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绿色云雾的天空里,短嘴金丝燕、太阳鸟(亚洲蜂鸟)……以及各种珍贵稀有鸟儿的声音和鹰的长啸从“华中屋脊”神农顶划过,苍莽便在耀眼的、灿烂的阳光下泛出一浪高过一浪的绿色波涛……
这时候,从山那边或山这边隐约传来高亢激越、低吟浅唱、悲伤哀鸣的唢呐声……要么是节日的盛装、要么是迎亲嫁娶的队伍、要么是那家送葬上山的人马……唢呐使劲吹,吹出了神农架人隆重节庆欢畅的气氛,吹出了神农架人扬声大笑、迎亲嫁娶的欢乐,吹出了神农架人送“上大人”披红挂彩去往天国的喜悦和黯然神伤。总之,神农架唢呐,吹得那个节日的欢腾,吹得那个女子儿娃子心儿嗞嗞地痒,吹得那个哀曲既悲伤又喜气洋洋……在这人世间,有那处还有这样神秘的唢呐可以吹出人间的喜怒哀乐,却令人神往?!
过去,在神农架这块神奇神秘神圣的原始森林里,女人们总是在唢呐声中从后(娘)家走向公婆家,从丫头走向屋里(媳妇),艰难地创造着自己,直到她们儿孙满堂寿终正寝,唢呐声便又把她们送向神农架荒原,让她们的灵魂安息在神龙山,守望着神龙山。而如今,神农架却有很多女吹鼓(唢呐)手了。在神农架每种“打火炮”场景中,她们成了新时代别开生面的动人风景。
一年四季,当你走进这片原始森林的深处,倘若你遇到以上所说的场面,大小唢呐、大小锣鼓组成的打火炮队伍,浩浩荡荡撬起一场绿色潮涌般的大喜大悲,一时漫过天地、漫过神农架、漫过人心。此时,系着红绸绳的唢呐声随风飘扬,戴着白色头巾、扎着五颜六色腰巾的男女吹鼓手们,面对张灯结彩、绿色小旗、红色小旗、白色小旗,每根肋骨都使劲地吹,拼命地吹,直吹得流出了香汗,淌出了眼泪,血管里流动着一股股因“剧情演变”的殷红血液。唢呐里有倾诉、有喜悦、有悲伤,锣鼓声中有欢唱、有激越、有悲恸;鼓点在唢呐声里跳跃,唢呐声在鼓点中交织,要么汇成一曲满天满地的喜悦欢唱,要么汇成一曲满天满地的悲壮恸哭,叫人怎不生死相许?
说到神农架唢呐根古,我们还要从神农架《打火炮》的前世今生说起。神农架自古以来,山大人稀,走的是“阎王岩”,过的是“老虎岭”,民间又有夜晚才能拜堂成亲的习俗,所以娶亲坐着花轿要翻山越岭,必须提着灯笼,打着火把,敲锣打鼓吹着唢呐,每走一段路程,还要放三炮。老辈人说一是为了照明,二是为了壮胆,三是为了传递讯息,四则是为了避邪。神农架这种热闹壮观的场面便称之为“打火炮”。
“打火炮”是神农架古老的习俗。它是神农架民间一种不可替代的曲艺。在神农架打火炮中,唢呐更是独树一帜。神农架唢呐,过去主要靠口传心授,现在已由神农架林区文联主席袁玉祥历经五年辛苦,挖掘搜集整理成一套完整的民间吹打器乐体系乐谱《神农架火炮·唢呐经典》文本及音视频专辑。《神农架火炮·唢呐经典》日前已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发行。《神农架火炮·唢呐经典》分门别类地共记录下唢呐曲谱112首,被谓之“神农架唢呐工具书”。《神农架火炮·唢呐经典》并入围首届湖北省民间文艺杜鹃花奖“优秀民间文化著作”,填补了我省唢呐民间文化艺术的空白。国家一级唢呐演奏家史建国说,神农架“打火炮”既是省级非遗项目,又是神农架民俗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具神农架鲜明特色的传统乐种。
神农架林区文联主席袁玉祥在《神农架火炮·唢呐经典》一书中说,神农架唢呐一般是两支唢呐吹奏。一支吹主旋律,另一支可高八度或低八度吹奏。“打火炮”普遍应用于满月酒、周岁宴、婚丧嫁娶、乔迁安居、开张吉庆、过生(过寿)等各种民事活动。白事(丧事)中的“打火炮”谓之“下祭”;喜庆中的“打火炮”谓之“送恭贺”。
神农架民间有很多吹打高手。唢呐高手音准、音正,记的曲调多,他们都会吹300多个曲调,吹打几天不重复。特别是在神农架重大节庆和祭拜活动中,都能看到高手们的身影。
郑大学在神农架林区第一届火炮比赛中荣获“金唢呐”称号。他从小就学吹唢呐,也记得300余首唢呐曲调。他是神农架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火炮”区(市)级传承人。
杨龙毕在神农架第二届火炮比赛中荣获“金唢呐”称号。他少年学艺,同样记得唢呐曲调300余首。他左手大拇指不幸被机器切掉后,就把脚大拇指切下换上。开始不灵活,由于勤学苦练,他最终把唢呐吹得呱呱叫,被评为神架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火炮”区(市)级传承人。
神农架林区文联主席袁玉祥说,“神农架打火炮”集吹(喇叭)打(锣鼓)唱(情歌)为一体,所用器具,人们管它叫“火炮家业”,分别由“鼓篷子”(战鼓く小堂鼓>和边鼓く板鼓>配置在一起)、马锣(小锣)、叶子(大镲)、大锣和大小“喇叭眼”(唢呐)组成。火炮中的喇叭曲,吹奏的是劳动号子和情歌小调,它曲目丰富,节奏明快、曲调优美,颇具地域特色和田园风味。
神农架唢呐常常演奏的是《大开门》《八月桂花遍地开》《拥军花鼓》《打连枷》《割荞麦》《采茶调》《纺棉花》《钉缸》《货郎子下乡》《过山调》《过街调》《采花》《闹花》《回娘家》《陪郎歌》《打娃娃》《哄娃娃》等曲目。这些曲目无论是吹打还是演唱都备受神农架人喜爱。神农架唢呐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世世在神农架山民的口中代代相传,是神农架民间曲艺极为珍贵的“瑰宝”“活化石”。
那么,“上大人走了”为何是喜事?众所周知,不仅在神农架,而且在宜恩一带至今沿袭着一个古老的习俗:人死了,若是少时便是夭折,不举丧葬;若是没过花甲便只举平常的葬礼;若是过了花甲或过了八十以上,再或者是德高望重着便享有隆重悲恸的葬礼了。而八十以上老人仙逝了,是生命自然的终结,所以是去了天国,应是值得恭贺的“喜事”。因而吹出的唢呐声既悲恸又喜悦。这便是为何神农架唢呐吹的既令人神往又令人悲伤的了。
神农架唢呐,伴随着神农架人生生死死的唢呐,当它蕴含着欢与乐、喜与悲的时候,既是神农架人生命的一次完美释放,也是生命走向最为亮丽一刻的完美表达!
那有喜事,火炮队员就会被请去“打火炮”(花锣鼓)。锣一遍一遍的敲,鼓一槌槌又一槌槌的擂,唢呐一首接一首的吹,唢呐吹不停的《过山调》《朝阳歌》《丹凤朝阳》《赶站》《打扣袢》《搬苞谷》《纺棉花》《卖饺子》《划龙船》《正赶船》《反赶船》《火连跑》《猛虎下山》《赶车》《背靠背》《打娃娃》《上梁山》《一眼调》《四眼调》《顺风铃》《三园合》《探情姐》《月下望郎》《采花闹花》《回娘家》《老式蛮腔》《河南蛮腔》《四川蛮腔》《荆州蛮腔》《游春蛮腔》《马尾戏蛮腔》《花鼓子调》《大开门》《正月十五》《汉腔》《大起板》《望郎归》《状元游街》《双探妹》《哄娃娃》《小和尚下山》《二十四劝》《玄黄》《打起火炮唱起歌》……
那有白事,火炮队员就会被请去“打火炮”(夜锣鼓)。锣一遍一遍的敲,鼓一槌槌又一槌槌的擂,唢呐一首接一首的吹,从唢呐里不断飘出《孟姜女哭长城》《上香调》《奠酒曲》《叩拜曲》《一炷香》《儿想娘》《五更相思》《悼念曲》《出殡曲》等哀曲;一般吹鼓手随着唱歌人的节拍,现绎现吹,而有的吹鼓高手却能在调子上吹出新的花样,感天动地。神农架人离不开唢呐,就像永远离不开这片原始森林一样。
神农架腊月、春上和秋后喜事多。特别是春节前后,打火炮队是闲不住的。打火炮队多半会被操办儿娶女嫁喜事的人家请去红火热闹,前些年单位开门上班还兴请打火炮队去“开彩”“开光”,打火炮队也会随意走进哪家乡亲的院子里拜年。这时,主家就特别高兴,热情地把大桌摆到堂屋正中,拿出神农架人自酿的地道高梁酒以及香烟、花生、瓜子、板栗、核桃,或者煨一壶甜滋滋、香喷喷的黄酒招待打火炮队。等吃好喝好,来看热闹的男女老少围满堂屋或围满院子。打火炮队为了答谢主家的盛情,首先就来几段充满喜庆恭贺的《大开门》《丹凤朝阳》和《打起火炮唱起歌》。少顷,整个堂屋或院子便飞满了热热烈烈的唢呐声、锣鼓声、笑语声,甚至还夹杂着鞭炮声。你瞧,吹鼓手们腮帮子鼓圆了,锣鼓手们手腕儿晃活了。两支吹鼓手队伍,他们闭着眼睛,点着头,踏着脚,全凭一股神韵。一气痛快淋漓的表演,吹得人人喜不自胜,心花怒放。吹鼓手们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你挽起袖子吹,我大小唢呐一口吹;你吹着唐戏给主家“压福”,我吹着欢气给大伙“送喜”;你学几声鸟叫,我来几声金丝猴啼鸣;你把一曲《探情郎》吹得恩恩爱爱,我把一曲《望郎归》吹得缠缠绵绵。女子们的心被吹乱了,吹得那一双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愣往儿娃子们的脸上飞……吹罢老曲换新调,一首《背靠背》给一颗颗年轻的心,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神农架人爱吹唢呐,也爱听唢呐。神农架人吹唢呐吹得阴阳十足,快意无比;神农架人听唢呐听得如痴如醉、心意悠扬。从神农架唢呐吹起的每一个音符中都折射着神农架儿女朴实无华、热情好客的豪放。神农架唢呐是雄壮的,也是婉转的,如长江纤夫的脚板溅起的长江波涛,如香溪河畔女子们婉约灵动地吟唱,永远震憾着神农架这片古老茂密的原始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