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祖炎的头像

刘祖炎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12/01
分享

野性书写与深沉礼赞

——陈应松《神农野札》赏析

在当代文学的浩瀚星空中,陈应松的散文随笔集《神农野札》宛如一颗独特而璀璨的星辰,闪耀着迷人的光芒。这部作品恰似一部雄浑壮丽的多声部交响曲,以其对神农架自然景观、动植物世界、民俗文化、野食美食的精妙雕琢,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邃探寻,奏响了一曲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赞歌,尽显卓越的文学价值与深厚的艺术魅力。

一、野性与壮美交织的恢弘画卷

神农架,这片隐匿于华中大地的原始秘境,在陈应松的生花妙笔下,缓缓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展露令人震撼的自然风貌。其山脉巍峨耸立,仿若大地挺起的坚实脊梁,直插云霄,于云雾的缭绕中若隐若现,恰似沉睡的远古巨兽,随时可能苏醒,散发着令人敬畏的磅礴气势。作者以雄浑且极具想象力的笔触,赋予了山峰鲜活的生命与灵动的灵魂,使其不再是冰冷的土石堆砌,而是承载着岁月沧桑与自然伟力的巨人。每一道山谷、每一处峭壁,都宛如在诉说着地球亿万年的变迁传奇,见证着时光的永恒流转。

森林,堪称神农架的生命核心。陈应松的《林中》对森林的万事万物都有细致巧妙的描写,在茂密的树林中,枝叶交错纵横,阳光仅能透过层层叠叠的缝隙,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树下珍稀的草本植物和菌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顽强生长,遵循着大自然最原始的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里的森林,全然不见人工园林的规整与精致,取而代之的是原始的野性与不羁。树木为了争夺阳光雨露,根系在地下展开激烈的角逐,枝叶在空中相互交织、遮蔽,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系统。每一片落叶的飘落,每一声虫鸣的响起,都奏响着森林生命的激昂交响曲,彰显着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在《林中》,你几乎可以看到神农架森林所包容的一切。诚如陈应松在《异事录》中所说“神农架森林是地球上最神秘奇诡的森林,这片森林藏着我们所有瑰丽辉煌的想象。”我觉得我,甚至我们很多神农架人都没有像陈应松那样的神农架化,而他才更像神农架人。

河流,则是神农架奔腾不息的血脉。陈应松在《神农野札》文章的情节中都不惜笔墨的描述。没有尽头的森林和河流,清澈的河水奔腾而下,在岩石上溅起洁白的水花,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宛如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交响曲。河水中,鱼儿穿梭嬉戏,偶尔还能目睹珍稀的娃娃鱼在水底悠然游动,它们是这片水域的灵动精灵,见证了岁月的悠悠变迁。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两岸的青山绿树,随着水流的涌动,光影变幻,如梦如幻。水中的生物与周围的水草、石头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和谐而美妙的画卷。神农架的河流,奔腾不息,流淌着生命的蓬勃活力与灵动气息,孕育着这片土地的盎然生机与无限希望。

这种对自然景观野性之美的细腻描绘,绝非仅仅为了展示神农架的外在风光,更是作者深入探寻自然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力量与法则的深刻体现。透过文字的力量,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与神秘,从而于心底深处涌起对其的敬畏之情。在神农架的山水之间,人类仿若渺小的过客,唯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主宰,它以其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创造并维系着这一切的美好与平衡。

二、动植物世界的生命传奇

《神农野札》对众多其他动植物进行了精彩绝伦的刻画,如华南虎、金钱豹、白熊、白鹿、白麂、红豆杉等。华南虎,那丛林中的王者,虽踪迹难觅,但它的威严与神秘却始终笼罩着神农架的山林。它在茂密的丛林中悄然潜行,每一个足迹都仿佛在书写着自然的传奇。金钱豹则以其敏捷的身姿和锐利的目光,在山林间穿梭捕猎,尽情展现着生命的力量与速度。红豆杉,这一珍稀的植物,犹如一位沉默的智者,默默地吸收着日月精华,用其坚韧的生命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宁静与祥和。它们在神农架的土地上各自演绎着独特的生命传奇,有的在生存的挑战中顽强抗争,有的在生态系统中默默奉献,有的则以其珍稀与独特成为大自然的骄傲。

这些对动植物的细致入微描写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神农架绝非仅仅是一片风景秀丽的自然景区,更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动植物生命家园。在这里,每一个物种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和谐共生的生命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竞争与合作、生存与死亡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彰显着生命的伟大与神奇,让我们对大自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由衷地敬畏与赞叹。

三、古朴韵味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神农架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孕育出了丰富而古朴、神秘而迷人的民俗文化。陈应松的《神农野札》恰似一把精巧的钥匙,深入挖掘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为读者缓缓揭开神农架民俗文化的神秘面纱,展现出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与人文情怀的民俗画卷。

在描绘当地的祭祀活动时,村民们身着传统的服饰,在古老的祭坛前虔诚地摆放着各种祭品,有宰杀的牛羊、新鲜的水果、香醇的美酒。巫师手持法器,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整个祭祀过程庄严肃穆,弥漫着神秘的氛围,这种古老的仪式传承了数百年,是村民们对大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与感恩之情的真挚表达。祭祀活动,作为神农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村民们深厚的情感与信仰。在特定的日子里,整个村庄仿佛被一种神圣的氛围所笼罩。村民们怀着无比虔诚的心,精心准备祭品,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他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重。巫师作为人与神灵沟通的使者,在祭坛前舞动着法器,口中吟唱着古老的歌谣,那悠扬而神秘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仿佛穿越了时空,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这种祭祀仪式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活动,更是村民们对大自然恩赐的感恩,对祖先传承的铭记,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祖先之间紧密的情感纽带,反映了神农架人民朴素而真挚的信仰追求,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与祈愿。

书中还对当地的民间艺术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展现,如民歌、舞蹈、手工艺等。神农架的民歌,旋律悠扬,歌词质朴,多是村民们在田间劳作、山中砍柴时即兴创作的,真切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疾苦、爱情追求和对家乡的热爱。舞蹈则多模仿动物的形态和劳动的动作,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而那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如木雕、竹编、刺绣等,更是展现了村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神农架的民歌,犹如山间清泉,自然流淌,唱出了村民们的心声。在田间地头,劳作的人们伴随着歌声,舒缓了身体的疲惫,也抒发了内心的情感。这些民歌歌词简单却真挚,有的诉说着生活的艰辛,有的表达着对爱情的渴望,有的则是对家乡山水的赞美与眷恋。舞蹈则是村民们对生活的另一种生动诠释,他们模仿着动物的姿态,如猴子的灵动、红腹绵鸡的优雅,以及劳动中的动作,如耕种、收割、打柴等,通过身体的律动展现出生命的活力与热情。而那些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村民们智慧的结晶。木雕艺人用手中的刻刀,在木材上雕琢出花鸟鱼虫、神话传说,每一刀都蕴含着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美的追求;竹编艺人将一根根竹子编织成各种实用而美观的器具,如篮子、箩筐、凉席等,展现了精湛的技艺与巧妙的构思;刺绣女子则用针线在布面上绣出五彩斑斓的图案,花朵娇艳欲滴,鸟儿栩栩如生,每一针都倾注了她们的心血与情感。这些民间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神农架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展示了村民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这种古朴的民俗文化与神农架的自然环境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独一无二、别具魅力的地域文化风貌。在这片土地上,民俗文化深深扎根于自然的土壤之中,自然环境则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村民们在山水之间劳作生息,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艺术创作都与自然紧密相连。例如,他们的祭祀对象往往包括山川河流、森林树木等自然元素,认为这些自然之物皆有神灵庇佑;他们的民歌舞蹈中也常常出现对自然景象和动植物的描绘与模仿。这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使得神农架的民俗文化更具生命力与感染力,也让神农架这片土地充满了独特的文化魅力与人文气息,仿佛一本厚重而生动的史书,记载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轨迹与精神传承。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执着探寻

《神农野札》绝非一部仅仅停留在对神农架自然景观、动植物和民俗文化表面描绘的作品,其深邃的内涵在于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宏大命题的深刻而凝重的思考与探索。在当今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与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人类活动日益频繁且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愈发尖锐突出,生态危机的阴影笼罩着全球。而神农架这片原始而神秘的土地,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人与自然关系的种种现状与问题,成为作者深入思考这一复杂关系的理想之地与灵感源泉。

作者通过对神农架原始生态的细致入微且饱含深情的描写,深切而真挚地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他以一种深邃的洞察力深刻地认识到,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命网络,其中的每一个元素,无论是山川河流、森林植被,还是飞禽走兽、昆虫微生物,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精妙绝伦的生态平衡系统。而人类,仅仅是这个庞大整体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犹如沧海一粟,绝非大自然的主宰者。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与支持,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书中,作者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类对神农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与惨痛教训。例如,森林砍伐使得曾经茂密葱郁的森林变得稀疏荒芜,许多珍稀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它们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甚至濒临灭绝的边缘。那些非法的野生动物捕猎者,被贪婪和私欲蒙蔽了双眼,为了一己私利,残忍地杀害这些无辜的生命,导致它们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曾经茂密的森林,因为过度的砍伐而变得稀疏,许多珍稀动物失去了栖息地,它们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而那些非法的野生动物捕猎者,为了一己私利,残忍地杀害这些无辜的生命,使它们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对现象的描述,更是作者对人类短视行为的强烈谴责与深深忧虑,他以笔为剑,试图唤醒人们沉睡的环保意识,呼吁人们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摒弃对大自然的掠夺性开发与破坏,与自然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可持续的关系。

同时,作者也以敏锐而细腻的笔触发现并描绘了神农架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传统。这些当地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与大自然朝夕相处,深知自然的规律与奥秘,懂得如何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生存需求的同时,巧妙而精心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神农架人拥有强烈的森林保护意识,将森林视为生命之源,倍加珍惜和爱护,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禁止滥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维护森林的生态平衡。神农架的村民们深知,森林是他们的生命之源,他们依赖森林生存,但也不会过度索取。他们会在特定的季节采摘草药、狩猎野生动物,但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则,不会涸泽而渔。这种传统的生态智慧,是神农架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享受的现代化进程中,绝不能忽视自然的承载能力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必须学会从传统智慧中汲取营养,以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发展与共同繁荣。

五、野食与美食的赞歌

《野食》宛如一首悠扬的田园牧歌,陈应松将神农架的山水、物产、民俗与人们的生活百态缓缓吟唱,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勾勒出一幅独具韵味的地域风情画。作品首先以宏大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神农架的自然盛景。那草木榛榛、鹿豕狉狉的景象,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森林作为万物的卵翼,不仅是众多生灵的栖息之所,更是孕育丰富野食资源的摇篮。神农架的野食,无论是野猪与家猪杂交的猪仔,还是与野鸡杂交的小鸡,以及那数不清的禽畜走兽,皆得益于这片土地的庇佑。而腊肉,作为神农架的标志性美食,更是自然馈赠的集中体现。它的制作过程与森林紧密相连,松柏树枝和松针的熏制赋予其独特的芳香,使其仿佛融入了森林的灵魂。这里的猪吃五味百草,成为药膳猪,进一步彰显了自然与美食的奇妙融合。

在对人物生活的刻画上,《野食》生动展现了神农架山民与自然相依为命的生存状态。山民们的劳作充满艰辛,爬山、攀岩、涉溪,还要应对旱蛭、野猪、狼等各种自然威胁。然而,在疲惫的行程之后,一片腊肉、一杯苞谷酒便成为他们心灵的慰藉。那悬挂在火笼屋或阁楼上的腊肉,虽看似霉变朽木,却承载着山民们对生活的期待与对美食的坚守。主人对待腊肉的态度,反映出神农架深处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以及交通不便带来的局限。而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腊肉又成为连接深山与外界的文化纽带,让更多人领略到神农架的独特风味。

美食的多样性是《野食》的一大亮点。除了腊肉这一主角,洋芋、坨坨肉、腊猪尾炒黄豆等菜肴纷纷登场。洋芋作为山民的主要收成,与腊肉搭配出不同的美味,无论是洋芋饭还是腊肉土豆火锅,都散发着质朴的香气。坨坨肉的“野蛮吃法”展现出山民豪爽的性格与对食物原味的追求。各种腊味与鸡蛋、黄豆、猪肝、猪肚等食材的组合,变幻出无穷的美味,体现出山民在简陋生活中的巧炊智慧。此外,野菜的描写更是为作品增添了一抹清新的色彩,春天的竹笋、白蒿、马兰头、豆瓣菜等野菜,在腊肉的加持下,从猪草或中药摇身一变成为餐桌上的佳肴。它们的生长与采摘过程,不仅反映出神农架季节的更迭与自然的节律,更饱含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野菜粗糙却充满生命力,与腊肉的搭配恰似自然与烟火的和谐交响,奏响了一曲独特的美食乐章。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野食》蕴含着神农架深厚的地域文化。文中提及的各种地名,如天葱岭、黄连垭等,皆因被特定野草占领而得名,这反映出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与命名文化。腊菜在神农架的野生状态及其腌制食用方法,体现了山区饮食文化的传承与特色。而关于蕨菜的描写,更是将美食与文化、历史相融合。蕨菜作为远古植物,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引用以及人们对它的喜爱,使它成为神农架文化的一个独特符号。这些美食背后的文化底蕴,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神农架的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让读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陈应松在《野食》中的文字富有感染力。他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如诗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对美食的刻画细致入微,让人垂涎欲滴;对人物生活的叙述生动真实,能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为作品增添了艺术魅力。如将蕨菜比作绿妖、精灵等,形象地展现出蕨菜的形态与神韵,使整个作品充满了灵动的气息。陈应松在《野食》结尾写道,这片称之为“中央山地”“大地深处”的高山,秦巴山脉的交会之地,给我饮食的温暖和壮美的能量。我饕餮着她的山光水影、磅礴生机,遥远的味蕾深处,是异乡中的故乡……

总之,《野食》通过对神农架自然、美食、人物与文化的多维度呈现,展现出一个充满生机与魅力的世界。它让我们看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交织,美食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篇作品不仅是对神农架的一次深情书写,更是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这一主题的深刻诠释,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和谐共生的美妙关系,宛如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描绘的闲适意境,令人心生向往。

六、诗意语言与自然之美

陈应松的散文随笔集《神农野札》宛如一部神农架的百科全书,以其卓越的文字功力、丰富的情节架构以及深邃的思想内涵,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神农架世界。

在语言运用上,陈应松的文字犹如一首优美的诗篇,充满了诗意与韵律感。他用词精准恰当、细腻入微,能够极为生动地描绘出神农架的各种景象和事物,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例如,在《冬之语》中,陈应松对神农架大山之雪的描写堪称一绝。“像天空的盐场。霜失败了,雪和星光称王。松冠像凛冽中静默的马阵,带着远古征战的气息。云旗永远在峰尖飘忽,是风打散的云,向风飘去的方向猎猎展开它的旌旒。悬崖上的树有如玉雕,英姿卓绝。这些针树叶,从不惧现身,永远在高处,有着自己的担当。”他运用形象且极具想象力的比喻与拟人手法,将雪后的神农架幻化为一个充满神秘与威严的远古战场。那松冠似马阵,云若旌旗,不仅生动地勾勒出神农架雪景的壮丽轮廓,更赋予了自然景物以鲜活的生命力与使命感。

陈应松的《一山秋,半岭云》犹如一幅绚丽多彩、意境深远的神农架秋景长卷,将这片神秘土地上的秋天描绘得淋漓尽致,从自然景观到人文风情,从植物的荣枯到动物的活动,从山民的劳作到季节的感悟,全方位地展现了神农架秋天独特的魅力与深刻的内涵。

神农架的秋天,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震撼盛宴。作者以极具感染力的笔触,将那满山红叶形容为“高炉的铁水,漫涨的霞潮”,在颓伤黯淡的树丛间奔腾跳跃,其杂乱、狂热、炙艳的程度超乎想象。丹枫、黄栌、槭树等众多落叶乔木和灌木,如同一群盛装的舞者,在秋的舞台上尽情挥洒生命的色彩,使每一寸山冈沟谷都沉浸在这盛大的告别式中。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是生命在凋零前的壮丽绽放,仿佛要将所有的热情在这一刻燃烧殆尽,以迎接寒冬的到来。

在这片绚烂的秋景中,作者还细腻地描绘了各种野果。浆果们如刺泡、蔷薇果等率先登场,它们在各自的角落默默成熟,以甜蜜的肉汁和鲜艳的色彩吸引着禽兽,完成种子传播的使命。五味子更是引人注目,其鲜红的果实不仅是神农架特有的高度果酒原料,还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它在街头售卖的场景,展现了神农架秋天独特的物产风貌。而八月炸、猫儿屎等野果,虽各有其貌,却也一同丰富了神农架秋天的果实画卷。这些野果,无论是在外形、口感还是在其背后所蕴含的生态意义上,都成为了神农架秋天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是植物生命的延续,是大自然生态循环的生动体现。

红叶,被作者视为寒冬的序曲,它不仅标志着秋天的深入,更引发了人们对时光流转、生命更迭的深刻思考。在大九湖的深秋,落羽杉前升起的蓝色炊烟与红叶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公路边的乔木们金黄或朱红的色彩,如同被检阅的大军,气势磅礴地展示着秋的力量。从山顶到坪阡古镇的路上,高山草甸的凋零虽略显早,但那黄得简洁浩大的景象,在狂风的吹拂下,却有着一种别样的悲壮。金黄色的山谷与云海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壮观的天地画卷。

作者对秋意的描写更是入木三分。神农架的秋意从第一阵秋雨开始蔓延,河谷地带苞谷林的萎黄、水杉的变色以及灌木丛中红叶的突兀出现,都在诉说着秋天的脚步。而秋天与冬天的紧密衔接,让秋有着对冬的瑟瑟发抖,山在秋与冬的交替中红一阵、白一阵、青一阵,这不仅是季节的更迭,更是生命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无奈与坚韧。作者对阴冷久雨森林的不喜,以及对天晴后金丝猴的赞美,进一步丰富了秋韵的情感层次。金丝猴那金黄色的皮毛、标志性的蓝脸和善良清澄的眼睛,成为了秋天华美的象征,它们在清冷阳光下的灵动身影,如同跳跃在秋景中的精灵,给这片略显萧瑟的季节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温暖。

三里荒的千年天师栗无疑是文中的一抹亮色。它在猴板栗成熟坠落时,如同一树巨大的红焰,映红方圆数里之地。这棵树以其盛大张扬的枯荣,成就了一次神圣崇高的仪式,它没有落魄的感伤,只有对生命轮回的坦然与敬畏。它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神农架秋天中植物生命的坚韧与壮美,即使是在荒野之上,也要以最绚烂的方式告别一年的时光。

秋水则如山中的童子,带着羞涩奇艳的红叶缓缓流淌,那斑斓、香艳、落英缤纷的溪水,仿佛是季节流逝的优美舞者,将秋天的韵味演绎得妩媚动人。而在这秋天的大地上,养蜂人开始了割蜜的工作。中华小蜜蜂一年一次的采蜜成果,是动物与植物共同协作的甜蜜结晶。养蜂人冒着风险割蜜,同时也要为蜜蜂留下足够的食物过冬,这一细节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微妙而和谐的关系。蜜蜂短暂的生命却为人间积攒了甜蜜,它们如同秋天的奉献者,在忙碌之后,虽可能无法享受春天的到来,但却留下了珍贵的馈赠。

忙秋的人们更是秋天的主角之一。他们收割苞谷、刨洋芋、挖红薯等,同时还要守秋护秋。守秋的场景充满了紧张与艰辛,面对狗熊、野猪等野兽的觊觎,守秋人在田边地头的窝棚里,依靠篝火、牤筒和梆鼓与野兽展开战斗。这不仅是对庄稼的守护,更是对一年辛勤劳作成果的捍卫。山民们在秋天的活动,展现了他们与自然相依为命的生存状态,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坚守与付出,成为了神农架秋天人文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应松在作品中运用了丰富而生动的语言,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自如,使整个文本充满了诗意与感染力。如将红叶比作铁水、霞潮,将溪水形容为山中童子等,形象地描绘出神农架秋天的独特景象。对景物描写的细致入微与对情感表达的深沉真挚相结合,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神农架秋天的魅力与韵味。

总之,《一山秋,半岭云》通过对神农架秋天自然景观、物产、动物活动以及人物劳作的精彩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变化、饱含情感与思考的秋天世界。它不仅是对神农架地域秋天的赞美与记录,更是对自然生命轮回、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探索与感悟。作品让我们在领略神农架秋天之美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时光、自然等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审美意义,使读者在阅读之后,久久沉浸于那片一山秋、半岭云的神农架秋韵之中,回味无穷。

《森林手记》,“秋风,从灌木丛中沙沙吹过,从山头的冷杉林袅袅升起。五味子藤在摇曳,三叶木通藤在摇曳,核桃叮当,板栗叮当,猕猴桃叮当。坡上的箭竹林呼啸狂舞,仿佛群兽扑来,接着红叶滚滚”。此处巧妙地运用通感与拟声词,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秋天神农架那扑面而来的热闹与蓬勃生机,视觉上的斑斓色彩与听觉上的丰富声响相互交织,奏响一曲独特的秋日乐章。

七、野趣横生的情节与人文风情

在《野人出没》一文中,陈应松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讲述了一系列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野人若隐若现的奇幻世界。

陈应松与野人擦肩而过的惊险经历,无疑是整个故事中最为扣人心弦的部分之一。那一瞬间,仿佛时间凝固,空间扭曲,未知与已知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他或许感受到了野人那来自远古的气息,雄浑而又质朴,带着大自然最原始的力量。“当我与那神秘的身影在刹那间对视,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尘世的喧嚣与纷扰皆化为乌有,唯有那来自荒野深处的心跳声,如雷鸣般在我耳边回响。”这一惊险的遭遇,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让读者的心也随之悬到了嗓子眼。

而他的朋友黎国华、袁裕豪等对野人执着探寻的传奇历程,则像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一九七八年冬天,黎国华于雪地上惊现野人赤脚大脚印,那一个个深陷在洁白雪地里的脚印,宛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密码,等待着人们去解读。“雪地上的脚印,似是野人在大地这张白纸上留下的神秘诗行,每一个脚印都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召唤着勇敢者去追寻。”此后,黎国华多次发现野人的踪迹,每一次发现都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希望的明灯,然而命运却总是捉弄人,他总是遗憾地与之失之交臂,错失彻底揭开野人之谜的绝佳良机。这一次次的希望与失望交替,恰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描绘的那般,充满了戏剧性与张力。在这曲折的探寻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那永不磨灭的探索精神,如同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炬,在历史的长河中熊熊燃烧。

在追寻野人的旅途中,他们所经历的自然环境也是故事的一大亮点。那茂密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阳光只能透过层层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踏入那片原始森林,仿若踏入了一个绿色的迷宫,每一棵参天大树都是岁月的见证者,它们沉默地注视着人类的探寻,仿佛在守护着野人那最后的秘密。”林间弥漫着潮湿的气息,混合着泥土与草木的芬芳,偶尔传来的几声不知名的鸟鸣,更增添了几分幽深感。而当风雨来临,整个森林仿佛被唤醒,狂风呼啸着穿过树林,发出阵阵怒吼,树枝在风中摇曳挣扎,像是在与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搏斗。“风雨中的森林,是大自然奏响的狂想曲,人类在其中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坚韧,为了心中的疑问,毅然前行。”

除了自然景观,文中所展现的人文风情也别具一格。当地居民对野人的传说深信不疑,这些传说如同口口相传的古老歌谣,代代流传。他们讲述着野人的习性、模样,眼神中透露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敬畏之情。“老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讲述着野人的故事,那沙哑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仿佛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每一个故事都是这片土地文化的瑰宝。”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在这片土地上的独特相处方式,人类在敬畏自然的同时,又渴望去探索自然的奥秘。

《野人出没》通过这些野趣横生的情节与独特的人文风情,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与神秘的世界。它让我们在感受惊险刺激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大自然的壮美与人类探索精神的伟大,在文学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八、生命感悟与哲理思考

陈应松在《神农野札》中,绝非仅仅浅尝辄止于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的外在描摹,而是以笔为刃,深入灵魂深处,融入了其对生命深邃的洞察与幽远的哲理冥思。其中,“世界从一滴眼泪中逃离,也从一滴雨水中惊醒”“我半生的风霜叠加成一泓山泉,就像一个生命翻开它的血管。我听着大地的流漱,血脉轰响,内心宁静”这些饱含诗意与哲思的语句,仿若灵动的哲思精灵,巧妙地将个体的生命轨迹与自然万象丝丝相扣,恰似苏轼在《赤壁赋》中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所传达的对生命渺小的喟叹那般,让我们深切体悟到在浩瀚无垠、神秘莫测的自然面前,人类生命宛如沧海一粟般微不足道。然而,也正因其独特性,犹如暗夜中的璀璨星辰,绽放出独属于人类的绚烂华彩与非凡价值,深刻地传递出对生命的敬重与对自然的敬畏情愫。

而在《森林手记》中,“常对青山语,愿做烟霞客。朝伴白云生,暮随松涛歇。不为松风响泉,不为雅行归隐,只为此生安心。”这一妙句,如同一面旗帜,鲜明地彰显出一种超凡拔俗、洒脱不羁的人生姿态。极力鼓吹人们挣脱尘世枷锁,回归自然的温暖怀抱。在山川的静谧、草木的葱茏、溪流的欢歌中,去探寻内心深处那片安宁的净土与纯粹的欢愉。这与王维在“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所表露的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矢志追求内心自在逍遥的心境,恰似两条奔腾的溪流,虽源头各异,路径有别,但最终都汇聚于对自然的尊崇与心灵自由的向往之海,相映成趣,引发人们对生命本真与人生追求的无尽遐想与深刻省思。

从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的维度审视,《神农野札》无疑是一部具有极高水准的杰出作品,它宛如一座文学艺术的宝库,蕴含着丰富的宝藏等待读者去挖掘与品味。作者陈应松凭借其独特的文学语言、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以及严谨精巧的结构布局,赋予了这本书强烈的感染力和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使其在当代文学的殿堂中熠熠生辉。

在表现手法方面,作者巧妙地采用了散文与纪实相结合的独特方式,既有对神农架自然与人文景观充满情感的抒情性描写,又有对当地历史文化、生态现状等的客观冷静叙述,使文章既有情感的温度,又有理性的深度,二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抒情性描写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神农架的热爱与敬畏,如“漫步在神农架的古老栈道,每一块石板都似乎在低诉着岁月的悠长,那斑驳的痕迹是时光的吻痕,我轻触着路旁的青苔,仿佛在触摸这片土地的心跳,心中满是对它无尽的眷恋与倾慕。”这般诗意的表达,使读者的心灵与神农架的神韵紧紧相连,沉浸于那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之中。而纪实性叙述则为作品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如对神农架动植物种类数量变化的精准记录,对当地传统习俗传承脉络的清晰梳理,这些客观陈述犹如稳固的基石,支撑起整个作品的架构,让读者在感受情感冲击的同时,也能对神农架有全面、深入且真实的认知。通过这种结合,作品不仅能带领读者领略神农架的外在之美,更能引导他们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生态、文化意义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内涵与外延,使其具有了超越一般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与社会价值。

九、献给神农架的情书

陈应松的《神农野札》这本书源自他 2021 至 2022 年在《钟山》杂志开设的同名专栏文字,一经问世,便如投石入水,在文学界激起层层涟漪,收获了广泛而良好的反响,被赞誉为符合大众对其神农架文字的期待与想象。原刊编辑曾深情地描述:“陈应松的神农野札,是一曲壮阔的森林之歌,一封写给森林的美丽情书。”森林于陈应松而言,绝非仅仅是创作的背景,更是灵感的源泉,是生命启示的宝库。这片广袤的森林,历经岁月的洗礼,早已与他的灵魂深度交融,成为他心灵深处的另一处故乡。而对于读者来说,阅读《神农野札》,就仿佛踏上了一段心灵的归乡之旅,让森林成为疲惫心灵得以停靠的宁静驿站。

陈应松以“神农野札”为名,精准地聚焦于一个“野”字,仿佛是从神农架那神秘而野性的山野之中寄出的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信札。这些文字犹如灵动的使者,向山外的人们娓娓道来神农架的野花之绚烂、野草之顽强、野兽之灵动、野鸟之欢歌、野山之巍峨、野河之奔腾、野事之奇趣、野史之厚重。回首过往的二十余载,陈应松的足迹遍布神农架的每一寸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居住、行走、沉思。这一束束野札,便是他在那片高山密林之中的文字穿越之旅的珍贵见证,字里行间都镌刻着他半生的情感脉络与生活轨迹。

这是一封写给亲爱的神农架森林的情书,因而文字必须与森林的气质相得益彰。它需要真诚,如同在森林深处静谧流淌的清泉,毫无杂质;需要虔诚,恰似在古老树下默默祈祷的信徒,心怀敬畏;需要忠诚,犹如森林中那些岁岁枯荣却始终坚守的草木,不离不弃。文字要弥漫着浓郁的森林气息,仿佛每一个字符都沾染着松脂的芬芳,那是森林独有的味道,质朴而醇厚。绝不能让这些书写森林的文字沦为当下流行词语的矿渣,变得轻浮而空洞。尽管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漫长而复杂的际遇,森林的领地被不断挤压,逐渐被驱赶到逼仄的角落,但在陈应松的眼中与心中,森林的形态依然是宏大而壮观的。它那完整的生态系统,犹如一部活着的地球史书,保留着地球初创时期的原始风貌,散发着一种近乎原始的、震撼人心的伟力。为了表达这片高山密林的神韵,陈应松在书写时不自觉地滋生出一种隐隐仰望的姿态,他追求文字的庄重与严谨,摒弃了随意性,因为在他的认知里,森林是神灵栖息的神圣之地。

《神农野札》通过多维度的精彩描绘与深刻入微的思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神农架的独特魅力与丰富深邃的内涵,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镌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宛如一座不朽的文学丰碑,吸引着读者深入其中,细细品味与潜心研究。其文字所精心构建的神农架世界,不仅仅是对那片神奇土地的深情礼赞,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度叩问与严肃思考。当读者翻开书页,仿若开启了一场神圣的心灵朝圣之旅,置身于神农架的山水草木之间,能够真切地感悟到生命的坚韧与脆弱,在自然的宏大叙事中思索人类应有的敬畏之心与担当之责。每一次与书页的亲密接触,都仿佛在聆听大自然那轻柔而深沉的低语,那是对往昔岁月的深情诉说,是对未来命运的殷切警示。

在神农架这片被神奇与神秘所笼罩的土地上,陈应松的笔触恰似灵动的丝线,巧妙而细腻地将自然的神韵、人文的温情与哲理的深邃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他以神农架为蓝本,绘制出的不仅仅是一幅生动的地域风貌图,更是一幅指引人类心灵在自然怀抱中寻求慰藉与觉醒的路线图。从神农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与无常的生动演绎。那些在狂风暴雨中傲然挺立、摇曳生姿的树木,多像在生活的重重困境中坚守初心、不屈不挠的人们,尽管历经无数磨难,却依然深深地扎根于大地,向着天空奋力伸展,追寻着阳光与希望。而那些在季节更替中荣枯交替的花草,恰似人生的起起落落,虽然花期短暂,却能在有限的时光里绽放出无限绚烂的光彩,以最美的姿态诠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种对生命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深刻洞察,不禁促使读者深刻反思自身在自然面前的位置与肩负的使命。

书中对人与自然互动场景的细腻描绘,如村民们依据节气规律有条不紊地耕种、收获,与山林中的动物们在共享资源的过程中保持着一种微妙而和谐的平衡,深刻而精准地揭示了和谐共生的真谛。这并非是简单的、表面的共存关系,而是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默契与相互尊重。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人类不再扮演自然的掠夺者与破坏者的角色,而是转变为守护者与倾听者,在与自然的平等对话中,深刻领悟生命的循环往复与永恒延续的奥秘,懂得节制欲望、心怀感恩。

陈应松的文字还具备一种超越时空的神奇力量。当我们沉浸于他笔下的神农架世界时,仿佛穿越了历史的悠长隧道,与古老的文化和传统不期而遇。那些古老而神秘的祭祀仪式、独特而精湛的民间技艺,承载着先辈们的无穷智慧与坚定信仰,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沉淀,愈发醇厚香浓。它们宛如一盏盏熠熠生辉的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现代文明的汹涌浪潮中,不能迷失自我,要始终坚守根本,珍视那些源自自然与传统的精神瑰宝,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展望未来的文学长河,《神农野札》必将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持续散发着其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不仅会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探寻神农架那隐藏在深处的神秘与美丽,更将激励更多的创作者勇敢地深入自然的怀抱,用心去挖掘人与自然之间那深刻而复杂的内涵。它所大力倡导的敬畏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进理念,将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伟大进程中,成为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指引,引领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飞速进步的同时,不忘悉心呵护自然的慷慨恩赐,用心守护心灵深处的那片净土,让人类与自然携手并肩,共同迈向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明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