己对家乡足够了解。然而,现实却给她当头浇了一盆冷水。第一次走访村民,沿着60公分宽的山路,她足足走了6个小时才来到村民饶友令的家。站在山顶俯瞰,和兴隆寺村一河之隔的金甲坪村水泥路四通八达、房屋整齐;而兴隆寺村这边,却是土房子、茅草屋零星散落在半山腰,断断续续、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是连通兴隆寺村7个村民小组仅有的出门通道。这一幕,看得她百感交集,回家想了一整夜都睡不着。她是一名共产党员,老百姓相信她才选了她。她不能退缩,只能勇敢地往前冲。第二天一大早,她就召集村两委和村民小组长、退休老干部一起开会。她把想法告诉了大家:要想富,先修路,公路必须要通到组;利用好兴隆寺现有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养殖业,改善居住环境。大家一致非常认可她的想法。但是,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这些从哪来?她一时和大家一样,一筹莫展。就在这个时候,林区发改委帮扶工作队来了。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逐户走访调查,认真研究致贫原因,详细制定脱贫规划,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奖勤罚懒。发展得多,得到的奖励就多,得到的实惠就多。大好的扶贫政策如何落实下去?兴隆寺村两委四个人开了“决心会”。会议中,村委班子第一个决心是:脱产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村委工作中来。第二个决心是:无论多好的优惠政策,村两委四个人及家属一律不享受。第三个决心是:所有的政策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为了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打好配合,卢芳坚持每天早早地来到村里上班,主动给他们3人打电话沟通工作;每次上山入户的时候,她都会准备好干粮和水,翻山越岭,总是走在队伍的前面;和大家商议事情的时候,她充分听取大家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很快就到了春节,年底发工资的时候,她把工资全部捐给了几户孤寡老人办年货。他们4人团结一心分片工作,公路、产业、环境治理同步进行,利用合作社带动老百姓发展种养殖。四年来,卢芳的合作社从不考虑盈利,几乎是向全村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平台。她还把村里的留守妇女召集起来,让她们学习互联网,发展电商,给她们提供门面和冷库,让她们合伙开店,引导她们把村里的农产品推向市场。慢慢地,村里大事小情,村民第一个想到的总是她。贫困户朱继贵老两口体弱多病,还要带着孙子上学,生活很困难,她便隔三差五的去给孩子买生活、学习用品。然而,在一次给孩子争取了2000元资金送去时,却被他拒绝了。她问孩子:为什么不要?孩子只是面无表情地说了句:你给我很多次了,我不能再要。话刚落,泪水一滴一滴的落在了地上。此刻,她好想抱着孩子大哭一场,作为母亲,她反思着,是不是我们的帮扶形式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接下来的日子,她经常去学校看他,有空的时候她还会把孩子带回家,给他洗澡,洗衣服,陪着他做作业。这年的六一,她作为一位特别的母亲陪在他身边,老师告诉她,两年了,从来没见过孩子这么开心的笑过……
2017年9月8日凌晨2点,卢芳手机响了,接通电话,里面便是一片哭声:“卢书记,我们的房子快被水冲了!”挂了电话,她冒着大雨赶到现场,看到眼前的景象惊呆了,3户农户的土墙房已经被水泡了房根。她立即通知邻近的农户带着工具赶过来排水,10分钟左右来了很多村民,他们拼命排水,但水势依然很大,凶猛。她立刻安排挖机开挖排水,转移灾民。整整一夜,40多名村民都默默的陪着她,一个也没有离开。不知不觉天亮了,水情也稳定了,没有一人受伤。她这才缓过劲儿来,便一下瘫坐在地上。回想昨夜,她有一丝丝后怕,同时也为村民们的团结互助而感到骄傲……
2014年前全村仅1个组有硬化公路2.5公里,1个组通达毛坯公路5.1公里,全长仅7.6公里。为此,卢芳上任以来,在下谷坪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借助林区发改委聚力向外争取项目资金数百万元,新修村级通组公路9公里,入户小型车辆通道1.5公里,新建桥梁1座。解决了164户505人的出行难问题。覆盖了全村95%的农户。
随着交通的便捷,兴隆寺村种养殖业也得到迅猛发展。全村发展药材基地215亩,林果基地32亩,茶叶后期管理100亩,小杂粮种植229亩,养猪388头(出栏标准),养羊256只,养鸡2327只,养蜂712箱,养鱼1.8亩等,为脱真贫,真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村农户几乎家家都有了产业,居住也有了保障,人均收入达8600元。2018年4月,兴隆寺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卢芳现任神农架林区下谷坪土家族自治乡经济发展办主任。在家庭中,与丈夫王鹏祚互敬互爱,相互照顾,同甘共苦,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建立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她个人因各项工作突出于2018年荣获“湖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奖”“创客英雄奖”;卢芳家庭则荣获2019年“荆楚最美家庭”、2020年“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第十二届全国最美(五好)家庭”等光荣称号。
而今,兴隆寺村的村民正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生态农业、土家文化、乡村旅游、互联网+呈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日渐美丽富饶的兴隆寺村,吸引着游客们纷至沓来。暸望千里林海,神农架有许许多多像兴隆寺村“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人家,毋庸赘言,兴隆寺“村两委”就是村民心中向往的“寺”,卢芳就是兴隆寺脱贫路上的“钟声”,每个贫困户都期待的幸福“钟声”。
第十章 脱贫致富奔小康
小康”最早源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实现小康是千百年以来中国人的梦想。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神农架如何保证既定目标能够如期实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围绕脱贫攻坚普查,扎实推进系列问题整改。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将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3类8方面17个具体问题、2020年国家对省脱贫成效考核发现5类25个问题和脱贫攻坚大排查发现6方面18个问题进行统筹整合,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审核归纳整理为6类17个具体问题,实行一体研究、一体推进、一体整改,目前各项整改已经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同时,积极应对新冠疫情,持续做好脱贫巩固提升。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先后出台《关于降低新冠疫情影响促进脱贫增收若干措施的意见》《关于降低新冠疫情影响促进脱贫增收若干措施的补充意见》,27条应对措施推动贫困户稳收增收,实施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十百千”就业工程。一是统筹资金1600万元用于脱贫产业发展和巩固提升,引导农户积极开展春耕生产,重点发展短平快的养殖产业。各乡镇、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全面入户排查受疫情影响的敏感户,落实“一户一策”,筹资100万元资金针对敏感户中的227户特殊困难户落实分类救助。二是开展“网上春风行动”和“线上招聘”,无缝对接外出“复工专车”,全力挖掘市场就业内需,就近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增收。集中组织21批次“点对点、一站式”复工返岗,输出441名农民工赴江苏、广东复工返岗,接回156名滞留外地人员返乡。目前,全区已外出务工人数6745人,占2019年外出务工数的108%。三是为适应电商销售新要求,细化出13项具体举措,通过区长代言、副区长直播带货,“832平台”销售,创造网上销售额达6000多万元。四是持续关注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制定出台《林区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了方向和思路,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稳步提升“水、路、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有力推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五是在全省各市州率先成立脱贫攻坚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按照《林区脱贫攻坚普查“四员”管理规定》《脱贫攻坚普查工作“十必须十严禁”》等文件精神,严格要求普查四员,严格执行纪律规定,做到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经过清查摸底,林区534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举家外出699户,全户减少27户,全户失联1户,做到了数据精准,为普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神农架林区对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等重点帮扶对象,优先支持外出,优先稳岗就业,优先兜底帮扶。神农架林区扶贫办提供的数据显示,神农架扶贫攻坚硕果累累。2019年底,神农架林区建档立卡对象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实现了“不落一人”的目标。
庚子年尾,我在松柏镇采访时,松柏镇党委书记戴光明说,“基层干部的辛苦指数决定了村民的幸福指数。”黄连架的村民们则说:“现在的干部和原来不一样了,他们到了我们村帮助我们脱贫致富,天天起早贪黑为我们找出路谋发展。沈绍平副区长经常利用星期天来我们村体察民情,帮扶贫困边缘户,好几次脚扭伤甚至骨折了,仍念念不忘张发军、孙君国等边缘贫困户的切身发展问题。”短短几句朴实的话,说出了现在神农架党员干部下基层的工作作风,也切实反映了从严治党以来,共产党的先进性滋润着群众的心。
如今,摘贫穷之帽、奔小康之道,已成为神农架人矢志不渝的追求。神农架林区扶贫办副主任卢琳说,脱贫摘帽只是脱贫攻坚征程上的阶段性胜利,还需要巩固脱贫成果。“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们基层党员干部要当好本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引路人,引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要让神农架人人、户户都有发家致富的门路。卢琳作为一名边远山区扶贫人,巾帼不让须眉,爱岗敬业,以赤诚之心担当扶贫使命,以奋斗书写青春华章。她从乡镇调任扶贫办工作后,分管扶贫项目管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光伏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任务繁重。为把每一项工作做好,她始终坚持把学习摆在重要位置,利用节假日、晚上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积极主动学习中央、省委、林区党委关于扶贫工作相关文件精神和领导讲话、认真学习精准扶贫、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政策法规文件及业务知识,虚心向周围领导同志讨教,对各类政策做到“一口熟”、业务“满口清”。扶贫办的人记得她刚调任扶贫办时,正值林区精准脱贫工作全面铺开,任务很重,有人对她说这是个苦差事,劝她找组织以自己是女的借口调换个其他岗位,她丝毫不畏惧的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怎能拈轻怕重呢?别人能做好,我也能做好。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五年来,她勇挑扶贫重担,用心用情扶真贫,长期翻山越岭深入8个乡镇67个行政村,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跑,一户人家一户人家地问,实地走访调查,检查督导扶贫项目管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光伏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由于林区属于高山,贫困村、贫困户大多分布在高山边远乡村,山路险峻,且由于山区天气复杂、变换无常,她每次在入村的路上,不知道遭遇到过多少次泥石流、暴雨、冰雪天气。有别人都替她担心,她却笑着说,我们扶贫人谁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呀!由于扶贫工作繁忙,她经常不能回家照护家人孩子。在林区精准脱贫国考期间、普查期间,她经常加班加点到半夜,也曾连续1个多月没回家。她经常说,愧对孩子,不能陪伴,但为了贫困乡亲们脱贫,相信孩子以后一定会理解。但正是她的爱岗敬业,不惧困难、用心用情,忠实履职,她分管的工作都取得较好业绩,有力助推了神农架率先脱贫摘帽。由于工作显著, 卢琳先后获得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先进个人、全省优秀团干、全省“五四”青年奖章。2020年被中央文明办授予“敬业奉献好人”。
据神农架林区扶贫办公室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15至2019年,神农架林区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7.51亿元,其中仅2019年就投入了4.8亿元,地方财政预算当年安排扶贫资金0.52亿元,确保了地方财政收入投入精准扶贫资金逐年递增。同时采取兴建光伏、企业帮扶、入股分红等多项措施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提升村级可持续发展能力。17个重点贫困村建成的17座光伏电站年均收益稳定在20万元以上,6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稳定在5万元以上。2019年,神农架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7亿元,是2014年18.07亿元的1.7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6920元增长到2019年的11171元,增长4251元,增长率为38.05%。五年来,全区有5415户、15840名贫困对象脱贫销号,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1.47%降至0.01%,群众认可度保持在94%以上……这是神农架林区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工作对我最深刻的印象。一个个数字,正是神农架向党和人民交出的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答卷。
后记
金秋傍晚,我和司机小王从木鱼驶上回松柏的旅途。秋风习习,白日的燥热渐渐消退,随之而来的是月明、凉风、鸟鸣的神农架之夜。岁月悠悠,不知有多少政界名流曾在神农架听涛观海……在这个森林的王国里,神农架早已镌刻永恒的名字,昭示着曾经和未来的岁月繁华。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已成为当今的一个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我们要时时警醒。在神农架各个乡镇、部门采访的时候,真正吸引我的,不是那些体现神农架旅游热的景点,而是带有时代烙印和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标签——“保护优先”。
神农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践行“两山论”,积极建设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共建绿色家园、共绘美丽画卷。借助政策支持,神农架以“生态特区”的姿态不断调整保护战略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己任,开始了“旅林经济”转型发展探索。神农架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发展共识,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确保神农架清水北流。神农架大九湖湿地不仅风光旖旎,还是汉江一级支流堵河的发源地、三峡库区的生态屏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神农架良好的生态优势既带来了扶贫产业的兴旺,美丽的人文环境更是创造了美丽的旅农经济。这是神农架通过答好保护与发展的考题,逐一破解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中的难题,打出一系列扶贫攻坚组合拳,改变了神农架“富饶的贫困”面貌。使人们做梦没想到扶贫攻坚会使神农架发生这么巨大的变化,这是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的人间奇迹。
打开中国地图,俯瞰万里九州,一条蜿蜒北上的人工明渠,从秦巴山间出发,跨江淮、穿黄河、依太行,纵贯南北,一路穿行1432公里,将一渠清水送往河南、河北、天津、北京。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虽然相隔千里,神农架却连着北京呢!”在神农架大九湖湿地馆,我们从一张示意图上看到,神农架大九湖之水最终汇入汉江和长江,流入北京……
幸福永远奔跑在路上,“日行千里”不是梦。2014年,神农架飞机场通航;2020年12月29日,“保神”高速公路全线贯通,神农架迈入高速公路时代;2022年,郑渝高铁将全线通车。“神农架新华高铁站建成通车后,武汉、重庆和郑州到神农架分别只需2个多小时。”神农架林区人大主任谢登峰说。神农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强力推进,让神农架的山更绿了,水更秀了,环境更美了,生态城镇更亮了!掩映在原始森林深处的民宿、农家乐、林下绿色产业更是彰显着神农架人家诗意般的生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站在“华中屋脊”神农顶上,放眼神州大地,遥想杜甫当年的梦想,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之际,将不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